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馬太鞍溪上游堰塞湖潰堤,導致光復鄉面臨前所未有浩劫,中央、地方各自設立前進指揮所,呈現雙頭馬車。內政部前部長、台大土木工程系教授李鴻源坦言,台灣學習美國、日本救災,卻各學一半,都沒抓到重點,「林保署也不清楚公文到底該怎麼發」。
李鴻源:未來災害都是複合式
李鴻源直言,這次堰塞湖事件屬複合式災害,受極端氣候及其他因素影響,台灣未來每個災害都會是複合式的,這也是他時任內政部長時,主張行政院成立防災總署的原因。
李鴻源直言,這次堰塞湖事件屬複合式災害,受極端氣候及其他因素影響,台灣未來每個災害都會是複合式的,這也是他時任內政部長時,主張行政院成立防災總署的原因。
目前全世界災害防護值得參考的有兩個國家,一是美國的「飛馬」(FEMA,聯邦緊急事務管理署),從聯邦政府到州政府,再到地方政府,都是一條鞭,發生重大災害時,第一時間由飛馬接手,副總統擔任指揮官,派遣國民兵進駐,防災視同作戰。
另一個是日本,由首相指派一位「防災擔當大臣」,負責統一各部會決策,進行整體協調,在特殊救災時期,權力相當於官房長官,地位僅次於首相。
權責劃分混亂 政府機關多頭馬車
李鴻源不諱言,台灣學美國、學日本,可是都只學了一半,內政部負責颱風、地震、氣爆;淹水給經濟部管轄;堰塞湖歸農業部,徒生爭議。他指出,林保署發了9次撤離警告給花蓮縣政府,公文卻寫何時可能溢流,請縣府界定疏散範圍,問題是縣府根本沒這個能力。
連公文都不知道該怎麼發
「林保署實際上也不知道公文該如何發」,理論上要先給中央災害應變中心,由國科會研究單位評估(災害)是否真有可能發生,再由應變中心發公文,指示縣府該怎麼做,並清楚告知國軍部隊會進駐協助,這才是應有流程。
這次狀況可能整個過程就是按個鍵,公文就出去了,所以一邊稱有發公文,為何沒撤,另一邊反駁根本沒說清楚,要如何撤。當務之急,萬一堰塞湖後續又形成,屆時該如何應對,李鴻源也強調,成立防災總署的必要性。
----------------
林保署:啊我也叫不動國軍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