謠言破功:上甘嶺戰役被西點軍校列為最著名的軍事案例?

可笑的是,堂堂一個中國國防大學的教授竟然也公開造謠


http://news.163.com/15/0105/11/AF6MFC8R00011MTO.html


西點軍校傳說多:上甘嶺戰役被西點軍校列為最著名的軍事案例???


上甘嶺戰役被西點軍校列為最著名的軍事案例,死磕幾十年無解? 上甘嶺並非美軍"傷心嶺",美軍公開檔案中無"上甘嶺戰役"等名詞,並無死磕幾十年壹說

上甘嶺戰役被西點軍校列為最著名的軍事案例,死磕幾十年無解? 上甘嶺並非美軍"傷心嶺",美軍公開檔案中無"上甘嶺戰役"等名詞,並無死磕幾十年壹說

謠言:

2014年12月,國防大學教授喬良撰文稱,在朝鮮停戰協定簽字幾十年後,美國西點軍校研究人員,試圖用電腦模擬再現直接導致板門店停火協定的上甘嶺戰役,但卻怎麽也搞不明白。而且早在之前就有文章稱,美軍在上甘嶺被打怕了,於是把上甘嶺取名叫"傷心嶺"。上甘嶺戰役被西點軍校列為世界最著名的軍事戰例,成為唯壹列入美國軍事院校教科書的中國戰例,又稱上甘嶺以其戰爭史上的許多奇跡而成為世界上許多軍事學者研究的戰例。

真相:

上甘嶺戰役在中國家喻戶曉,但在美軍的戰史中,關於上甘嶺戰役及"金化攻勢"等名詞完全沒有,只在中國戰史數據中出現,而且對於所謂"金化攻勢"的目標、範圍都模糊帶過,所使用的兵力也語焉不詳。中國所推崇的上甘嶺戰役,不過是"白馬山戰役"的壹個組成部分,用書面語或可這樣表述:戰術性出擊或反擊中的大型高強度戰鬥。

而在中國戰史文章中,常表示美軍被打怕了於是把上甘嶺稱為"傷心嶺",然而,美軍命名的"傷心嶺",和上甘嶺沒有關系。"傷心嶺"在朝鮮東部,而上甘嶺靠近朝鮮中部,兩者距離約50公裏。"傷心嶺"戰鬥發生得較早,於1951年9月。上甘嶺作戰則發生於1952年1-月。在美軍公開的檔案裏,能夠和上甘嶺戰役的時間相對應的,僅僅是壹次代號"攤牌作戰(1952年10月14日-24日)"的記錄。

因此,稱上甘嶺戰役被西點軍校列入最著名戰例,甚至是成為世界上許多軍事學者研究的戰例,都是無稽之談,前者類似"西點學雷峰"之類的謠言,而後者沒有充分舉證、列出著作出版物,也毫無說服力。

真正的朝鮮戰爭三大山地戰:

血染嶺

1951年8月18日,南朝鮮第5師第36團開始了對以後被命名為血染嶺的983高地的攻擊。983高地位於大愚山(1179高地)和白石山(1142高地)之間的壹座孤立小山,居高臨下可以俯瞰沿水入川和西川北上的兩條公路。夏季攻勢的目標之壹就是這個983高地。範弗裏特上將指示這次攻擊時,曾對作為阿爾蒙德中將的後任第10軍軍長的克洛威斯•E•巴亞斯(音譯)少將作過如下的指示:   “為了掩護堪薩斯線,增大防禦縱深,必須奪取983高地。另外為了完成對‘亥安盆地’的大包圍,和威脅文登裏以擾亂敵人的後方,也必須奪取成為其門戶的這個高地。雖然敵人的陣地可能很堅固,但只要是集中炮兵予以打擊,就不會有多少困難了。

美第2師長拉夫納少將以師的全部火力(中、輕炮7個營共126門和中、重迫擊炮72門)支援這次攻擊,並親自到德谷裏的團指揮所,師參謀長前出到杜密嶺的團觀察所為黃燁上校指揮的團的攻擊準備工作提供建議。支援火力在4公裏的攻擊正面約為200門,1公裏相當於50門。這樣的密度在這次戰爭中也是罕見的,這體現了範弗裏特上將讓南朝鮮軍隊樹立起自信心來這種想法的熱情。

8月18日6時,約200門火炮和迫擊炮壹齊開始了攻擊準備射擊。由於當時正在下雨而中止了空軍支援,準確地破壞射擊沒有希望了。但因拉夫納師長規定的是“在這次攻擊中彈藥沒有限制”這樣的方針,所以炮擊用“非常激烈”這樣壹個詞就可說清了。目標高地和中朝軍的炮兵和迫擊炮陣地完全被爆炸的煙塵所覆蓋,使人感覺好象壹個活人也沒有了。在這9天的戰鬥中所消耗的彈藥僅炮彈就約有36萬發,相當1門炮發射了2860發(平均壹門炮1天320發)。這就是所謂的範弗裏特彈藥量。

北朝鮮軍在受到集中炮擊時,在掩蔽部裏待機。當炮擊停止的同時就進到射擊線上開始投擲手榴彈和機槍射擊,所以怎麽炮擊也收不到壓制的效果,僅僅從正面攻擊是不會解決問題。   這種戰法是面對具有絕對優勢火力的敵人進行防守時的壹種戰法,在太平洋戰爭時期,堅守時間比較長的先例也幾幾乎乎都是采用這種戰法,這是用地形來彌補火力上的劣勢。

8月31日,美第10軍全線同時開始了第二階段的作戰。美軍第9團(林奇上校)接替南朝鮮36團攻擊血染嶺,該團8月31日和9月1日從正面進行了攻擊,仍然沒有成功。該團的攻擊和南朝鮮第36團的攻擊采用相同的方法,因此遇到了幾乎相同的經過和失敗。無論怎樣炮擊,北朝鮮軍躲在反斜面的坑道內,在美軍將要突然進到山頂陣地時,突然予以猛烈射擊,因此每次都遭到重大損失。雖然幾次改變攻擊方法,但還是被潛藏在反斜面深深的塹壕中投擲手榴彈的北朝鮮士兵所打敗。

美第2師估計,北朝鮮軍僅在血染嶺遭受的損失就在1.5萬人以上。在從8月18日到9月5日攻擊血染嶺的3周時間內,聯合國軍所受的損失實際是戰死326人,負傷2032人,失蹤414人,共計2772人。在長達200公裏的戰線上奪取壹個不過象個瘤子似的4平方公裏的小山包,就需用3個星期的時間,近3000人的損失和36萬發炮彈(估算為100億日元)。

傷心嶺

範弗裏特上將在血染嶺的攻擊開始陷於僵局之時,就設想在中、東部戰線進行壹次大規模的作戰,將此命名為“Talons”(猛禽之爪)計劃,於8月末提請李奇微上將批準。這是壹座膽小的人壹看就會膽怯的山嶺,從主脈向東西延伸出的無數支脈會使人想起魚的背骨而感到毛骨悚然。目擊這個山峰戰鬥的新聞記者喊出了HEART BREAK RIDGE(意為傷心嶺或斷腸嶺)。

支援攻擊的炮兵有105榴彈炮兩個營,155榴彈炮兩個營,200榴彈炮壹個連共計76門,用來奪取南北4公裏多長的山峰被認為是充分夠用的。

9月15日,美軍第9團第2營在象要“炸掉山頂”那種程度的支援射擊的掩護下再次發動攻擊。美軍第23團對傷心嶺的攻擊到第14了。由於“兩個星期無益的攻擊”遭受了950人(32%)以上的損失。美第2師的損失合計為1670人之多。

金日成山脈

美第10軍為了謀求完成“秋季攻勢”的目的,於10月15日開始了全面攻勢。這是為了要報傷心嶺之仇,這裏所說的全面攻勢是在血染嶺和傷心嶺。10月4日,也就是進攻的前壹天,49架戰鬥轟炸機猛攻沙汰裏周圍,美軍斯塔曼支隊開始了佯攻。這時北朝鮮軍在876高地的棱線配置的是第12師第3團,在其北側棱線配置的是第6師第1團,在傷心嶺配置的是該師第15團,采取了死守的態勢,但因自8月18日以來受到不間斷的攻擊,各團都減員到不足1000人了。

10月5日傍晚,美軍將近300門的火炮和迫擊炮對美軍第9團和第38團的攻擊正面開始進攻火力準備,接著海盜型飛機對成為炮兵死角的山谷間投擲凝固汽油彈和加以掃射和轟炸。

美國公開史料也稱贊美軍第23團英勇作戰說:“不到戰死或因負傷不能進行戰鬥時就不停止抵抗,被俘的人極少,而且沒有見著壹個沒有帶傷而被俘的”。但在13日拂曉法國營攻上山頂,給那麽激烈的戰鬥打了終止符號。從第23團開始攻擊傷心嶺算起,這是第30天的事。

這次“底線得分”作戰好歹算是取得了成果,但付出的代價也是非常大的。該師的死傷人數為2030人,加上第壹次攻擊時的損失為戰死597人,負傷3064人,下落不明84人,合計共達3745人(為編制的22%),其中有1832人是屬於第23團的。

另外,彈藥的消耗量也龐大到驚人的程度,總計為:76毫米坦克炮彈6.2萬發;105毫米輕炮彈40.1萬發;155毫米中炮彈8.4萬發;200毫米榴彈炮彈1.3萬發;60、81、107毫米迫擊炮彈11.9萬發;57、75無後坐力炮彈1.8萬發。


由於這次攻擊是在險峻的巖山和深谷進行的戰鬥,所以迫擊炮彈的消耗比預想的要多,首先是81毫米迫擊炮彈不足,接著是107毫米迫擊炮彈缺乏,為此從日本空運來1萬發,從釜山將2.5萬發由特別專列火車“突進”運來,才算湊合著敷衍了過去。巴亞斯軍長充分考慮到所集積的彈藥也還是不足。

承受了如此大量的鋼鐵而在“用鮮血保衛高地”的北朝鮮軍遭受的損失好象是極為巨大,估計北朝鮮第6師、第12師、第13師和中國第204師的損失達2.5萬人(確認遺體,1473具,估計死者8389人負傷者14204人),其後,北朝鮮第5軍壹直到停戰沒有在第壹線出現過。

可是把戰線僅僅從血染嶺向北推進到約10公裏的文登裏、就用了兩個月的時間和付出了約6000人的傷亡,軍需品的消耗達到了天文數字。這實在是壹次高代價作戰,是壹場極不合算的戰鬥。

手撕鬼子 wrote:
可笑的是,堂堂一個...(恕刪)

為了忽悠幫老共保衛政權的炮灰,這種事多了去了。
去鐵血開個同樣的版,馬上"美帝國主義亡我之心不死,睜眼說瞎話不承認失敗"、"美帝陰謀論".....鋪天蓋地的回覆,
老共洗腦教育做的很到位的

piwu0531 wrote:
在現在的中國 , ...(恕刪)

對阿,所以種海帶防美帝潛艦、霧霾防美帝飛彈的張將軍上遍中國軍事節目
通篇文的內容張冠李戴,正所謂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還金日成山哩,怎麼不說是蔣中正山?這種滿篇私貨的文要貼過來給人看,都不用查一下背景資料的嗎?

按維基的說法,美國人自己的記載宣佈,整個上甘嶺的損失為:
US:
365 killed
1,174 wounded
1 captured[12]

但又承認戰役第一天31團的兩個營就遭受了如下損失:
(31th Regiment) ...its 1st and 3rd battalions nevertheless suffered 96 fatalities, with an additional 337 men wounded in the first attack

對比一下這兩個數字,一場打了40多天的連番激戰,第一天損失就高達整個戰役的四分之一。那麼後面的兩個月美軍是在打醬油嗎?每天的損失只有(365-99)/41=6.5人陣亡。虧他們還跟志願軍連日血戰,一個陣地能夠反復易手好多次。原來都是在演戲。

也是,照你的說法,那都是北朝鮮人跟南朝鮮人打出來的,志願軍跟美軍都在打醬油。

iantsai74 wrote:
也是,照你的說法,那都是北朝鮮人跟南朝鮮人打出來的,志願軍跟美軍都在打醬油...(恕刪)


不要懷疑
如果是南韓拍的片子
美軍一定是在打醬油
南韓軍個個開外掛~
心的通透 並非沒有雜念 而是明白取捨
其實打仗要的就是達到自己想要的戰略目的就好,戰術實施的好壞、戰術上的勝敗其實都不算很重要,就像項羽戰術上百戰百勝,但他的戰略目的一直沒有達成,打在多勝仗、仗打的在漂亮都一樣沒用。老共的目的就是讓北韓成為一個與東北本土的緩衝地並不讓美國的勢力直接與自己的土地相連接,這個目的有達到過程如何吹,死傷有多大都沒差。反正老共會吹老美也不是省油的燈。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