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延廣(892-947)五代時後晉大臣。他字航川,是陝州(今河南三門峽市)人。父親景建,精於箭術,常對兒子說:“如果射箭不能射進鐵中,那就不如不射。”所以父親對景延廣從小就要求很嚴,在父親的言傳身教之下,景延廣的箭術也很出眾,而且臂力過人,用的都是硬弓。
   後來,景延廣和當時其他人一樣也投入軍隊中謀求前途。他開始進的是後樑的軍隊,在駐守陝州的朱友誨的部隊裡任職,但後來朱友誨因為謀反引禍上身,景延廣為了躲避災難,就趕忙逃走了。開始在華州將領尹皓手下做屬將,不久又到了大將王彥章的部隊裡,在後樑和後唐黃河岸邊的激戰中後樑軍隊大敗,景延廣身上也幾處負傷,最後逃回了後樑首都汴州。
   在後樑滅亡後,景延廣和其他將領一樣被後唐軍隊收編。等到李嗣後唐明宗繼位李嗣源即位時,汴州的守將朱守殷不聽從李嗣源的命令,結果被鎮壓,景延廣也在朱守殷的軍隊裡,因此受到牽連,將要被處死。石敬瑭當時是六軍副使,負責處理他們這些人,見到景延廣後,石敬瑭非常同情他,於是就秘密地放他出來,不久收入自己的帳下,做了他的屬將。後來,在石敬瑭要稱帝時,後唐派張敬達率五萬重兵前去圍攻太原,石敬瑭讓他參與軍事,景延廣為後晉的鞏固立下了赫赫戰功。等石敬瑭正式稱帝時,對景延廣也委以重任,讓他當侍衛步軍都指揮使,後來轉守各地,又升為侍衛親軍都指揮使,成為石敬瑭的心腹大將。在石敬瑭主政的時候,景延廣沒有干預過政事,而是一心輔佐石敬瑭,做事也很謹慎,但石敬瑭一死,他卻從幕後走了出來對軍政事務事事關心,但他畢竟是個武將,勇多而謀少,最後自己把命也搭進去了。
   石敬瑭在位的時候,不知為什麼始終沒有立太子,在他臨死之前,將石重貴託付給了景延廣和馮道。但有的史書上說石敬瑭原來是想讓親生兒子石重睿繼位,而他一死,景延廣卻說在國家危難之時,應該讓長者繼位,也就是讓石重貴做皇帝。由於他手握重兵,馮道這個人很圓滑,其他人也不敢反對,於是石重貴就繼位稱帝了。不管怎樣,景延廣在石敬瑭死去之後,成為了後晉朝廷當中的實權人物。為石敬瑭發喪的時候,有一件事就足以說明問題。文武百官都趕來參加石敬瑭的喪禮,還沒有到宮門的時候就都讓下馬,步行進去,這都是景延廣的主意。從此,景延廣開始傲視群臣,跋扈起來。而石重貴由於繼位有景延廣的大力協助,因此對他也是言聽計從。
   主政之後,景延廣就顯露出他埋藏已久的反契丹思想,在後晉新皇帝繼位時,依照慣例應該向契丹王上表彙報。在用什麼身份的問題上,景延廣和許多大臣發生了矛盾。許多人認為應該像石敬瑭在世的時候那樣稱臣,景延廣極力反對,他說原來稱臣是石敬瑭萬不得以才那麼做的,現在國家實力雄厚了,不應該再做這種屈辱的事,按照父親稱兒來算,新皇帝稱孫就可以了。於是,後晉只給契丹寫了一封信通報了消息,連代表自己地位較低的上奏表也沒有寫,這下可激怒了契丹,馬上派專使來斥責他們。
   契丹派的專使是一個老奸巨猾的人,名叫喬榮,他原是跟隨趙延壽投降契丹的,契丹封他為回國使,讓他到後晉瞭解情況。景延廣面對喬榮的責問,毫不示弱,大聲訓斥了這個投降求榮的小人,然後讓他回去轉告他的新主子:“我們的先帝是你們北朝所立,稱臣可以,但現在的新皇帝卻是我們中原自己所立,作為鄰居稱孫就很照顧你們了,沒有稱臣的道理。你們北朝不要小看我們中原,也不要隨意侮辱我們,如果不服那就來好了,我們現有十萬口橫磨劍,正等著你們呢,但將來如果不幸被孫子打得落花流水,狼狽而歸,後悔就來不及啦!”開始,景延廣對這個投降契丹的喬榮非常憤恨,說服石重貴將他關進了大牢裡,把在後晉經商的契丹人也都殺死了,沒收了他們的財產與貨物,但有些大臣說喬榮不能殺,於是就放了他。
  喬榮為了保住性命,狡猾地忍住了,等到他要出發回契丹的時候,他對景延廣說:“我記性不好,恐怕到了契丹會忘了你說的話,請你在紙上寫一下吧。”景延廣沒有想到喬榮的詭計,於是就寫在紙上交給了他。沒想到日後喬榮拿出這個來,使景延廣無法再為自己狡辯,最終送了命。
   喬榮回去對耶律德光添油加醋地彙報了他到後晉的遭遇,轉述了景延廣驕橫看不起契丹的話,耶律德光聽了大怒,將後晉的所有使者都關押起來,然後開始準備討伐這個想獨立的後晉。
   景延廣之所以說那些大話,也並非全是吹牛,後晉經過石敬瑭時多年的積累,國力大增,和契丹交戰也有了取勝的可能,後來兩次交戰都取得勝利就能說明問題,就是使後晉滅亡的第三次如果不是主將投降,後晉將士在稍微好一點的將領指揮下也能取得勝利。但景延廣對契丹卻沒有在戰略上做準備,主要的精力用在了鞏固自己地位上。他的有些做法也對後晉的團結起了反面作用,在當時後晉發生大旱,百姓餓死許多的時候,他還用金銀珠寶來賞賜和石重貴一起出去遊蕩的隨從們,無非是拉攏他們在皇帝面前說自己的好話,充當他的耳目,達到鞏固權勢的目的。
   不久,準備好的契丹兵向後晉撲來。景延廣和石重貴只好領兵迎敵。作戰計畫和軍隊的調動,都由景延廣來掌握,石重貴也沒法節制他。將士們都奮勇殺敵,高行周和符彥卿等將領和契丹交戰,請求景延廣支援,景延廣卻按兵不動,不知當初那十萬口橫磨劍哪裡去了。後來石重貴親自領兵去救,才使高行周脫險而回。契丹兵來到景延廣的營前,大叫道:“景延廣要我們來開戰廝殺,為什麼不出來決戰!”景延廣在大營中穩坐不語,任憑契丹叫駡也不領兵迎戰,等契丹軍隊退去時,他還以為是在設計誘他上當,更是不敢出營。一些隨軍的文臣私下議論景延廣:“昔日與契丹絕交,是何等的英勇無畏;現在契丹人來了,怎麼又這麼怯懦氣短!”
   由於眾將的勇猛殺敵,戰爭雖然取得了一些勝利,但回到京城後,景延廣卻遭到眾人的攻擊:他的母親病故不去奔喪,還主持軍事,違背了倫理道德,因為按照封建法律規定,父母如果去世,就要暫時辭去官職,回家守孝,孝期滿了再請求複職或改任,特殊時期不回去奔喪必須有皇帝的特許才行。人們為了攻擊景延廣,將這件事也拿了出來。景延廣還曾誣陷過和他有矛盾的大臣王緒通敵,用酷刑迫使其招認。別人勸解也不行,結果還是將王緒殺死了。這在大臣中造成了很壞的影響。景延廣還與桑維瀚不和,壓制桑維瀚的權力。在眾人的一片反對聲中,石重貴只好將他罷官,調他到西邊的洛陽去做地方官。
   景延廣到了洛陽就開始悲觀失望起來,也沒有了往日的驕橫與威風了。原先剛回到京城的時候,晉出帝石重貴對他還是很器重的,因為畢竟戰爭取得了勝利。石重貴還親自到他的府上去慰勞,賞賜了他很多東西,在當時看來,他所守的恩寵超過了所有的人。但眾怒難犯,石重貴只好將他貶官外放任職。他的罷官和桑維瀚也有一些關係,桑維瀚的活動使石重貴對有才幹的桑維瀚產生了希望,也想擺脫景延廣的控制,石重貴對他的驕橫跋扈也有些不滿。在個人的素質方面,桑維瀚比景延廣要強得多,在逆境當中,桑維瀚仍然沒有喪失信心,而是尋找時機再起,而景延廣就是另外一種情況了,官運順利的時候,驕橫,看不起別人,而且利用權力排斥異己,甚至誣陷和他有點矛盾的好人,以致惹起眾怒,引火焚身。等時運不濟的時候,馬上就像霜打了的茄子,蔫得再也堅強不起來了。
   景延廣到洛陽後,覺得自己已經沒什麼希望了,而且對後晉與契丹的關係也很悲觀,和先前的氣勢判若兩人。他認為契丹非常強大,後晉無法取勝,而自己也就這樣完了。因此他經常整夜整夜地喝酒澆愁,根本不去想以後如何恢復官職,怎樣再為國效力。他只知修造豪華住宅,住在裡面沉迷於歌舞之中。
  就是在洛陽時,景延廣還不知收斂,注意自己的行為,總想貪點錢財納入私囊。當時在洛陽徵集民財供給軍用,河南府要出二十萬緡錢,但景延廣卻想借機圖點私利,要把二十萬緡改為三十七萬緡,他的屬下判官勸止說:“公曾經官居顯位,既有地位又有財富,現在國庫空虛,不得以才向百姓取財,公怎麼能忍心這樣做呢?”景延廣慚愧得無話可說,將手縮了回去,他還算有點良心,知道對錯,換了其他貪官,哪會聽屬下的這種話。
   石重貴和契丹打到最後,終因將領投降而慘敗,景延廣奉命率領洛陽的軍隊前去支援,景延廣騎馬從官府的正門出來時,戰馬竟前蹄騰空,不肯前進,景延廣只好換馬出征,眾人都覺得是種不祥之兆,果然,杜重威等人投降了契丹,降將們反過頭來進攻後晉首都,後晉很快就滅亡了。
   耶律德光又專門派數千人馬到洛陽去抓那個挑起事端的景延廣,並對主將說:“如果景延廣向南跑到了吳或者向西跑到蜀,你們也要把他給我抓回來。”
   景延廣最後表現得比那些投降的將領們好多了,他沒有逃跑,為了全家的安全,他和隨從閻丕騎馬到契丹的軍營去見耶律德光自首,都被拘押起來,景延廣說:“閻丕是我的隨從,跟我來是盡職盡責,他有何罪,你們把他也押起來?”契丹於是就將閻丕放了。然後對景延廣斥責道:“破壞兩國友誼導致兩國兵戎相見,都是由你引起。”景延廣開始還想為自己辯解,但在契丹拿出喬榮當初讓他寫的字據時,景延廣知道再也無法為自己開脫了。景延廣受了契丹的酷刑折磨,在押送北上的途中,為了避免以後再受非人的折磨,景延廣在半夜的時候,趁守衛的人不注意,自己扼喉自殺了。雖然人到末路,但契丹人對他這種剛烈之舉還是很佩服的。景延廣死的時候只有五十六歲。桑維翰與景延廣兩個人在其他方面表現不同,但臨死時的態度與表現還算比張彥澤之類強很多。景延廣活著的時候沒有完全打敗契丹,也曾消沉過,但最後的自首和果斷自殺也算對得起他那句我們有十萬口橫磨劍的話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