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原理上說,量子加密的確是絕對安全的。但在具體應用中,不可避免會使用到設備,而設備卻是可被攻擊的。」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從量子保密通信誕生的那一天起,理論和實驗科學家就都在致力於為「不完美的現實系統」堵漏。
==========================================================
這幾天,量子通信的「絕對安全」正受到新一波質疑,以「量子加密驚現破綻」「量子加密並非絕對安全」為題的帖子在網上廣為流傳。引發這波熱議的,是上海交通大學物理與天文學院教授金賢敏公布在預印本arXiv網站上的一項工作:找到量子密鑰分發實際系統中的一項物理漏洞,並提出了解決辦法。
找到漏洞,是否意味著曾被認為「絕對安全」的量子加密方式存在安全隱患?昨天,我國量子通信領域領軍人物、中國科學院院士潘建偉與四位在量子保密通信領域作出重要貢獻的同行一起,通過微信公眾號「墨子沙龍」發表《關於量子保密通信現實安全性的討論》一文,對量子保密通信的現實安全性作出了回應:過去20年間,量子保密通信的現實安全性已在逼近理想系統。目前學術界普遍認為與測量器件無關的量子密鑰分發技術,加上自主設計和充分標定的光源可以抵禦所有現實攻擊。
潘建偉同時在文中對某些自媒體的曲解和誤讀提出了批評:「在並不具備相關專業知識的情況下,炒作出一個吸引眼球的題目對公眾帶來誤解,這對我國的科學研究和自主創新實在是有百害而無一利。」
尋找漏洞,很重要但也很常規
「從原理上說,量子加密的確是絕對安全的。但在具體應用中,不可避免會使用到設備,而設備卻是可被攻擊的。」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從量子保密通信誕生的那一天起,理論和實驗科學家就都在致力於為「不完美的現實系統」堵漏。
事實上,尋找物理系統上的漏洞,是量子加密領域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就像微軟視窗系統一樣,總是不斷會被人找出新漏洞,然後系統不斷更新補丁堵上這些漏洞,任何一個系統都必須不斷經歷這種「挑刺」過程。因此,找各種方法、從不同角度攻擊系統,就成為一種研究常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