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中心評鑑今年北部競爭白熱化,因分數差距僅在0.4分內,衛福部長薛瑞元親自宣布,決定打破原先的家數上限,台北區「增額」新增台北慈濟及雙和醫院2家,北區新增台大新竹分院1家為醫學中心。對此,台灣醫務管理學會理事長、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直言,評鑑結果讓人出乎意料,規則跟當初公告寫的不一樣,衛福部是自打臉,應重新定位醫學中心角色,數量應有掌控。
日前傳出醫學中心將由台北慈濟升格,北醫體系的萬芳醫院降級為準醫學中心。衛福部長薛瑞元今親自對外公布,台北區醫學中心比現有的8家新增2家,分別是北慈與雙和醫院,但不公布評鑑名次。台灣醫務管理學會理事長洪子仁表示,衛福部此舉模糊排名概念,是為了避免萬芳醫院難看。
衛福部以醫學中心評鑑7年未評,且評分標準20年未修為由,不對外公布7至10名的醫院排名。不過,有知情人士指出,台北慈濟排名第8,在原先台北區醫學中心的8家限額之內。
薛瑞元以醫學中心評鑑標準已20年未修,加上受疫情影響,已7年未評鑑,今年每家醫院都有進步,最高分95.52分,最低91.92分,而第7名到第10名差距僅0.4,「同燈同分」、難分優劣,經衛福部與專家討論,認為排序前10名的醫院均具醫學中心資格,拍板決定增額3家升格醫學中心。
「評鑑結果讓人出乎意料!」洪子仁表示,醫院評鑑是各醫院很嚴肅看待的事情,去年公告的醫學中心評鑑規則也都寫得非常清楚,除了分數要達標之外,若都達標就依排名取序,這是明文寫在申請公告上的,如今因為分數相近就改採認定方式,衛福部修改規則是自打臉。
洪子仁說,台灣地區每200萬人口需要1家醫學中心,以此估算,全台僅需12家醫學中心,全台目前已有19家醫學中心,數量增加並非不可行,但也應注意醫學中心的定位與角色。
洪子仁指出,醫學中心是領頭羊,因此,民眾常會認為醫學中心技術最佳,在財務負擔許可下以醫學中心為首選,但醫學中心數量增加後,應考慮到健保給付、醫療轉診制度等問題,若未適度數量控管可能造成醫療資源的分散及醫學中心社區化、區域醫院化的風險發生。
台灣醫務管理學會也呼籲,這一次名額增加,衛福部應請專家學者系統性的考量評鑑制度如何修改,通盤思考醫學中心增額後對健保支付制度、醫療轉診及台灣醫療照護制度的影響。衛福部如今開放認定,相信未來醫學中心家數只會更多,未來要不要打破醫學中心家數上限,需要大家坐下來好好去討論。
醫改會執行長林雅惠表示,針對今天的醫學中心評鑑結果,雖然前些時候已有風聲傳出,但結果確定是增額兩家,以醫改會監督的立場來說,提出三大質疑。
第一、台灣真的需要這麼多的醫學中心嗎?依社區醫療網規畫,為人口數達二百萬設有一家醫學中心,以此估算,全國12家醫學中心已經足夠,但現在已達22家,醫學中心不僅家數過多,其中12家更集中在北部,而高達半數以上又集中在雙北地區,醫療資源嚴重分佈不均,「這真的非常可怕」。
第二、單一疾病的健保給付,醫學中心高於區域醫院,如此多家醫學中心,是否會產生醫療服務衝量的情形,或是病人大量湧入醫學中心,對健保財務、分級醫療恐產生更大的衝擊。
第三、醫學中心家數超量及醫療資源分布不均的情形,其實早就存在,質疑衛福部20多年來,不見評鑑鑑別度大幅步的改革,沒有與時俱進,這次又再增加醫學中心家數,「衛福部要負起最大的責任」,現在提出改革是「緩不濟急」,但又不得不做。
https://www.google.com/amp/s/www.chinatimes.com/amp/opinion/20240206004403-262104
一縣市一大學,一鄉鎮一醫學中心
同理,台灣2300萬人有大法官15人,美國3.3億人大法官才9人
為提供您更優質的服務,本網站使用cookies。若您繼續瀏覽網頁,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s政策。 了解隱私權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