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偉良:愈打愈漲的房價,是因為政府只從表面治療?
台灣的房價問題,已不是一天兩天的現象,然而,近年來政府屢屢「打房」,從限貸、實價登錄、重稅、禁轉約,到預售屋管制,每一次聲勢浩大,每一次標榜居住正義,但結果卻總是令人失望:房價不跌,反而愈打愈漲。
這樣的現象不是偶然,而是制度設計與政策方向長期錯置的必然結果。究其根本,是政府在房市治理上只治標不治本,只壓抑需求,卻不面對供給面的深層結構問題。
一、政府的打房策略:壓抑需求,避談供給
目前政府的主要手段集中於金融管制,例如提高貸款門檻、加重持有稅、限制轉售。這些措施雖然在表面上能「抑制投資需求」,但卻沒有從結構上解決土地供應不足、都市更新停滯、建築成本高漲等問題。也就是說,需求端被管制得越來越死,但供給端卻依舊僵化,導致市場持續失衡。
這種只限購、限貸、限轉的「消極打房」,其實只是把買方需求壓到邊緣,卻沒有讓賣方釋出更多產品,結果就是供不應求的局面始終沒有改變,房價當然也就「愈打愈漲」。
二、政策背後的問題:政府未正視根本原因
我們不禁要問:為什麼政府始終不願從供給面著手?
可能原因之一,是政府根本沒有看出房價高漲的真正結構問題。許多決策仍停留在「房市炒作導致高價」的簡化邏輯,忽略了整體土地制度、建築法規、都市更新法令卡關等深層問題。
但更令人憂心的是,房市改革也許從來不是政府的優先項目。在當前政治運作中,行政資源往往集中在更有「聲量」的議題上—例如朝野對抗、選舉攻防、意識形態鬥爭。與這些能炒作、能對立的題材相比,改革土地制度、推動都更、改善稅制,都是又慢又難、得罪人的工作,自然被擱置。
再者,金融管制這類政策,不但操作容易、立刻見效(至少在表面數據上),還能營造「政府有在做事」的形象,無怪乎成為當局反覆採用的手段。
三、對比新加坡的房市改革,反思台灣的治理失能
最近新加坡新任總理黃循財上任,在就職演說中再次強調「穩定房價與提供國民可負擔住宅,是政府的基本責任與首要施政任務之一」。新加坡政府長期以來透過國家住宅供應體系,穩定供給、合理價格、並防止過度投機,真正實現了「居住正義」的制度落實。
這樣的話語與態度,對照台灣當前的執政現況,令人不勝唏噓。
台灣過去十年有沒有喊過「居住正義」?有。
有沒有實施「打房政策」?有。
若再問問以下的問題:
但我們有沒有一個中央統籌的住宅政策機構?
有沒有真正由政府負責主導住宅供給?
有沒有穩定而長遠的租屋與購屋政策藍圖?
答案,恐怕都是否定的。
四、胡偉良觀點:從表面治療轉向體質改革
品嘉建設胡偉良認為,愈打愈漲的房價,其實就是對政府政策的最好反諷。當打房淪為政治秀,當資源用在鬥爭、口號與操作,而不是體質改革與制度工程,房價當然只會越打越撐,民怨也會越來越深。
若台灣要真正解決高房價問題,政府必須從政治優先順序上「重新定位房市政策」,將土地、住宅、都市更新政策拉升至國家層級的戰略規劃,不再只靠金融限貸來短期止血,而是以長期供給規劃、制度簡化、都更加速、建築成本管控等「開源策略」為核心。
否則,每一波打房,不過是又一次錯過改革的機會。
個人積分:11520分
文章編號:91834671
文章段落
個人積分:2599分
文章編號:91834760
為提供您更優質的服務,本網站使用cookies。若您繼續瀏覽網頁,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s政策。 了解隱私權條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