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國外早有不少公開rcs測試,對蘇57乃至殲20的rcs特性進行了分析,比如說比較詳實的有澳大利亞軍事專家庫珀,在2011年和2012年分別發表了殲20和蘇57的隱身性能分析報告。值得註意的是,在蘇57的報告末尾,他附了一份殲20和蘇57的rcs仿真雲圖對比,但沒有任何評價(估計是怕是非多)。

首先提一嘴,隱身性能不光是指rcs的分貝數低,還有一點非常重要:rcs在不同角度有較大的突變。
我們知道雷達都有一個虛警率的問題,為了降低虛警,雷達通常會設定算法,比如多次掃描均有信號才會顯示在屏幕上,僅掃描一次出現、之後就不再出現的信號,視作虛警不予顯示。隱身飛機的rcs尖峰數量少而集中,這意味著在特定角度上它可能會突然反射出很強的特征、但接下來一段時間它反射的特征極弱,這使得雷達把它當作“虛警”過濾掉了。這就是所謂的“閃爍”隱身原理。
越是老式的雷達,掃描間隔越長,就越容易中“閃爍原理”的套。

下面這張圖裏,左側的是非隱身機,可以看到它的rcs特征雖然也隨角度劇烈振蕩,但振蕩太過密集,就好像一個燈泡,閃爍地太快在人眼看來就和常亮沒有區別一樣。而右側隱身機的rcs尖峰數量少,和低谷區涇渭分明。殲20與蘇57戰機的匿蹤性對比
接下來我們來看殲20在沒有任何隱身塗料的rcs圖譜。圖譜中央是機頭rcs,從中央向左表示向左轉動觀測角度,向右、向上、向下同理,整張圖譜顯示了殲-20在整個球面各個角度的rcs。
庫珀的論文裏做了很多波段的仿真,這裏只選取8GHz和12GHz的,也就是大多數戰鬥機火控雷達的波段。
可以看到。在圖譜中間,也就是對應+/45度的正半球裏,無塗料殲-20的rcs大部分為灰色(-12db到-19db,大約0.01到0.1平方米),越靠近機頭,開始出現紫色條紋(-22.5db到-29.5db,大約0.001-0.01平方米),兩側有不少白色區域(-40db,0.0001平方米)。
由於庫珀簡單處理了機頭雷達罩的透波問題,機頭正中央的rcs較大,但也-10db。
不僅如此,殲20正半球內rcs尖峰和低谷涇渭分明,很好的符合了“閃爍”特性殲20與蘇57戰機的匿蹤性對比
殲20與蘇57戰機的匿蹤性對比
相對應的,蘇57在同樣波段下、無塗料的結果,可以看到,在殲20為灰色(0.01-0.1平方米)的區域,蘇57大部分為藍色(略小於1平方米),在少數區域形成了X形、不明顯的灰色區域,完全看不到成片的紫色和白色區域。毫不誇張地說,比殲20大了差不多一個數量級。

而且更重要的是,圖譜正半球區域看上去更混雜,完全看不到殲20明顯的色塊分離,也就是說缺乏“閃爍”特征,更接近非隱身機的密集波動,這又是一個減分點。
接下來看看殲20敷設隱身材料的rcs:可以看到在同波形下,正半球白色和紫色區域面積明顯擴大,尤其是12GHz下正半球差不多一半的位置都是白色(0.0001平方米)!

再看蘇57:加上塗料以後效果倒是也很明顯:原先中部藍色的區域終於變成灰色了,灰色的區域終於變成紫色了——換句話說塗上塗料才跟沒塗塗料的殲-20差不多,還沒考慮“閃爍”特性!
國內北航也做過蘇-57的rcs測試,結論是正面+/-30度的rcs只有負個位數的分貝數,和庫珀做的“無塗料”結果差不多。

綜上結論是不考慮機身表面細節工藝,蘇-57的正面區域內rcs比殲20大了至少一個數量級,而且加上塗料也只是勉強趕上無塗料殲20的水平,沒塗料只比三代略強。
殲20的正面隱身非常優秀,鴨翼的影響極小
在側面和後面,差距都沒那麽大,但殲20的閃爍特性更明顯,對雷達的欺騙效果更好。
很多人認為殲20匿蹤性差,其實並非如此,事實上殲20的正面匿蹤性比F22還強(F22的機頭正面主要受到加萊特進氣道的影響,雖然做過匿蹤處理彌補匿蹤性,但效果會大打折扣,進氣道與機身之間的縫隙太大),其他部分跟F35差不多,後面匿蹤性輸於F22跟F35,匿蹤性最差的是蘇57,主要受到兩具吊掛的進氣道影響,還有巨大的尾椎,大陸網友很多人認為蘇57進氣道可以直接看到發動機葉片,我認為應該不會,蘇57設計師應該不會沒考慮到進氣道的問題,根據一些資料顯示蘇57進氣道跟發動機之間是有一定安裝角度的,所以會減少一部分雷達回波,但畢竟進氣道外掛,對機腹的匿蹤效果影響就比較大了
Su-57看得到蠻會飛很能打(敘利亞秀過了)
J-20看不太到(據說)順順飛打不了!(就沒任何武器試射畫面)
你高興就好了,隨意
cm601212 wrote:
Su-57看得到蠻會...(恕刪)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