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鏟子超人」外的另一群英雄──國軍
世界特種部隊與軍武資料庫 2025年10月04日 06:00:00
這次國防部動員超過2500名官兵,深入沒人能輕易進入的重災區。他們的工作不只是搬運與挖掘。(國防部提供)
當災難撕裂家園,瓦礫與泥漿淹沒了曾經繁華的小鎮街道,造成慘重死傷,我們哀弔死難者,也看見了台灣最堅韌、也最溫暖的風景。
這幾天,我們被無數的畫面感動著,有從各地自發前往災區,開著自家機具、被譽為「鏟子超人」的民間英雄;有無數默默遞上飲水、食物與物資的志工團體,還有許多慷慨捐款或物資的民眾。每一份善意,都像黑暗中的微光,支撐著受創的土地。
但在這些光芒之中,有一支最沉默、最低調,卻也最辛苦的隊伍,他們的身影,是安定人心的力量。
他們是,我們的國軍。
超越熱血的鋼鐵意志
當過兵的人或許更能體會,一聲令下,沒有選擇,無論晝夜,無論身在何方,你都必須放下一切,奔赴最需要你的地方。救災,遠比日常的軍事訓練更艱苦、更磨耗心志。
他們不能像熱心的志工一樣,累了就稍作休息,體力不支了可以換手。在災區,命令就是一切。許多部隊為了與日間的救災能量無縫接軌,採取「日間修整、夜間作業」的模式,在其他人休息時,他們正戴著頭燈,在斷壁殘垣中繼續奮鬥,只為了達成24小時不間斷的救援。
他們不能因為滿身大汗、酷熱難耐,就脫下厚重的制式裝備;餓了,沒有桌椅,就是一屁股坐在爛泥瓦礫上,打開便當迅速扒個幾口;累了,沒有床鋪,有些弟兄甚至直接睡在災區現場,在冰冷的殘骸邊緣短暫闔眼,醒來,繼續投入下一輪的清運與搜救。
現場比大家想像的更危險辛苦
這次國防部動員超過2500名官兵,深入沒人能輕易進入的重災區。他們的工作不只是搬運與挖掘。
負責搜救的官兵為例,在救災黃金72小時,為了與時間賽跑,必須踩過濕滑、充滿未知危險的廢墟,甚至一戶一戶地從屋頂垂降,進入被淤泥堵住所有出入口的建築。
在那些因斷電而漆黑一片的空間裡,他們泡在冰冷的泥水裡,彎著腰,用那雙挖到發抖、佈滿傷痕的手,一點一點地摸索,尋找任何一絲生命的跡象。
挖掘作業也不輕鬆,我們在鏡頭前看到的,就是無盡的泥濘;但鏡頭沒拍到的是,那混合著雜物的淤泥一旦開始乾涸,便堅硬如石,難以挖掘,更散發出比臭水溝濃烈十倍、令人作嘔的氣味。
許多官兵僅有的防護是口罩與手套,但那裏不只有泥濘,爛泥中有破碎的玻璃、鋒利的鐵皮、刀具,更不用說各種看不見的感染危險。
不遠處還有堰塞湖上千噸未溢光的積水,導致有次「水又來了」警報,官兵只能迅速撤離(所幸是誤傳)。
負責搜救的官兵為例,在救災黃金72小時,為了與時間賽跑,必須踩過濕滑、充滿未知危險的廢墟,甚至一戶一戶地從屋頂垂降,進入被淤泥堵住所有出入口的建築。(國防部提供)
負責搜救的官兵為了與時間賽跑,必須踩過濕滑、充滿未知危險的廢墟,甚至一戶一戶地從屋頂垂降,進入被淤泥堵住所有出入口的建築。(國防部提供)
救災視同作戰
正因為有許多的辛苦與危險,在現場的官兵,確實是另一種意義的「救災視同作戰」。
正因為是作戰,他們不能像許多人一樣,在社群媒體上發文說好累、打卡自拍,或者發文討個「誇誇」。
他們的身影,只會出現在新聞畫面一角,臉上總是佈滿塵土,眼神裡同時承載著專注與疲憊。他們默默地扛起最累、最髒、最危險的差事,把榮耀留給別人,把辛苦留給自己。
這群沉默的部隊,是災後重建中最堅實的脊梁之一!
請給他們一個最大的敬意與感謝。當您在新聞上看到他們的身影時,請在心裡為他們加油。
希望每一位正在或曾經在災區奮鬥的國軍弟兄姊妹們能看到這篇文章。謝謝你們,用迷彩的身影,守護了我們的家園。
謝謝你們,我們的台灣英雄。辛苦了!(本文轉載自世界特種部隊與軍武資料庫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