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黃宥寧/台北報導
在台灣,學歷常被視為進入職場、婚姻,甚至社交信仰圈的重要門票。但《ETtoday新聞雲》調查發現,假學歷早已不是單純的「網路笑話」,而是實實在在滲透社會各角落。從電商平台動動手指就能買到「名校文憑」,到法院判決揭露工程公司、竹科科技業,甚至宗教團體都有人用假學歷闖關,背後凸顯的不僅是社會對學歷的高度依賴,更是驗證制度的嚴重漏洞。
新竹1名黃女未曾就讀清華大學,卻於2008年間先購買偽造的清大學士證書,以「黃OO」與「黃XX」2名身分應徵某家系統科技公司副理職,成功受聘並任職約1個月後被識破。同樣手法於2017年再現,她購買偽造的清大物理所碩士證書,應徵某科技公司業務副理職位,再度順利錄取並領取近70萬元薪資,直至隔年4月才遭拆穿。
新竹地院審理後認定,黃女明知自己未具清大學歷,仍多次偽造並行使學位證書,足以使公司人事誤信並同意聘用,屬詐欺得利行為。法官並指出,假學歷直接影響企業錄用與薪資決策,對社會學籍認證制度與公司人事管理造成損害依詐欺得利罪判處有期徒刑8月,由於她在任職期間確有實際付出勞力,薪資難全數沒收,且部分犯行已逾追訴時效,法院未再追加處分。
更離譜的是,黃女不僅用假清大學歷求職,還以「清大碩士」身分找到另一半。婚後丈夫因她談吐、消費行為與學歷不符而懷疑,經查才揭發其多年造假。
從假清大學歷混入科技業、婚姻詐騙,到宗教神話吸金、網購假文憑求職,假學歷早已不是單一個案,而是橫跨職場、家庭、信仰的社會亂象。雖然刑法明訂偽造文書最重可判五年,但實務多判拘役、易科罰金,幾乎沒有嚇阻效果,倘若學歷驗證機制與平台監管持續鬆散,這場「假學歷戰爭」恐會不斷上演。
從假清大學歷混入科技業、婚姻詐騙,到宗教神話吸金、網購假文憑求職,假學歷早已不是單一個案,而是橫跨職場、家庭、信仰的社會亂象。雖然刑法明訂偽造文書最重可判五年,但實務多判拘役、易科罰金,幾乎沒有嚇阻效果,倘若學歷驗證機制與平台監管持續鬆散,這場「假學歷戰爭」恐會不斷上演。
-------------------------
讓我想到某總統在倫敦政經大學的1.5個博士學位啊,真是了不起啊

個人積分:4289分
文章編號:92214973

個人積分:2656分
文章編號:92215011

個人積分:3268分
文章編號:92215021

個人積分:3268分
文章編號:92215068

個人積分:771分
文章編號:92215215
小惡魔新聞台
為提供您更優質的服務,本網站使用cookies。若您繼續瀏覽網頁,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s政策。 了解隱私權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