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打疫苗成了罪過嗎
#本文屬轉貼可分享
【歡迎全文轉載,勿斷章取義】
=========================
親愛的部長您好:
首先感謝您在公務繁忙之餘,抽空看我的陳情信,十分感激。再者,感謝執政團隊截至目前為止對防疫所做出的貢獻和努力,其三,感恩您有包容之雅量,可以傾聽不同的聲音。
陳情的主因是由一則媒體發佈的消息而起,內容部份摘要如下 :
「中小學9月1日開學,教育部今提出開學指引,學校教職員工應完成疫苗第一劑接種且滿14日或提供3天內快篩陰性證明才能入校,每隔7天必須做一次篩檢。」
基於政府與教育部防疫的用心,大部份的內容我們都欣然配合,唯獨上述之內容,頗有疑慮,故提供下列個人之淺見,以供參考:
教育是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的大計,教育的成敗攸關一國之運勢,不可不慎,但這項防疫措施卻有著下列幾點的不良示範作用:
一、失焦的防疫重點:打不打疫苗,不是防疫的重點
現在大家所施打的各類型的新冠疫苗已經被證實並不能給你身體足夠有效的抗體(保護力),許多打過兩劑的人仍然感染,仍有死亡的案例發生,這是公開的事實。由全世界疫苗為期半年至一年的人體試驗裡(感謝這些勇敢的靈魂),眾所周知的,接種過疫苗的人仍有染疫的風險,仍有可能是攜帶病毐的傳染源。做好個人衛生,戴好口罩,保持適當社交距離,才是防疫的重點。
參考文章:英國新冠死亡者46%打過疫苗
二、快篩對象有誤的錯誤示範:
根據先前防疫指揮中心的指示,快篩的對象應該是符合下面特點的人:
1.曾於疫情高風險區活動的人。
2.確定跟確診者有密切接觸的人。
3.與確診者足跡重疊且出現疑似症狀的人。
4.察覺身體狀況有異的民眾,例如:發燒≧38℃、有呼吸道症狀、嗅味覺異常、不明原因腹瀉等。
截至目前為止,指揮中心仍希望只有被匡列為前述所列之「具感染風險者」,才去做快篩和PCR;一般民眾除非有出國需求,入境國規定必須提出篩檢報告,否則不建議沒有症狀或沒有相關接觸史的人特意篩檢,可能浪費醫療資源,且會增加群聚感染風險 。可見目前快篩的對象的設定是有問題的。
三、預設立場的錯誤示範:
預設了打疫苗就有了防護力,就不會有傳染的風險。這是一個完全錯誤的假設,以目前全球各國疫情的發展看來,打了疫苗的人依然有被傳染及傳染人的風險,這也是公開的事實。照顧作息、飲食、心情,維持良好的免疫力,注意清潔和衛生習慣,減少去人多擁擠、出入複雜的場所,這些就可以保護自己,就算感染也不必太驚慌,國外很多人輕症是在自己家裡休養痊癒的。預設了打疫苗就有了防護力,就不會有傳染的風險,是一種更可怕的輕忽心態。
四、防疫方向倡導的錯誤示範:
目前許多確診者在治療後安然出院,由此可知如果自己身體的免疫力夠完整強壯的話,感染這個病毒是可以應付的,不致死亡。人的身體有著高智能的配備及強大的免疫及修補能力,如果好好的維修使用,不僅能強化原有的功能,還能延長使用的夀命。但在整個疫情期間,我們看不到要民眾多運動,多晒陽光,多接觸大自然的宣導,反而一再強調及灌輸著要接種疫苗、配合施打,這種只相信外力介入,不相信自己能自主決定自身健康或強化健康的人生觀念一旦養成,如何教養出獨立自主,不被不當利益操弄的健全人格呢?
五、獨裁專制的錯誤示範:
多元文化,多元尊重體現了台灣民主的價值,也是台灣有別於中國大陸獨裁專制最大的特點,在健康的選擇上,人民一向享有自在主動的權利,每個人視自身對健康的需求做出不同的選擇,例如:有人透過西醫治療獲得健康、有人透過中藥調理獲得健康、有人透過食療養生獲得健康,有人透過體能運動獲得健康、有人透過食氣斷食獲得健康、有人透過素食獲得健康、有人透過呼吸吐納獲得健康,有人透過靜心打坐冥想獲得健康…
健康的管道是如此的多元,結果現在卻只以二分法來區分,
打疫苗:健康,毋需快篩
不打疫苗:不健康,得7天快篩一次
這變成了一言堂,只有一種統一的標準,而這種標準還不一定是對的。我們教學生「人權教育」,但政府此疫苗【一專行】策略,卻只有單一做法,是人權的倒退做法。
六、無法互相尊重的錯誤示範:
因為資訊世代爆炸性的訊息量,大家沒辦法一一過濾每個消息,因此信任專家成了簡便的方式,但專家和學界原本也就是會存在很多不同的說法,科學就是在這樣反覆辯證中進步的,現在對於這個病毒以及因應病毒的方式似乎變成只有定於一尊的資訊可以被提供給民眾,並且也變成全體教師只能有一種選項。
在照顧健康的選擇上既然是如此的多元,在防疫上也是可以很多元的,有些人透過中醫經絡養氣來防疫,有人透過宗教寄託身心安頓來防疫,有人透過接種疫苗來防疫,有人透過強化自身能量來防疫,有人透過…,但在此項政策上,我們看到了不公平、不平等的差別待遇。
七、情緒勒索霸凌教師的不良示範:
當一位教師回到自己的價值觀和信念,考量對自己和對整體的最大福祉做出了不接種疫苗的決定,卻遭受到教育主管機關無形的制度霸凌。
當學生被情緒勒索時,也許有輔導室可以協助處理解決問題,當學生遭霸凌時,也許有導師校方介入處理,再不然也可以透過申訴管道投訴反應自己的遭遇,但目前看到許多不接種的教師,寫信到教育部陳情或至教育部網頁留言,皆無獲得相關單位的回應,甚至呈現置之不理的狀態,為人師表的教師尚且遭受如此之待遇,如何讓學生對政府信服呢?
八、品德的良善美好,才是教育的目的,才是社會安定的保障:
臺灣是個寶島,近年來,颱風很少直接登入臺灣造成直接性的強大災難,臺灣之所以能一次又一次的躲過這些天災,除了表面上看似的幸運外,主因是台灣有一群研發撓場的科技團隊,默默的在各地建立充滿高能量的撓場,再輔以台灣島上有許多專注於意識提升的善良團體和人民,「天道無親,唯親善人」。
醫生、科學家、政府的衛生單位等都是我們信任的專家和公務單位,但在疫情上,有少數在這個專業領域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和意見,他們的訊息一直被封鎖。所以單一訊息管道的專家聲量就一直被放大,像滾雪球一樣,變成唯一的權威,不同的意見沒有辦法被好好討論。而越來越多人已經接受了主流上的專家說法,因此也變得沒有辦法開放去聆聽不同的但也有科學依據的觀點。這是惡意的開端,必將導致一個社會或群體,或者政黨的消失,正如太上老君曰:「禍福無門,唯人自招。」為政者,切莫逆天,唯有以「無欲無我之心態為公眾服務」,累積福德,才能保持國運昌隆、社會安康!
九、用疫苗防堵疫情,猶如火上添油:
鯀用圍堵的方式治水,只會造成下一次更嚴動的水患,禹用疏導的方式,順水之性,解決了水患。病毒本來就存在大自然裡,它甚至在基因演化裡扮演重要的角色,就像大自然裡有很多細菌而我們身體裡也有菌叢,病毒也是一樣,人體本來就是一個小宇宙,我們和很多其他生命共生,每一種生命都有生存的需求,你越打壓它,或許只會使它變得更強大。我們都知道抗生素的濫用,讓病菌產生多重抗藥性而面臨「超級細菌感染」的危機,但這些細菌起初可能來自相對無害的細菌,所以抗生素的誤用也置病人於不必要的抗藥性風險中。以前感冒是不會死人的,但現在感冒的重症患者可能有死亡的風險。
而疫苗的濫用也加速了新冠病毐的變種,本來可能是1傳5的新冠病毐,隨著疫苗的普遍施打,讓病毒不斷變化進化強化,傳染力更強,未來可能1傳50都有可能。可見用施打疫苗來防堵疫情,只會造成疫情更嚴重的反撲。最好的方法是「順天之道」,回歸人體的自主健康,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狀態。
我一向是肯定小英政府的表現,也對民進黨團隊深表支持,在防疫的表現上,指揮官阿中部長也表現得可圈可點。我不喜歡嘲諷、謾罵、極化(激化)對立的台灣政治文化,當然也不鼓勵。
但在疫苗施打政策上,我卻看到了執政團隊的懦弱、害怕與不敢承擔面對的勇氣,我了解台灣目前處境的艱難,既有國際經濟霸權者的施壓,又有對岸對立政權的打壓,在國內則有挑三揀四的在野黨與親中勢力到處佈樁散佈不實消息與假新聞。
如果在這個時候,台灣能在疫苗上真實的發言及勇敢作為,相信定能在國際上成為矚目的焦點、防疫的前哨,也能讓執政團隊永留青史,獲得全世界的民心。
目前全世界反對施打疫苗的抗議聲浪風起雲湧,請傾聽少數族群的聲音,要知道星火足以燎原,而杜絕後患最好的方法是防微杜漸,切莫積累民怨,當這群不願接種疫苗的教師,被不當政治團體操弄,或者自行與反動勢力結合,就是執政黨政權輪替的警訊~
請尊重不接種者對自身健康百分之百負責任的健康思維,請勿以接種疫苗與否來當成政策或政績,或已接種者覇凌健康但不接種者的手段或操作的工具~
我尊重你施打疫苗來防疫的心態
請你也尊重我不接種疫苗相信自體免疫力的心態
請勿用錯誤的政策來罷凌老師
請勿用錯誤的政策讓民心盡失
感謝您的撥冗閱讀,還望體察民情,適度修正開學防疫措施~
個人積分:1786分
文章編號:82778667
個人積分:1585分
文章編號:82778745
大陸河南省鄭州市,就是這次被水淹的很嚴重的城市,當地市政府已經發公文說要實施新冠患者全用中醫治療,每天有中醫師進方艙醫院為病人把脈,然後辯症論治開立處方,以一人一方為原則,因為每個人的體質不一樣,不可能所有人都吃同樣的藥,中醫 5 千年來就是這樣治病,處方有湯劑,就是水藥,還有顆粒劑,就像我們的科學中藥,不過他們是做成顆粒狀,這次大陸要用中醫來治新冠肺炎,我們可以好好觀察學習,畢竟台灣的中醫實力也不差,只要是對病人有利的療法,都應該推廣。
一人一方就算有效,但中國就有十四億人口,全世界有七八十億人口,一人一方可能緩不濟急。
這跟中國功夫一樣,很厲害,但你得練個一二十年,不是每個人都有辦法的。
個人積分:3313分
文章編號:82778976
個人積分:1585分
文章編號:82779185
個人積分:5378分
文章編號:82779254
為提供您更優質的服務,本網站使用cookies。若您繼續瀏覽網頁,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s政策。 了解隱私權條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