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館圓環拆除第2天!民眾通勤實測「狀況比昨天好」交通已有明顯改善

台北市公館圓環拆除及地下道填平工程提前於9月29日完成,今(1)日邁入正式通勤第2天,台北市副市長李四川上午再度前往現場視察,他表示,今天狀況比昨天明顯好很多,民眾也逐漸熟悉號誌與標線。不少民眾同步在社群平台分享,表達交通已有明顯改善。

此次工程原先規劃65天工期,最後縮短到17天完工,提前完成。李四川上午再次到公館視察,他表示,今天的交通比昨天明顯好轉,「民眾慢慢在熟悉號誌及標線」,至於昨天傳出的3起車禍,仍需持續觀察比較改版前後的肇事率,待用路人熟悉正交路口後,才能確切評估效果。

廣告

有民眾在Threads上分享通勤經驗,提到「今天狀況比昨天好了,大家都還在習慣新的路口相信狀況會越來越好 台北市民要對新公館圓環有信心」。也有民眾指出,昨天上班首日確實出現壅塞,但今天「旅行時間13分鐘 沿路順暢 景美『財政園區站』到古亭『捷運古亭站』看樣子可以不用早起了」,感謝市府團隊「優化有成」,顯示部分路段已恢復正常,民眾對交通狀況的調整有感。

另有通勤族觀察,從福和橋下橋後路口動線調整與公車專用道取消後,確實改善了「互卡」情況,整體體感「幾乎回到拆圓環之前的狀況」。另外,也有民眾觀察,昨天福和橋下方原有大客車左轉專用道已經取消,改為兩線自由通行,確實減少互卡情形,顯示交通問題已有改善。
說真的
在台北市開車13年了,各大路口上班時間下班時間都塞過走過
開車通勤真的是很能訓練自己的脾氣

整個公館圓環就是個大型實驗,而且是台北市首都來示範
到底畫標線能不能讓台灣的交通更好?
我是覺得蠻打臉那些交通粉專的
例如那個畫標線的
一直以來他們提倡的就是確實的用標線把車道、人行道、怎麼轉怎麼拐去畫出來
然後常常舉國外很多成功案例
概念跟方向其實都沒錯
思維也是正確的

但應用在台灣,就是個錯誤

公館圓環新標線有沒有參考這個粉專來設計我不知道
但當初流出的預告標線圖一看就有濃濃的標線粉專設計的感覺
想規劃更多人行道出來
縮減車道、或是讓機車直接左轉、禁行機車
但這些完全沒有考慮到台灣的用車人數,只會一直扯人本交通
車太多這件事情不用考慮,只要丟個大家應該搭大眾運輸、減少車輛上路
這誰不知道
問題是台灣社會就是這樣
有車就是個人生目標,自己騎車開車就是爽
就真的爽阿,要說台灣是車本主義,是事實
問題在要怎麼取得一個平衡點,而不是整天一直要在那邊人本交通,然後仇視用車人

這些粉專的支持者,至少一半以上都還只是大眾運輸通勤族、甚至未成年學生
下面留言也一大堆天馬行空的想法
經營者到底是只聽得到同溫層的聲音
還是自己真的有每天都在塞車的路上

我本人是蠻支持拆圓環的,台灣重要大路口就不適合圓環
講台灣人不會走圓環,對阿,可以這麼說
不然要怎樣,為了幾個走過國外圓環,或講一講靠內靠外就很會的幾個人去改嗎

自然而成的秩序卻因為國外怎麼樣然後在那邊硬推硬改
原本沒事都被搞到有事
跟北捷手扶梯硬要站左邊一樣
然後再來講突然想拉屎為什麼不提早出門
要預想你會突然想拉屎所以要提早出門阿
明明你各位年輕人最不想多浪費時間花去上班通勤的,現在反而叫人家要自己付出時間
外縣市仔在那邊喊麵燙

填平地下道確實是該好好想想
畢竟地下道是公車專用路權,不是少等了一個紅燈的問題,對公車而言這根本沒差
有差的是大型車輛如果走專用地下道,這個路口就可以省下二台車的空間

當然,要填平地下道也是可以
就要想辦法盡早把公車排出這個路口
因為公車大、最占空間,體積大、機動性太低,卡在路口等於卡死後面全部
機車因為體積小、機動性高,可以穿梭,優先度本來就可以排在公車之後

又公車專用道在最內側
不考慮周邊小路、汀洲路,正常來說羅斯福路這條路就應該全面禁止左轉,機車去待轉
汽車就乖乖三段右轉,或是先右轉再迴轉(可以參考市民大道、鄭州路設計)
不然就是跟南京東路、林森北路路口一樣用時向號誌
公車專用道單獨號誌,公車專用道紅燈,才准一般道路進行左轉

直接左轉對網路上機車路權爭取又守法的騎士來說當然方便
但對於整個台灣的機車用路人來說根本就是混亂
事實就是,根本就不該開放機車直接左轉,甚至是說要這樣改就要全面禁止左轉
然後面積這麼大不利用好空間,規劃一堆人行空間到底要幹嘛
整個設計完全就是交通粉專思維,無腦的壓縮車道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