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政治
台灣「刺蝟戰略」飛彈可擊沉半數中國入侵艦隊 ,美記者曝台灣唯一隱憂
川普政府去年對台出售多達7種主要武器系統,圖為其中之一的陸射魚叉飛彈。(圖取自Boeing Defense推特)
川普政府去年對台出售多達7種主要武器系統,圖為其中之一的陸射魚叉飛彈。(圖取自Boeing Defense推特)
2021/03/10 06:16
首次上稿 00:40
更新時間 06:16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前美國總統川普去年批准出售台灣陸射魚叉反艦飛彈等多項主要武器,打算讓台灣像「刺蝟」般難攻,也被評為是「豪豬」(porcupine)戰略,皆類似於台灣不對稱作戰大戰略方向。對此,美國知名航太與軍事記者大衛.艾克斯(David Axe)表示,台灣以1200枚反艦飛彈為首的防禦陣線,可擊沉數百艘的解放軍入侵艦隊。
川普政府去年軍售台灣提供「魚叉」反艦飛彈系統等多達七種主要武器系統,寫下罕見一次對台軍售規模紀錄,《彭博》當時指出,這些武器純屬防禦性質,是逐步向「刺蝟」或「豪豬戰略」轉變的一部分;這種戰略將使台灣強化其防禦能力,同時阻止中國的攻擊,以避免造成美中兩國的核武衝突,進而毀滅亞太地區。
而艾克斯在《富比士》刊文指出,由於中國每年的軍費開支約在台灣的25倍,即便台灣這幾年也向美國購買F-16戰機、M-1戰車、甚至積極進行潛艦國造,但中國在龐大的經濟實力加持下,其常規武力的確大幅勝過台灣,台灣也難再寄望「境外決戰」、「殲敵於境外」等防禦戰略。
艾克斯指出,台灣去年的「聯合戰區級模擬系統」曾推算,若要擊敗中國入侵艦隊,台灣就要擊沉共軍半數艦艇,「以中國的軍隊規模來看,台灣可能要準備超過1200枚反艦飛彈」。
艾克斯提到,我國防部副部長張哲平去年曾表示,台灣現階段的反艦飛彈數量,恐怕無法阻止多數入侵的中國軍艦,因此台灣才會規劃24億美元購置400枚岸基魚叉飛彈,與台軍自製的「雄風二型」、「雄風三型」、舊型魚叉飛彈等,組成1200枚反艦飛彈的防禦陣線,「若是每一枚反艦飛彈的命中率都在5至7成間,那確實可以擊沉數百艘中國軍艦」。
針對美國蘭德(RAND)分析師哈羅德(Scott Harold)認為美國賣給台灣的魚叉飛彈,能夠挺過中國的首波攻擊,艾克斯則認為,台灣獲得魚叉飛彈發射車的時間,可能要等到2025年,而獲得魚叉飛彈恐怕會拖更晚,除了會影響岸基魚叉實際部署的時間,最重要的是,台灣在成為解放軍害怕的「豪豬」前,防禦戰略恐怕會有好幾年的空窗期。
美國要台灣加速武器部署速度
這也購成了這麼一大筆近800億台票魚叉飛彈訂單
否則要慢慢來 台灣自己也能一年增個50枚反艦飛彈生產線
其他弓三劍二等產能維持不變...
代價應該還能支持 同樣時間內 搞個3~400枚雄二/三
尋標器及卡車可以自製或跟老美買 除了軍規GPS可能要老美特別開放外
剩下都與魚叉-雄二飛彈性能與使用相差不大 不能快速取得飛彈
何必要買一大批我們已經能自製的?
然而 美國這次售台的又不是增程到對岸的250km魚叉
只能部署一定數量在澎湖與東引 才能打擊到少量對岸的設施
所以軍規GPS用處並不算大
我是支持軍購甚至魚叉刺蝟戰術的 但整個邏輯也要通才是
如果取得速度幾乎不比台灣自製雄二來得快 我們實在沒理由非得買魚叉不可...
我的想法是 如果老美不能照計畫 約2024年開始交貨
台灣應該考慮停止又或減半整個魚叉軍售案...

其實 美軍的系統確實有它的優點 除了魚叉本身有大量配置與使用經驗外
連美製卡車與雷達系統 比起台灣自製系統 不是更好用 就是更成熟
除非價格太高 否則引進來 搭配雄二三使用 會讓中國更難有效反制
但緩不濟急就是很大問題 保護費我們可以出 甚至也配合美國你建議的計畫採購
時間上美國有義務讓它能盡早服役啊 魚叉跟整個系統都很成熟了
又不是NSM LRASM這些新式飛彈 量產問題比較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