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提一嘴,隱身性能不光是指rcs的分貝數低,還有一點非常重要:rcs在不同角度有較大的突變。
我們知道雷達都有一個虛警率的問題,為了降低虛警,雷達通常會設定算法,比如多次掃描均有信號才會顯示在屏幕上,僅掃描一次出現、之後就不再出現的信號,視作虛警不予顯示。隱身飛機的rcs尖峰數量少而集中,這意味著在特定角度上它可能會突然反射出很強的特征、但接下來一段時間它反射的特征極弱,這使得雷達把它當作“虛警”過濾掉了。這就是所謂的“閃爍”隱身原理。
越是老式的雷達,掃描間隔越長,就越容易中“閃爍原理”的套。
下面這張圖裏,左側的是非隱身機,可以看到它的rcs特征雖然也隨角度劇烈振蕩,但振蕩太過密集,就好像一個燈泡,閃爍地太快在人眼看來就和常亮沒有區別一樣。而右側隱身機的rcs尖峰數量少,和低谷區涇渭分明。

接下來我們來看殲20在沒有任何隱身塗料的rcs圖譜。圖譜中央是機頭rcs,從中央向左表示向左轉動觀測角度,向右、向上、向下同理,整張圖譜顯示了殲-20在整個球面各個角度的rcs。
庫珀的論文裏做了很多波段的仿真,這裏只選取8GHz和12GHz的,也就是大多數戰鬥機火控雷達的波段。
可以看到。在圖譜中間,也就是對應+/45度的正半球裏,無塗料殲-20的rcs大部分為灰色(-12db到-19db,大約0.01到0.1平方米),越靠近機頭,開始出現紫色條紋(-22.5db到-29.5db,大約0.001-0.01平方米),兩側有不少白色區域(-40db,0.0001平方米)。
由於庫珀簡單處理了機頭雷達罩的透波問題,機頭正中央的rcs較大,但也-10db。
不僅如此,殲20正半球內rcs尖峰和低谷涇渭分明,很好的符合了“閃爍”特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