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賴清德總統接連兩場演講,第二場的「雜質說」引起討論。
賴總統表示,根據大陸委員會民意調查,約8成民眾贊成4個堅持是台灣人民最大公約數,這8成民意就是守護台灣、維護民主與穩定社會重要力量。這8成民意一定要發揮力量,國家才會穩,社會才會安定,國家才會持續進步。
賴總統說:「這8成民意要透過一次又一次選舉罷免、一張又一張選票,一錘又一錘,千錘百鍊、百鍊成鋼,打掉雜質,淬鍊出捍衛主權,守護民主鋼鐵般意志。」
此處的脈絡與意義:
在這段話中,賴總統將凝聚民意的過程比喻為「煉鋼」。
鋼鐵:指的是「捍衛主權,守護民主的鋼鐵般意志」。
千錘百鍊:指的是一次又一次的選舉、罷免等民主程序。
雜質:在這個比喻中,指的是那些與「8成民意」(即四個堅持)相悖、會動搖或分化這個主流共識的因素。透過民主程序(千錘百鍊),將這些「雜質」去除,最終才能淬鍊出堅定不移的國家意志。
另外,若單純從「對待中國共產黨的根本態度」來看,蔣經國在其日記中表露的觀點,確實與現今賴清德總統的立場更為接近,而與當代國民黨(以傅崐萁等人為代表)的親共降中路線形成強烈對比。
以下就此現象進行深入分析:
1. 蔣經國堅定且深刻的反共立場
蔣經國日記是關鍵證據。他在《守父靈一月記》中寫道:
「我將近五十年來之政治生活,深切認識共產黨乃是邪惡魔鬼,殺人凶手,所有威脅、利誘、欺騙、分化之伎倆,無所不用其極;尤其他血氣方剛之青年人以及苟且偷生之徒最容易上當,一入圈套即無法自拔。」
這段話清晰地表明:
本質定義:蔣經國認為共產黨的本質是「邪惡魔鬼」。
手段認知:他深知其手段包含威脅、利誘、欺騙與分化。
高度警惕:他對共產黨抱持著極度的不信任與防備。
這個立場貫穿了他主政的時代,體現於「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的「三不政策」。對他而言,與共產黨的鬥爭是「漢賊不兩立」的生死存亡之戰。
2. 賴清德的「民主vs.專制」論述
賴清德總統及民進黨的核心論述,是將台灣與中國的關係定位為「民主陣營」對抗「威權擴張」。他多次強調,真正的問題不在於台灣的任何政黨或人民,而在於中國共產黨的專制本質與其併吞台灣的野心。
相似之處:他和蔣經國一樣,都將「中國共產黨」本身視為威脅的根源,認為其意識形態和政治體制與台灣所珍視的民主自由無法相容。
不同之處:兩人所捍衛的目標不同。蔣經國捍衛的是「中華民國法統」,而賴清德捍衛的是「台灣的主權獨立與民主生活方式」。
儘管終極目標不同,但兩者在「認清中共本質並將其視為主要威脅」這一點上,具有高度的相似性。
3. 當代國民黨的路線矛盾與「選擇性繼承」
這就來到傅崐萁的行為所凸顯的矛盾點。
路線轉變:隨著時空環境變遷,當代國民黨的兩岸路線已從蔣經國時代的「武力反共」轉變為「親善交流」。他們主張透過「九二共識」與對岸進行對話,認為交流可以降低敵意、謀求和平。傅崐萁等人頻繁率團訪中即為明證。
「選擇性繼承」蔣經國:國民黨近日「中央圖房」的作品完美地體現了這種矛盾。國民黨在宣傳上,極力推崇蔣經國「親民愛民」、「建設台灣」的形象,試圖將其塑造成一個溫和、團結的領袖,並以此形象來攻擊賴清德。
然而,他們卻刻意忽略或避談蔣經國最核心的政治信念——堅決反共。
核心諷刺:國民黨一方面高舉蔣經國的旗幟,另一方面其兩岸政策卻與蔣經國的根本立場背道而馳。他們用一個堅決反共的領袖形象,去攻擊另一個同樣對共產黨抱持高度警惕的現任總統,這形成了巨大的歷史諷刺。
結論
一個關鍵事實:當代國民黨在面對共產黨的議題上,已經與其創黨時及蔣經國時期的核心思想產生了巨大的斷裂。
他們在宣傳上對蔣經國進行「偶像化」與「符號化」,只取其「親民」、「建設」等有利於當下政治需求的標籤,卻拋棄了其反共的靈魂。這使得他們的論述在歷史的檢視下顯得格外矛盾。
當他們用「蔣經國的團結是信任人民」來對比「賴清德的團結是清除雜質」時,卻沒有回答一個更根本的問題:如果蔣經國仍在世,他會如何看待今日頻繁與「邪惡魔鬼」和「殺人凶手」進行友好拜會的行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