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過上了好日子,啤酒要精釀、消費要上網。《天下》調查更發現,過去叱吒中國內需市場的台企,因此身陷轉型風暴,而中國網路三巨頭BAT(百度、阿里巴巴、騰訊)的獲利總和,竟步步進逼鴻海與台積電的加總。
二○一六《天下》兩岸三地一千大企業調查,一千家企業二○一五年營收合計為二三四.七兆台幣、獲利為十八.六兆台幣,與前一年相比,分別僅成長三.五%、○.九%。成為金融海嘯以來,最低迷的一年。
這數字不令人意外。去年台灣GDP僅成長○.八五%,同樣是六年來最差。中國的六.九%,更創下二十五年來最低增長。
一五年國際油價大跌,相關行業哀鴻遍野。每年都賺得盆豐缽滿的中國「三桶油」──中國石油天然氣、中國海洋石油、中國石油化工,一四年合計獲利超過一兆台幣,去年大降為四三八三.六億台幣,下滑五八.二%。
另一個超大型能源央企,中國神華能源也因煤炭價格崩跌,去年獲利也大降五七%。香港上市的世界最大礦業暨商品交易商嘉能可(Glencore)更是一度瀕臨倒閉,出現一六○八.一億台幣的驚人虧損。
與能源、原物料業形成強烈對比的,則是大豐收的證券業者。一五年中國經歷一場暴起暴落的股市盛宴,上半年上證綜合指數暴漲六○%,雖然漲幅幾乎在接下來的兩個月全部回吐,然而,「光這半年就夠賺了,」富蘭德林投資銀行董事長劉芳榮說。
也因此,「最賺錢的五十強」排行榜,史無前例地擠進三家國營券商──中信、海通與國泰君安。
趨勢一:中國內需品味升級 台企沒跟上 僅台積電逆勢擠進獲利十強
值得一提的是,因拿下蘋果A9處理器訂單而業績大幅成長的台積電,更以三○六五.七億台幣,相當於中華民國政府兩個月總預算的驚人獲利,首度擠進最賺錢企業前十強。
台積電證明了,靠著世界領先的製造技術,半導體業也能與地產、金融,以及掌握十三億人的壟斷性國企一樣,創造世界級的獲利。「這是非常值得驕傲的一件事,」長居上海的劉芳榮說。
然而,台積電的一枝獨秀,仍改變不了台灣企業在大中華經濟圈整體影響力逐步下滑的現實。
這次調查的台灣企業入榜家數,延續著過去幾年的趨勢,穩定下滑。從去年的一五一家,再度降到一三六家。
更怵目驚心的是,留在榜上的台企,過去在中國內需市場有傲人成就者,紛紛陷入成長停滯、甚至衰退與虧損。例如,兩大食品巨頭康師傅與中國旺旺,營收分別下滑一一.一%、九.二%。
曾風光一時的女鞋品牌達芙妮,不但營收大幅下滑一九.一%,甚至出現十年來首度虧損。
「這是因為中國的需求升級,」英商施羅德投信投資長陳朝燈解釋。
連續幾年的薪資飆漲,中國海外留學生大量回歸,加上九○後世代逐漸成為消費主力,以及最重要的是,網路帶動的資訊、商品快速流通,幾股力量交織出一個大浪潮。中國消費者開始品味升級,追求高品質、健康和個性化商品。
統一集團與康師傅兩年前,還為了爭奪暢銷產品「老壇酸菜牛肉麵」的地盤,競相砸下重資,在泡麵碗裡附贈成本不菲的火腿腸,吸引注重CP值的當地顧客。
但統一隨即跳出流血補貼的漩渦,以小茗同學冷泡茶、海之言果味飲料等一系列標榜健康、個性的創新產品,殺出重圍。
統一中國控股因此成為表現最亮眼的內需型台商,營收雖微幅衰退,獲利卻大增一九二.四%,創下四十一.五億台幣的歷史新高。
「風向變了,跟得上的就會是贏家,」陳朝燈說。
類似的事情也發生在啤酒市場。中國三大啤酒公司,青島、燕京、華潤,去年業績分別出現五%到二一%的衰退。
陳朝燈認為是消費者品味提升所致,因為近來北上廣深等大城市,夜店、餐廳最受歡迎的是手工精釀啤酒。例如,最出名的北京大躍啤酒,有蜂蜜、肉桂、香蕉等數十種特別風味,印著「仇大苦深」、「掃墓人」等詭異名字的大瓶裝,一瓶可賣到上百人民幣。
而在運動鞋市場,李寧、特步等中國民族品牌都陷入低迷,耐吉、愛迪達卻銷量火熱。主要受益者之一,是這兩家歐美大品牌在中國的主要經銷商、寶成集團旗下的寶勝國際。
寶勝國際去年營收七四五.一億台幣,成長一六.一%,並因此轉虧為盈,稅後純益達二十.九億台幣,旺盛的成長力道一路維持到今年,第一季獲利激增一五六%。
寶勝國際股價在過去一年半,漲了三倍多。頗有從寶成集團的拖油瓶,翻身為金雞母的意味。
趨勢二:網路生態圈衝擊加劇 電商滲透各產業 實體店鋪邊緣化
然而,寶勝這波大爆發能維持多久?觀察重點在於,中國零售業掀起狂風暴雨的網路革命,何時會席捲到運動品業。
台商在中國零售業的「帶頭大哥」大潤發,已深陷暴風圈。在天貓、京東、一號店等眾多電商圍攻下,中國大潤發的母公司高鑫零售成長速度已大為減緩,而且去年獲利一二二.四億台幣,年減一五.七%,是這家中國第一大量販店上市以來首度獲利下滑,亮起警訊。
中國大潤發董事長黃明端,目前多數時間都放在旗下的零售網站飛牛網。目標是與阿里巴巴、騰訊集團三分天下,成為中國前三大網購業者。
但這目標難度極高。百度、阿里巴巴、騰訊,這中國網路「BAT」三巨頭,在本次調查首度攜手進入最賺錢的五十強企業。三家合計獲利高達四千三百多億台幣,僅略低於台積電與鴻海合計、獲利規模已與大潤發此類傳統零售商大幅拉開距離。
而且,幾乎滲透到各行各業的電商,已更進一步改變實體經濟的結構。
陳朝燈因工作需要,常出差到位於上海環球金融中心的施羅德中國辦公室。他常利用空閒到鄰近的正大廣場等購物中心、百貨公司觀察市況。很明顯的,日益冷清,「我感覺百貨公司都在邊緣化,」他說。
近因是習近平打貪,「公款消費」大為減少。另一個原因,當然是電商的替代效應。
陳朝燈表示,近來美國的熱門話題,就是電商的衝擊造就購物中心大量倒閉,「每年都幾百個、幾百個在消失,」他說,「美國同樣戲碼也會搬到中國上演。」
阿里巴巴副董事長蔡崇信,去年接受《天下》專訪也認為,未來大型購物中心當中,實體店鋪的比重將逐漸減少,包括餐廳、電影院這類的體驗經濟將逐漸成為主力。
「賣場只是體驗生活的地方,我去看一下商品然後可以在手機上購物,這是以後的商業型態,」他強調,「三、五年以後,你走進賣場的感覺就不一樣了。」
此外,今年調查中的「成長最快五十強」排行榜中,還躍出一個讓台灣半導體業者感到刺眼的名字──以六八.一%的高成長、名列第四十六名的江蘇長電科技。
趨勢三:中國全面扶植半導體業 政策護航 紅色供應鏈企業出線
這家老牌國營企業去年併購世界第四大封測廠、新加坡的星科金朋,一舉取得足以威脅台灣日月光、矽品的先進技術與產能,成為台灣半導體封裝業的新強敵。業界指出,長電最近已取得蘋果系統封裝訂單,將對日月光及其子公司環旭電子造成衝擊。
可以預期,在「中國製造二○二五」全面扶持半導體產業的政策大方向下,紅色供應鏈類型企業將成未來幾年排行榜上的一股新勢力。
林森北路路口 wrote:
中國人過上了好日子,啤酒要精釀、消費要上網。《天下》調查更發現,過去叱吒中國內需市場的台企,因此身陷轉型風暴,而中國網路三巨頭BAT(百度、阿里巴巴、騰訊)的獲利總和,竟步步進逼鴻海與台積電的加總。
二○一六《天下》兩岸三地一千大企業調查,一千家企業二○一五年營收合計為二三四.七兆台幣、獲利為十八.六兆台幣,與前一年相比,分別僅成長三.五%、○.九%。成為金融海嘯以來,最低迷的一年。
這數字不令人意外。去年台灣GDP僅成長○.八五%,同樣是六年來最差。中國的六.九%,更創下二十五年來最低增長。
一五年國際油價大跌,相關行業哀鴻遍野。每年都賺得盆豐缽滿的中國「三桶油」──中國石油天然氣、中國海洋石油、中國石油化工,一四年合計獲利超過一兆台幣,去年大降為四三八三.六億台幣,下滑五八.二%。
另一個超大型能源央企,中國神華能源也因煤炭價格崩跌,去年獲利也大降五七%。香港上市的世界最大礦業暨商品交易商嘉能可(Glencore)更是一度瀕臨倒閉,出現一六○八.一億台幣的驚人虧損。
與能源、原物料業形成強烈對比的,則是大豐收的證券業者。一五年中國經歷一場暴起暴落的股市盛宴,上半年上證綜合指數暴漲六○%,雖然漲幅幾乎在接下來的兩個月全部回吐,然而,「光這半年就夠賺了,」富蘭德林投資銀行董事長劉芳榮說。
也因此,「最賺錢的五十強」排行榜,史無前例地擠進三家國營券商──中信、海通與國泰君安。
趨勢一:中國內需品味升級 台企沒跟上 僅台積電逆勢擠進獲利十強
值得一提的是,因拿下蘋果A9處理器訂單而業績大幅成長的台積電,更以三○六五.七億台幣,相當於中華民國政府兩個月總預算的驚人獲利,首度擠進最賺錢企業前十強。
台積電證明了,靠著世界領先的製造技術,半導體業也能與地產、金融,以及掌握十三億人的壟斷性國企一樣,創造世界級的獲利。「這是非常值得驕傲的一件事,」長居上海的劉芳榮說。
然而,台積電的一枝獨秀,仍改變不了台灣企業在大中華經濟圈整體影響力逐步下滑的現實。
這次調查的台灣企業入榜家數,延續著過去幾年的趨勢,穩定下滑。從去年的一五一家,再度降到一三六家。
更怵目驚心的是,留在榜上的台企,過去在中國內需市場有傲人成就者,紛紛陷入成長停滯、甚至衰退與虧損。例如,兩大食品巨頭康師傅與中國旺旺,營收分別下滑一一.一%、九.二%。
曾風光一時的女鞋品牌達芙妮,不但營收大幅下滑一九.一%,甚至出現十年來首度虧損。
「這是因為中國的需求升級,」英商施羅德投信投資長陳朝燈解釋。
連續幾年的薪資飆漲,中國海外留學生大量回歸,加上九○後世代逐漸成為消費主力,以及最重要的是,網路帶動的資訊、商品快速流通,幾股力量交織出一個大浪潮。中國消費者開始品味升級,追求高品質、健康和個性化商品。
統一集團與康師傅兩年前,還為了爭奪暢銷產品「老壇酸菜牛肉麵」的地盤,競相砸下重資,在泡麵碗裡附贈成本不菲的火腿腸,吸引注重CP值的當地顧客。
但統一隨即跳出流血補貼的漩渦,以小茗同學冷泡茶、海之言果味飲料等一系列標榜健康、個性的創新產品,殺出重圍。
統一中國控股因此成為表現最亮眼的內需型台商,營收雖微幅衰退,獲利卻大增一九二.四%,創下四十一.五億台幣的歷史新高。
「風向變了,跟得上的就會是贏家,」陳朝燈說。
類似的事情也發生在啤酒市場。中國三大啤酒公司,青島、燕京、華潤,去年業績分別出現五%到二一%的衰退。
陳朝燈認為是消費者品味提升所致,因為近來北上廣深等大城市,夜店、餐廳最受歡迎的是手工精釀啤酒。例如,最出名的北京大躍啤酒,有蜂蜜、肉桂、香蕉等數十種特別風味,印著「仇大苦深」、「掃墓人」等詭異名字的大瓶裝,一瓶可賣到上百人民幣。
而在運動鞋市場,李寧、特步等中國民族品牌都陷入低迷,耐吉、愛迪達卻銷量火熱。主要受益者之一,是這兩家歐美大品牌在中國的主要經銷商、寶成集團旗下的寶勝國際。
寶勝國際去年營收七四五.一億台幣,成長一六.一%,並因此轉虧為盈,稅後純益達二十.九億台幣,旺盛的成長力道一路維持到今年,第一季獲利激增一五六%。
寶勝國際股價在過去一年半,漲了三倍多。頗有從寶成集團的拖油瓶,翻身為金雞母的意味。
趨勢二:網路生態圈衝擊加劇 電商滲透各產業 實體店鋪邊緣化
然而,寶勝這波大爆發能維持多久?觀察重點在於,中國零售業掀起狂風暴雨的網路革命,何時會席捲到運動品業。
台商在中國零售業的「帶頭大哥」大潤發,已深陷暴風圈。在天貓、京東、一號店等眾多電商圍攻下,中國大潤發的母公司高鑫零售成長速度已大為減緩,而且去年獲利一二二.四億台幣,年減一五.七%,是這家中國第一大量販店上市以來首度獲利下滑,亮起警訊。
中國大潤發董事長黃明端,目前多數時間都放在旗下的零售網站飛牛網。目標是與阿里巴巴、騰訊集團三分天下,成為中國前三大網購業者。
但這目標難度極高。百度、阿里巴巴、騰訊,這中國網路「BAT」三巨頭,在本次調查首度攜手進入最賺錢的五十強企業。三家合計獲利高達四千三百多億台幣,僅略低於台積電與鴻海合計、獲利規模已與大潤發此類傳統零售商大幅拉開距離。
而且,幾乎滲透到各行各業的電商,已更進一步改變實體經濟的結構。
陳朝燈因工作需要,常出差到位於上海環球金融中心的施羅德中國辦公室。他常利用空閒到鄰近的正大廣場等購物中心、百貨公司觀察市況。很明顯的,日益冷清,「我感覺百貨公司都在邊緣化,」他說。
近因是習近平打貪,「公款消費」大為減少。另一個原因,當然是電商的替代效應。
陳朝燈表示,近來美國的熱門話題,就是電商的衝擊造就購物中心大量倒閉,「每年都幾百個、幾百個在消失,」他說,「美國同樣戲碼也會搬到中國上演。」
阿里巴巴副董事長蔡崇信,去年接受《天下》專訪也認為,未來大型購物中心當中,實體店鋪的比重將逐漸減少,包括餐廳、電影院這類的體驗經濟將逐漸成為主力。
「賣場只是體驗生活的地方,我去看一下商品然後可以在手機上購物,這是以後的商業型態,」他強調,「三、五年以後,你走進賣場的感覺就不一樣了。」
此外,今年調查中的「成長最快五十強」排行榜中,還躍出一個讓台灣半導體業者感到刺眼的名字──以六八.一%的高成長、名列第四十六名的江蘇長電科技。
趨勢三:中國全面扶植半導體業 政策護航 紅色供應鏈企業出線
這家老牌國營企業去年併購世界第四大封測廠、新加坡的星科金朋,一舉取得足以威脅台灣日月光、矽品的先進技術與產能,成為台灣半導體封裝業的新強敵。業界指出,長電最近已取得蘋果系統封裝訂單,將對日月光及其子公司環旭電子造成衝擊。
可以預期,在「中國製造二○二五」全面扶持半導體產業的政策大方向下,紅色供應鏈類型企業將成未來幾年排行榜上的一股新勢力。
中國大潤發或可變身成 Outdoor Mall 的形式
也就是說,假日沒地方去?
來大潤發就對了 
在臺灣,假日的時候,哪裡都塞,而 Outdoor Mall,最塞

當然地夠大的話, 就 Outdoor Mall + Travel Land 囉
行至水窮處,與人云亦云。〔薪水是零元,還活得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