帥將軍來分析台灣造潛艇可能嗎?



揭仲專欄:國造潛艦不會只有30年前戰力,但仍面臨4大考驗
揭仲 + 追蹤 2022-07-26 06:50 20171 人氣 贊助本文

代號「海昌計畫」的「潛艦國造原型艦建造」進展順利,原型艦預計明年9月下水。圖為2020年總統蔡英文總統主持潛艦國造開工典禮。(蘇仲泓攝)
代號「海昌計畫」的「潛艦國造原型艦建造」進展順利,原型艦預計明年9月下水。圖為2020年總統蔡英文總統主持潛艦國造開工典禮。(蘇仲泓攝)

歷經馬英九政府與蔡英文政府的潛艦國造計畫,近日傳出好消息。根據媒體報導,代號「海昌計畫」的「潛艦國造原型艦建造」,目前已完成原型艦共七個船段壓力殼中的六個,裝備籌獲也已進入穩定期;其中最重要、由美方供售的潛艦戰鬥系統與相關設備,預計在明年(2023年)運抵台灣。報導也指出,原型艦預計明年9月下水,甚至不排除「提前」到6月;下水後將由海軍256戰隊派出的官兵接手,執行後續為期一到一年半的模港測試與出海海測。


潛艦到中國沿岸佈雷丶機動飛彈車道路運用 淡志隆點出問題所在

國造潛艦的原型艦預定明年9月下水,後續將有7艘量產型潛艦投入生產,曾任駐美軍事代表團團長丶退役海軍將領淡志隆則點出潛艦戰術運用的相關問題,提醒國防部思考。圖為海軍現役2艘劍龍級潛艦。(資料照)
2022/07/22 11:54
〔記者羅添斌/台北報導〕軍方現正積極建造國造潛艦原型艦,並且規劃後續量產型潛艦的戰術運用,機動飛彈發射車計畫則是國軍建軍計畫的另一項重點,不過,曾任駐美軍事代表團團長丶退役海軍將領淡志隆則點出潛艦戰術運用,以及各式飛彈發射車在台灣道路上行動會面臨的問題,提醒國防部思考改進。

台北論壇基金會日前舉行「台灣安全講座」,邀請淡志隆將軍就「防衛臺灣--不對稱戰力是致勝關鍵?」為題舉行講座。淡志隆曾任海軍一、二級艦艦長、國防部戰略研析處處長、駐美軍事代表團團長等職。獲美海軍研究院物理海洋碩士、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與亞太區域研究所博士學位,學經歷豐富。

對於「潛艦國造」執行的過程一直受到國人關觀注和討論,尤其對於紅區裝備能不能、有沒有取得輸出許可說詞反覆下,讓大眾看得「霧煞煞」。淡志隆表示,雖然好、壞消息都有,他個人是往好的方向猜測,也許美國有一些合法但非正式管道在暗中協助我們潛艦國造,他也希望潛艦國造既然頭已洗一半了,還是希望可以成功。

但是潛艦符不符合不對稱作戰需求呢?淡志隆表示,國造潛艦的作戰需求是在共軍登陸船團尚未發航前,執行潛艦封鎖作戰、潛艦布雷作戰與實施特種作戰,以及於臺灣海峽執行伏擊戰術、協同友軍對共軍登陸船團執行聯合截擊作戰。由此可以看出,未來國造潛艦是要在臺灣海峽執行任務。

他指出,臺灣海峽水深平均只有60到100公尺,國造潛艦的噸位超過兩千噸,若從最底端的龍骨到最頂端的帆罩頂高度以15公尺計。60公尺水深扣掉15公尺,上下大概只剩20公尺多一點。這對潛艦潛航而言有相當高的風險,美國海狼級潛艦去年發生海底撞山的事件大家應該記憶猶新。他強調,潛艦萬一遭到攻擊,臺灣海峽沒有足夠的安全深度可以躲避,從不對稱作戰的角度來看,國造潛艦運用在臺灣海峽的效益有限。

至於使用潛艦在中國大陸沿岸布雷,淡志隆解釋,先進潛射水雷如同魚雷具有動力,在遠端設定好定點,從魚雷管發射出去直接到達定點備炸。但國軍的潛射水雷並沒有動力,必須由潛艦抵達定點後布雷,大陸沿岸又非常淺,要潛艦航行到大陸沿岸布雷實不可行。


在國軍現役的「機動飛彈發射車」方面,淡志隆指出,「發揮地理優勢」是不稱作戰的要項之一。臺灣公路網密度世界第一,這正是我們的地理優勢,但我們的機動飛彈發射車體積龐大,很難在可以隱蔽的鄉間小路、林間小道運動,只能在國道、省道,或是寬闊一點、彎度不大的道路上運動。反觀其他國家大多使用8到10噸左右的車輛擔任飛彈發射載具,由不對稱的角度相較,我們的飛彈發射車靈巧度、機動性,戰術運用的限制較高,這點應該要有所改進。


台灣要建造潛艇遂行"非對稱作戰",靠譜嗎?
2022年08月03日08:58 最後更新: 09:00
郭倩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寫於2022年8月3日

最近台灣當局傳出"潛艇國造"的消息,引起人們一番熱議。據報要花三千億台幣(約合八十億美元),造一些比現役荷蘭造兩艘"劍龍"級"先進十年"的常規動力潛艇,以遂行反封鎖,反登陸的任務,有"非對稱作戰"的作用云云。
平情而論,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及以前,台海軍水面艦艇對大陸是佔優的。二千多噸的經延壽及現代化改裝的美國二手護航驅逐艦,加上購自法國的六艘拉斐特級護衛艦,四艘八千噸的美造基德級驅逐艦(原本為伊朗造的"斯普鲁恩斯級"驅逐艦,因伊朗革命而扣起),性能優於大陸的051及053系列驅護艦。潛艇方面,則遠遠不及了,台海軍僅有两艘二戰留下的美製潛艇,兩艘荷蘭造常規潛艇,至今分别有七十多年及四十年艇齡,其老舊可想而知。


今天,大陸海軍光"神盾艦″已達四十艘,購自俄罗斯的四艘"現代",也藉中修更新了武備,另有七十多艘各級護衛艦,數量質量,台海軍都不在一個數量級上面。至於潛艇,不說核動力的。約七十艘常規動力潛艇已有半數更新換代,所有039系列都裝上AIP(不依赖空氣推進)系統,性能居全球前列。

花三千億台幣造三十年前水平的潛艇,有何作用?台灣就有人說,一旦開戰,這些潛艇可能未駛出基地,就被下雨般的解放軍導彈及遠程火箭炮摧毁了!
i12345
沒用就不用哀哀叫,會怕就好


20220810・李文輝/綜合報導
美英澳核潛艇合作 北京痛批是核擴散
image
中國裁軍事務大使李松在聯合國《禁止核子擴散條約》(NPT)第十次審議大會狠批美英澳開展核動力潛艇合作是「教科書級別的核擴散」,將對南太平洋無核區和東南亞無核武器區造成嚴重損害。圖為澳洲海軍柯林斯級潛艦隊。(摘自澳洲皇家海軍推特)

 中國裁軍事務大使李松、伊核談判代表王群分別在聯合國紐約總部、維也納辦事處當地時間8日劍指美英澳日、左右開弓。於《禁止核子擴散條約》(NPT)第十次審議大會狠批美英澳開展核動力潛艇合作是「教科書級別的核擴散」,堅決反對;並警告日本等國不得在亞太地區複製「核共享」,對於日本回應重申「無核三原則」要求說到做到。此外,籲美把握當前伊核談判寶貴機遇,盡早作政治決斷。

 新華社報導,李松批評美英澳核潛艇合作和亞太地區「核共享」論調,是國際核不擴散機制面臨的兩個重大新課題。李松強調,美英澳核潛艇合作是「教科書級別的核擴散」。美英身為NPT存約國,悍然決定向無核武國家轉讓核潛艇動力爐和武器級高濃鈾,構成嚴重擴散風險,充分暴露兩國的雙重標準。李松指出,美英澳三國核潛艇合作威脅亞太各國安全,挑動陣營對抗,刺激軍備競賽,對南太平洋無核區和東南亞無核武器區造成嚴重損害。李松強調,「核共享」與NPT宗旨背道而馳,本身就是核擴散。中方敦促美國廢除「核共享」政策,將部署在國外的核武器全部撤回本國。值得警惕的是,「核共享」有向亞太擴散跡象。針對中國代表質問,日本代表明確表示,日本政府堅持「無核三原則」,不尋求「核共享」安排。中國代表希望日方說到做到。

 此外,中國伊核談判代表、中國常駐維也納聯合國代表王群指出,美伊恢復伊核問題全面協議履約談判時隔5個月後,近日在維也納重啟。王群認為,美國近來多次升高對伊朗的威脅調門,還對包括中方在內的多家實體施加新的制裁,所作所為無助於推進談判,反而會導致局勢升級。
i12345
核動力不代表核擴散,給核彈才算.不然建核電廠也算核擴散,中共就是黑白亂掰.扯蛋高手
潛艇的目標是登陸艦。可以埋伏射魚雷,可以躲很遠埋伏射魚叉。會大幅增加登陸難度。
如果台海有一百艘小型坐底無人潛艇,解放軍船隻應該不敢進台海。
我是一隻遊戲人間的毛毛蟲,耐心的等待變身的時機。
PainterJ wrote:
潛艇的目標是登陸艦。可以埋伏射魚雷,可以躲很遠埋伏射魚叉。會大幅增加登陸難度。
如果台海有一百艘小型坐底無人潛艇,解放軍船隻應該不敢進台海。

台海太淺了很容易被抓到,不如大力發展智慧水雷,戰時台海就布滿水雷,至少可以先爭取很多時間


大陸輸泰國「元級」潛艇 傳將首度安裝陸製發動機
2022-08-12 17:49 聯合報/ 記者
廖士鋒
/即時報導
泰國採購的S-26T型麒麟級是中共海軍自用039A/B型潛艇的出口型號,如今傳出陸方提議發動機將使用陸製的產品取代德製產品。圖/取自鳳凰網


中國大陸跟泰國的軍售,傳出有重大變動,泰國向中國大陸購買的潛艇,將會安裝新版陸產發動機,取代德國產品。

據印度軍事媒體「防務鏡報」(Defence Mirror)近日報導,大陸中國船舶工業集團有限公司(CSOC)已向泰國發送了陸產改進版CHD620柴油發動機的規格,這款發動機可為泰國海軍S26T「元」級潛艇提供動力。

報導稱,泰國2015年決定向中國大陸購買三艘「元」級潛艇的出口版本S26T,2017年與中國船舶工業集團有限公司簽訂3.9億美元的第一艘合約,預計2024年交付:但是另外兩艘6.5億美元的合約仍處於不確定性狀態,其中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德國摩天宇航空發動機股份有限公司(MTU AERO ENGINES AG)拒絕供應中國大陸,原定安裝在潛艇的MTU396型柴油發動機

最新進展是,中國大陸向泰國提供一款陸產發動機「CHD620柴油發動機」作為替代方案。報導指出,泰國皇家海軍發言人Pokkrong Monthatphalin在9日告訴媒體,稱這款改進版的 CHD620發動機將在9月15日之前進行全面評估。如果規格證明令人滿意,泰國空軍將要求將發動機送往該國進行測試。

不過他也強調,「如果CSOC的替代產品無法通過測試,則必須終止合約,雙方將不得不進行談判,討論賠償或退款問題」。據指出,泰國和斯里蘭卡將成為配備中國大陸製造發動機的潛艇的第一批外國接受者。


首艘MIT迷你型潛艇 載人下水成功驗證維生系統
更新時間:2022-07-27 16:46:54

【新唐人亞太台 2022 年 07 月 27 日訊】歡迎回來。國立中山大學與台船合作,開發台灣第一艘「MIT迷你型潛艇」,日前進行第三次的下水驗證,潛入高雄港底10米深的位置,雖然不深,但這次主要目標是要驗證艙內的維生系統與舒適系統,有別於上次的悶熱環境,這次在裡面有了冷氣,也首次有2位操作員在艙內
2名操作員就擠在狹小的潛水艙裡面,下潛到高雄港底下10米深的位置。

水下操作員:「氧氣21.1、二氧化碳0.07、溼度65、溫度30.7。」

透過窗外還能看到魚群在港底優游,國立中山大學開發的「科研用水下載人載具」,進行為期兩日的實測作業,不但驗證水下維生系統順利運作,這次更優化舒適系統,讓在艙內的操作員也能維持舒適的溫溼度。國立中山大學海下所所長 陳信宏:「我們這一次考量到未來,整個球艙的系統是搭載兩個人,所以實際上是需要做雙人的維生系統測試。」這次實測目標,要驗證維生系統與舒適系統能不間斷運作,操作員不但每5分鐘要回報一次,更要持續記錄艙內氧氣、二氧化碳、溫度、濕度、壓力等大量數據,作為以後精進參考。

國立中山大學海下所所長 陳信宏:「這個空調系統其實很重要的是,可以讓操作員在裡面,維持長時間操作的舒適性,這個是以前我們還沒有進展到這個部分,我上一次還沒有空調系統的時候,其實那個條件滿不舒適的。」由中山大學主導開發的台灣第一艘「MIT迷你型潛艇」,2021年已經有過2次實測,這次第3次測試,要一步一步推進研究成果。

新唐人亞太電視 綜合報導




獨/淡水河驚見「紅色潛艇」 目擊者:類軍演?
東森新聞
2022年7月1日

新北市淡水河有遊艇、船隻不稀奇,但卻有民眾目擊,疑似有「潛水艇」!尤其最近全球環太平洋軍演,民眾懷疑,難道我國也在淡水河「類軍演」嗎?這艘「類潛水挺」外型長,前後端呈現橢圓,整個船身都是紅的,當時不少民眾趕緊拍照錄影,究竟船是誰的,來看東森的追蹤報導。淡水河上出現不明物體,外型看起來不像船隻也不像遊艇,再近一點看,這大紅色船身,超像「潛水艇」,這難道是我國的新武器嗎?

相機拉遠看,它的造型很像潛水艇,一開始還以為是不是中共打過來,整個岸邊滿多人,大家都在討論那個是什麼。目擊民眾看到先傻眼,接下來手機拚命拍,連附近的遊艇業者也說是第一次看到。畢竟國際還在環太平洋軍演,難道淡水河也出現「類軍演」嗎?為了一探究竟,記者大中午全副武裝,空拍機先使用,當開路先鋒。飛在淡水河畔,果然沒一下子就找到這艘,潛水艇的身影,仔細一看,船體是長形,前後端呈現橢圓形,尤其上面的圓柱體,就像是追蹤敵人的瞭望台。一路追、一路等,這艘潛水艇,總算靠岸了。

為了追到這一艘船到底是誰的,一路從紅樹林站追到了八里,千辛萬苦總算找到這一艘被大家形容是潛水艇的船。事後一查,原來這艘是國外學者來台灣做研究,這一艘船的目的其實是做離岸風電,而這艘船是測量船。

事後一問,原來這艘測量船上面不會坐人,是用遙控的方式,比較偏向環保綠能探勘,他們一群人是從法國來的團隊,接了政府標案,主要測試離岸風電,而這次會出沒淡水河,就是來幫忙測試淤泥跟水質,其餘資訊由於未來他們才會公布,因此不願意透露太多。只是,淡水河上船隻、遊艇出沒不稀奇,這艘貌似潛水艇的船,一眼就吸住大眾目光。


(封面圖/東森新聞)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05)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