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連自己的晶片都生產不了,你要如何自保?」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Howard Lutnick)在最新專訪中,除了再次強調在美國本土生產晶片的必要性,並提及將與台灣達成「重大協議」,同時也透露,對於台灣憂心的「矽盾」問題,美方已經提出解決之道。
美台關稅貿易談判中,半導體被視為最關鍵議題。主導對台貿易談判的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在接受《新聞國》(NewsNation)電視網節目「Batya!」專訪時指出,美國所需的晶片僅有2%是在美國本土生產,卻有高達95%是在9000英里之外的台灣生產,「這聽起來不太好」,而他希望本屆政府結束時,在美國的生產比例能拉高到40%。
盧特尼克提到,台灣距離中國大陸僅80英里,而中方甚至毫不避諱表示,「我們要拿下台灣」,這在美方看來是個大問題,因此川普政府的目標是將晶片製造業務大幅轉移到美國本土。
儘管外界質疑美國自製40%晶片的目標過於艱鉅、不可能實現,但盧特尼克認為,除了需要投資超過5000億美元(約新台幣15.4兆元),還必須把整個供應鏈都納入,因此就需要台灣參與進來,並且是同意參與。
盧特尼克直言,台灣方面對於生產美國所需的95%晶片,自我感覺良好,然而在川普政府眼裡,這種情況顯然對雙方都「不健康」,因此既然需要美國的保護,台灣就需要幫助美國實現合理的自給自足。
節目主持人Batya Ungar-Sargon表示,台灣是憂心,如果失去了這95%的晶片,萬一中國採取軍事行動,美國就不太可能提供保護,因此問及在美台貿易協定中,台灣方面是否可以期待美方能提供某種安全保障?
盧特尼克對此表示,由於美國迫切需要台灣的晶片,所以這些晶片就成了保護台灣的「矽盾」,可是當比例高達95%時,顯然也對美方造成了安全上的威脅。因此盧特尼克向台灣方面提議,由美方生產一半晶片,台灣生產另一半,「我們仍然從根本上依賴你們(台灣),因為你們知道,沒有另一半,我們活不下去」。
不過盧特尼克坦言,要說服台灣從擁有95%的產量,到變成只生產50%,顯然需要一番工夫,但他仍強調,這是美方努力的目標,而一旦美國能夠保證一半的產量,就有能力去做「我們需要做的事情」。
對於與美國貿易談判「不聽話」的國家,盧特尼克也毫不客氣發出威脅。他宣稱,美國有一批國家「需要修理」,像是「瑞士、巴西、印度」。他強調,這些國家需要對美國做出正確反應:開放市場,停止採取損害美國利益的行動,更點名印度如果希望向美國消費者出售商品,就必須「與(川普)總統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