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軍事衝突一觸即發?美聯社:台灣成為火藥庫
09:552021-10-15 中時新聞網
江昱蓁
Facebook
Messenger
Line
Twitter
Telegram
複製連結
專家認為,台灣已成為火藥庫,任何誤判與意外都可能導致華府與北京的軍事衝突;特別是,大陸數十年來的軍事改革,已讓其擁有武力統一的本錢。圖為漢光演習中,陸軍六軍團關渡指揮部模擬敵軍自淡水河口進犯。(圖/中央社)
專家認為,台灣已成為火藥庫,任何誤判與意外都可能導致華府與北京的軍事衝突;特別是,大陸數十年來的軍事改革,已讓其擁有武力統一的本錢。圖為漢光演習中,陸軍六軍團關渡指揮部模擬敵軍自淡水河口進犯。(圖/中央社)
字體大小:
據《美聯社》分析報導,儘管中國大陸在派出近150架軍機進入台灣防空識別區後,激烈的論調已有所緩和;但台海情勢依舊緊張,軍機擾台背後的外交言辭與政策邏輯依舊沒有改變。雖然專家一致認為,現階段台海不太可能發生直接衝突,但台灣已成為火藥庫,任何事故或誤判都會導致兩大強權爆發衝突。
華府與北京的戰略思考角度不同,就已注定雙方難以融合。對北京而言,其尋求將具有戰略意義與象徵意義的島嶼,重新置於掌控之下;就華府來說,則在中國大陸形成更廣泛的挑戰之下,來思考台灣議題。
※武力統一變得更有可能
英國智庫「國際戰略研究所」(IISS)博伊德(Henry Boyd)認為,從美國的角度來看,與中國大陸展開大國競爭,無疑已重新登上其議程之中。與北京對抗需要強大的激勵元素,不加入就是背叛美國國家利益成為最佳的口號。
強調擁有台灣主權,控制民主小島成為北京政治與軍事思想的關鍵組成部分。習近平上週末才再度重申「必須實現國家統一,而且一定會實現」。在歷經過去20年大陸的軍事現代化,這個目標已變得更為務實。
為回應大陸的行動,美國提高對台支持力道,並將目光提升至更廣泛的印太地區。美國國務院發言人普萊斯12日強調,「美國對台灣的支持堅若磐石,我們也非常明確地致力於深化與台灣關係」。
※記取1996年的教訓
報導表示,華府的長期政策是提供台灣政治與軍事的支持;卻不願明確承諾保護台灣免於北京的武力侵犯。事實上,1996年是雙方最接近衝突的1年。當時,美國對台灣的支持與日俱增讓北京大感惱火,決心以軍事演習展現實力。就在台灣總統大選選次由公民直選前夕,北京向距離台灣約30公里的水域發射飛彈。
美國旋即以展示武力作為回應,向台海派出兩個航艦航艦打擊群。由於當時北京沒有航艦,也沒有足以嚇阻美國航艦打擊群的方法,只好以讓步告終。受到這次事件的刺激,大陸開始對軍隊展開大規模的改革;25年後,共軍的飛彈防禦系統已明顯改良,還裝備、建造自己的航艦。
五角大廈近日向國會提交的報告顯示,在2000年的時候,北京的武裝力量還只是一支「規模龐大但陳年宿貨的軍隊」;但如今它已成為競爭對手,再造船等部分領域甚至超越美軍,並擁有世界上規模最龐大的海軍。
儘管計算船艦數並不是比較雙方實力的最佳方法;事實上,美軍有11艘航艦,共軍卻只有2艘。但如果台海爆發衝突,北京能部署全部的海軍軍力,還有陸基反艦飛彈可以投入作戰。
※台灣與大陸的軍事想定
博伊德分析,大陸對台作戰建立在遲滯美國投入戰鬥,或限制其作戰人數,或將美軍軍事設備置於一定風險之下,進而在美國展現足夠力量前就將台灣軍隊擊敗。
台灣戰略想定則是建立在拖延北京直到美國與其盟友介入。台灣本身強大的軍事力量結合本土作戰優勢,加上用飛彈襲擊大陸彈藥或油料等不對稱作戰,是其達成目標的方法。
台灣國防部評估,北京已有能力封鎖台灣港口與機場,目前仍缺乏的是大規模聯合登陸作戰需要的運輸與後勤支援;不過,這類能力不斷強化中。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拉惹勒南國際關係學院(S. Rajaratnam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RSIS)分析家布恩(Hoo Tiang Boon)認為,北京採取的每一步都是利用臘腸戰術來改變現狀,並形成既定事實。他們深知台灣無力改變;但這種作法存在著誤判或發現意外的風險。「美國試著將盟友拉近來並形成聯合戰線,台灣議題會愈來愈國際化」。
博伊德總結,兩岸軍方都還沒為衝突做好準備;「但這不是由軍人決定,而是政治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