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叫《中文怪物》,應該叫《漢文怪物》。
日本人在用的叫做日文。
中囯人在用的叫做中文。
台灣沒有使用中文,台灣使用的是漢文。
中文,漢文例:
●中文---(俗稱簡體字)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三十五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漢文---(俗稱繁體字)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第三十五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言論、出版、集會、結社、遊行、示威的自由。
中囯人用中文、台灣人用漢文。
漢字裡就沒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的那種寫法,漢字的國只有「國」與「囯」兩種寫法。
「国」不是漢字,最早出現在世間的應該是「日本国」的「国」。
中囯不採用更簡單的「囯」偏要用與日本国一樣的「国」,就不知道是甚麼原因了。
其實在結構上,最像日本字的就是中囯字了,都是
「自己發明的字+部分漢字」。
日文裡的那些「他們自己發明的字」與漢字無對應關係;
中文裡的那些「他們自己發明的字」與漢字有對應關係。
這是他們之間最大的不同。
沒有人會把中文、日文混為一談;
中文是中文,漢文是漢文,也一樣不能混為一談。
skistosais wrote:
「国」不是漢字,最早出現在世間的應該是「日本国」的「国」。
證據與說明
古代已有「国」的寫法
在漢代的簡牘、碑刻、民間書寫中,可以找到「国」的用例。
這是隸書、行草書的省筆演變,把「或」裡面的繁複部分簡化了。
日本的情況
日本在古代輸入漢字時,接收的是「國」。
到了 20 世紀(1946 年),日本政府公布《當用漢字表》,規定用「国」取代「國」。
所以「国」在日本是官方定案的簡化字。
中國的簡化字
中國大陸在 1956 年《簡化字總表》中,也選用「国」作為「國」的簡化形式。
這是基於「俗體字」的歷史使用基礎,而不是抄日本。
順便跟你說太平天國還有用了另一個俗體的囯
做人要做到這麼數典忘祖,把自己祖先創造的字送給別人也是不簡單
明治天皇的阿爸是孝明天皇
這裡有他寫的字,要不要看看尾張國是哪個國
還是看看他孫子昭和天皇的終戰詔書
如果要找找更久了,西元700年的古事紀也有喔



从“國”到“国”
走了近两千年
俗字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如果大家都这么写了之后,一旦被国家承认,就变成了正字,就像我们现在写的“国”,是正字、规范字。
那么,什么时候开始,“囯”变成了“国”,为什么后来又加了个点?
张涌泉说,手写文字有喜欢增加点画的习惯。就像小时候学写字,“武”字没有一撇,有时却常常会“手痒”加上。
于是“囯”又有人加点写作“国”,大约出现在晚唐五代,但写成“王”的时候还是比较多,到了宋代刻本里,写成“玉”的多了起来。
國-囯-国,一个“国”字写到现在,经历了近两千年的变化。
https://news.sina.com.cn/s/2018-01-10/doc-ifyqiwuw892512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