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專家給核四3分 台電員工反駁

真是悲哀呀!想想那些高尚反核清流,自許疼痛萬世子孫,言必愛台灣卻住著豪宅的名人,一年四季家裡開著中央空調,獨層獨戶的專屬電梯,光是兩個月電費少說都6位數起跳,出門千萬超跑代步,大熱天穿著名牌西裝24小時南來北往搭高鐵趕場作秀都不出一滴汗水在高談闊論振臂疾呼反核,反觀擔心負擔高額電費連電風都吹不起,全家擠著公車躲在賣場吹冷氣,不敢奢望未來一般市井小民,只想脫離高電價的生活減輕家庭經濟負擔,卻被打成禍害子孫,貽害千年的擁核人士真是可笑!尤其是盡找些自己國家核電廠多到破錶,不擔心自己國家因板塊運動整片國土會陸沉的日本人或者有著超級火山足以摧毀整個地球美國人來告訴台灣人,核電廠很危險不要蓋,老子蓋就好!當台灣人都是豬頭嗎?
boy2005 wrote:
真是悲哀呀!想想那些...(恕刪)


是喔,的確是反核高尚
看看哪些國家這麼高尚

http://www.taiwanwatch.org.tw/issue/nuclear/nation01.htm

經過1979年3月28日三喱島和1986年4月26日車諾堡的核子災變之後,全世界的反核聲浪逐漸高漲。基於人民的強烈反對或經由公民票決,很多國家取消或關閉核能發電廠,它們包括:

菲律賓 廢棄已完工的一座機組(花費22億美元,馬可仕取得8000萬美金的回扣)

印尼 首座核能機組計劃延至2020之後(座落在火山山坡上)

紐西蘭 停止新的核電廠計劃。

巴基斯坦 停止新的核電廠計劃。

澳大利亞 宣佈為非核國家。

南韓 1996年11月,地方政府取消了在Yonggwang興建兩座核子反應爐的執照。
1994年12月,取消在西岸外海小島儲存核廢料計劃。

KEPCO的主席Ahn Byong-wha因收受加拿大核能公司(Atomic Energy ofCanada,LTD.)的賄賂於1994年入獄。

日本 宣佈暫緩全國第二座快滋生反應爐的興建計劃(1994)

日本原委會宣佈放棄以鈽為燃料的進步式熱反應爐,(ATR,1995.8)據估計ATR最後的成本將是傳統輕水反應爐的3倍,而1度(kw-hr)電的成本將達到嚇人的4.5角美元。

青森縣六所村第二座核廢料處理廠遭擱置。

中國 1986年8月大亞灣電廠建廠前,超過100萬香港居民(總人口約550萬)連署要求取消此計劃。

泰國 1994年撤銷預計訂購六座核子反應爐的計劃

前蘇聯 至2000年前取消60座核電機組。

使用核電的消費者已經積欠了核電廠大約5億5千5百萬美元(1995.11)

平均每位核電廠員工已連續3個月領不到工資,並且威脅將再一次發動罷工(1995.11)。

芬蘭 1993年9月國會否決政府興建第五座核能發電廠計劃。

波蘭 取消唯一的核能機組(1990.9)

瑞典 1994年政府誓言在四年終關閉現有12座核能發電廠中的任何一座。
1980年,決定在2010年前完全淘汰核能發電。

花費70億克朗自1998年開始逐步將核電機組關閉(1997.2.3)


荷蘭 取消二座機組計劃。

1994年11月國會否決工業界延長國內唯一的核能電廠運轉至2007年的要求。
人民希望在2003年之前關閉反應爐。

俄羅斯 因缺乏經費核電計劃停擺。

大卡曼鎮民以94﹪的公投結果,反對一座海上核廢料處理的停泊(1997.6.11)。

奧地利 1978年完成國內唯一的核能發電廠,卻在8年後放棄從未運轉過的核電廠。

義大利 關閉所有運轉中的4部機組。
公投關閉最後的一座核能機組(1987)。
1987年11月,選民阻止了國內核能工業擴充計劃。
1990年6月,國會正式決議拆除自1986年車諾堡事件後就已關閉的三座核子反應爐


西班牙 無限期暫停新建的核電機組。

盧森堡 宣佈為非核家園。

愛爾蘭 宣佈為非核家園。

希臘 宣佈為非核家園。

冰島 宣佈為非核家園。

挪威 宣佈為非核家園。


瑞士 1980年起就不再興建核能廠。
1988年取消了計劃長達22年之久的第六座核子反應爐興建計劃。
1995年以反核為訴求的社會黨贏得國會選局最高選票。
曾擔任「瑞士太陽能協會」律師的Moritz Leuenberger被指派擔任國家能源部長。

德國 70年代中期起,前西德便不再興建新的反應爐,東西德合併後,前東德所有的六座核子反應爐都被迫關閉。合併後的一年內,就放棄了五座核能發電廠建造計劃,沒有新的反應爐計劃。
1989年德國政府放棄巴伐利亞邦部分建好之再處理設施。
1991年下令永遠關閉已建好但尚未運轉之反應爐(位於kalkar)。
一家荷蘭公司宣稱將計劃把kalkar廠址改建為娛樂公園(1995)。
PreussenEleckTra公司宣稱為了經濟成本以及政治上的爭論而將關閉發電量640百萬瓦的Wiirgassen反應爐(1995.8)
法院再一次宣判長期爭執中,發電量1219百萬瓦的Mutheim-Karlich反應爐並不擁有有效運轉執照,且不得運轉(1995.11)。
拆除目前在Bavaria的100百萬瓦Niederaichbach核電廠所需的2億8千萬馬克(相當1億9千5百萬美元),而這項拆除的費用比在1972年建廠時多出5千萬馬克(3千5百萬美元)。

法國 1996-2000年沒有任何新的核子反應爐興建計劃。
1996年開始,法國的經濟由於國營電力事業(法蘭西電力公司EdF)承擔著約1450億法郎(約300億美元)的負債。
國會在1991年通過立法,禁止政府至少在2006年之前,不得選定高強度核廢料儲存廠址。
核能發電的成本比官方所宣稱的要高出30﹪~90﹪。
官方的數據指出在九0年代初期,全國的電力備載量多達7個核電機組(約10000百萬瓦)的電力。

英國 1995年因經費短缺,宣稱將全面放棄興建任何額外反應爐。
發電成本是政府宣稱的兩倍以上,且核電廠拆除成本是四倍以上(150億英磅,合238億美金)。另課電力稅(11﹪)來補貼未來的後端除役費用。雖然曾經開放核電廠民營,但是礙於投入的龐大資金,在「未接收,先倒閉」的情形之下,民間企業僅接收非核能發電部分。

南斯拉夫 取消第二部機組計劃。

羅馬尼亞 缺乏經濟興建四座核能機組(1996)。

比利時 停止新的核電廠計劃。

美國 過去30年來,電力事業取消約120個反應爐訂單。
1973.10之後的反應爐訂貨都取消了。
1978年之後再也沒有新的反應爐訂單。
2003年前,將因經濟因素提早關閉25個反應爐。
一項對電力事業主管的年度調查中指出,89﹪的負責人表示不會考慮訂購新的反應爐,只有8﹪的事業主管預期核電工業將會復甦(1996)。

加拿大 安大略電力公司宣佈,關閉七座反應爐機組,是世界上最大規模停止使用核電的紀錄,另外必須花費70億加幣來整理整個供電系統(1997.7.13)。

巴西 1993年5月,因資金短缺取消核電廠興建計劃。

阿根廷 由於設置成`本飛漲到5014美元/千瓦,第三個反應爐能否完成尚未確定(1996)。

古巴 1992年8月,因資金短缺停止建造兩個設計中的蘇聯式反應爐。

南非 停止新的核電廠計劃。

附註
一、 比利時、芬蘭、德國、義大利、荷蘭、西班牙、瑞典以及英國等國家的核子反應爐建造工作皆已完全停止。
二、 蘇聯帝國瓦解後,許多國家如保加利亞、俄國、捷克、波蘭、斯洛伐克、匈牙利以及烏克蘭等皆取消或停止部分核能計劃,大約有十個興建計劃與興建中的核子反應爐,在車諾堡事件發生後的五年中,陸續在前蘇聯境內遭到終止的命運





系統問題,重復貼文請網管抽空回收,造成不便
抱歉!
系統問題,重復貼文請網管抽空回收,造成不便
抱歉!


系統問題,重復貼文請網管抽空回收,造成不便
抱歉!
系統問題,重復貼文請網管抽空回收,造成不便
抱歉!
系統問題,重復貼文請網管抽空回收,造成不便
抱歉!
系統問題,重復貼文請網管抽空回收,造成不便
抱歉!

認真過日子 wrote:
我不是專家
他的背景我不也寫了
他的出版物我是還沒買來看...(恕刪)


那你怎會寫"美國奇異公司(GE)前原子爐設計師"???
連資料篩選查證的基本功都沒做
goole來copy一堆的亂七八糟訊息又有何意義?

認真過日子 wrote:
是喔,的確是反核高尚...(恕刪)

要貼文洗版..我會貼輸你嗎?我轉貼2007的資料都比你新,比你有建設性!

轉貼 2007年11月號《遠見雜誌》高油價點燃全球核電復興潮

儘管秋意已濃,美國華盛頓特區的核能管制委員會(NRC,Nuclear Regulation Commission)大樓裡,人人依舊汗流浹背地忙碌往返。

一批又一批的申請書不斷湧入,每份申請書動輒上萬頁,差點將NRC給淹沒。

滿坑滿谷的文件,全是興建新核電廠的申請案。僅今年第四季,NRC收到12件核電廠申請案;初步估計明年將再多15件。

這是自1979年「三哩島(Three-Mile Island)事件」發生近30年以來,美國首度重新開放新核電廠的申建。(見頁128表1)

美國境內目前已有104座核能反應爐,供應美國19%的電力。根據評估,這一波的新核電建案將讓美國的核電發電量提升1∕3以上。

「現在,正是核電發展的振奮時刻,」NRC主席克萊(Dale Klein)強調,自1960年代第一波核電高潮後,眼前所發生的是一場闊別多年的「核能復興(nuclear renaissance)」。


核能復興 聚焦亞洲
這場核能復興的戲碼,以美國為首,其他如英國、法國、芬蘭、澳洲、南非、阿根廷等也在行列當中,遍及世界主要國家。

目前全球已有439個核能反應爐,分布在31國,供應全球15%的電力,並有31個核電廠施工當中,更多建案待審。

那麼,哪個區域最為蓬勃呢?並不意外,隸屬新興經濟體的亞洲國家,最積極拓展核能發電。

現在亞洲地區共有19座核電廠正在興建,占了全球新核電廠總數將近2∕3。

而據世界核能協會的最新資料,亞洲國家正在施工中的核電反應爐,以印度有6座最多,中國以5座居次。但印度同時有19座新反應爐已經提案待審,而中國更有116座。(見頁128表3)

泰國、越南、印尼、菲律賓和土耳其等,也都即將開展或重啟核電計畫,做為未來國家能源供應主力。

亞洲無疑是這波核能風最熱的區域,也成為西方核電產業投資人的關注焦點。

但是,為什麼核電在此刻捲土重來?


首波核能熱 被車諾比澆熄

最早,核能是為了戰爭用途而開發。全球廣設核電廠的第一波浪潮,則肇始於1950年代。

1942年,物理學家費米(Enrico Fermi)帶領一支研究團隊建造世界第一個核反應爐,目的是為了要製造原子彈在二次世界大戰中使用。

美國總統艾森豪(Dwight Eisenhower)在1953年聯合國大會上發表「原子能可為和平服務」的演說,他建議在一定的管制規範下,讓民間得以發展核能。於是,1950年代中期,美國、英國和蘇聯成功建立全球首批核電廠,全球第一波「核能熱」也從此啟動,並於1960年代達到熱潮的最高峰。

然而,環保意識在1970年代逐漸抬頭,加上1979年發生三哩島事件,雖然無人傷亡,卻也讓質疑核能的聲浪日趨龐大。

1986年4月26日,蘇聯的車諾比(Chernobyl,現為烏克蘭境內)發生核電廠爐心熔毀導致爆炸的嚴重事故,現場56人死亡,受到輻射長期毒害而死亡的人數至今已超過4000人。

車諾比事件,讓第一波核能風潮嘎然而止,也引發全球各國正視發展核電所存在的風險與危機。加上核廢料一直未能妥善處理,被視為遺害萬年,更讓國際間對核能發展卻步。

既然核能在環保與安全雙重顧慮下喊卡,為何卻又在此刻復興呢?


優勢一 原料取得阻礙因素小
高油價,正是促使核能發電在近年重獲重視的首要原因之一。

64、67、73、70、74。這不是樂透號碼,是今年5月至9月的每月每桶油均價(美元)。

今年10月才過一半,全球油價更是驚人創下每桶超過90美元的歷史新高。國際能源機構(IEA)曾預言油價將在兩、三年內突破每桶100美元,恐怕即將成真。

「國際油價繼續漲,但電價又不能漲,台電只好自行吸收成本、繼續虧損,」台電核能發電處副處長黃玉仁說出傳統電廠的今日窘境。

此外,相對於石油主要操縱在伊朗、阿拉伯、委內瑞拉這些「非友善國家」手中,核電所需的鈾礦則主要分布在加拿大、澳洲等「友善國家」。地緣政治的考量,也推使歐美等用油大國積極採用核電。


優勢二 減少碳排放

二氧化碳,也是帶動核能復興的主因之一。

1997年底「京都議定書」簽署後,為了達成溫室氣體減量的目標,各國紛紛尋找可以減少碳排放、價格低廉、供應穩定的乾淨能源。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組成了跨學科團隊,積極研究最適宜未來所需的能源是什麼。這群科學家後來有了結論:「我們應當明確保留『核能』這個選項,因為核能是提供無碳電力的重要來源。」

「到2020年,石化燃料發電所排放的溫室氣體,將占全球總量的40%。」MIT化學系教授德意奇(John Deutch)分析強調,「核能將是全球社會得以長期減少碳排放的重要選項。」

特別是今天,多數國家仍以燃油或燃煤作為發電主力,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絕對是未來沈重的負擔。

相形之下,核電不僅能夠提供大量的基載電力,又能比燃煤發電乾淨,並且比風力、太陽能、水力等發電來得穩定許多。

除了外在因素,核電廠技術在過去多年來其實也有十足進步,被認為安全性已經大大提升,才讓各國願意認真思考重新接納核能發電。


優勢三 核融合 技術前景佳
「跟以前的核電廠相比,現在新的反應爐設計,確實安全許多,」專門研究核能電廠工程的清大教授施純寬表示,雖然這並不表示核電廠已經百分之百安全,但發生事故的機率確實比以往低許多。

《經濟學人》在今年9月推出的科技季刊分析指出,新式反應爐增加了「被動式安全系統」(passive safety)的設計,一旦反應爐因為特殊狀況失壓,系統將自行應變,自動將高壓水槽的水釋出流入爐心,來平衡壓力並進行冷卻,避免爐心因為溫度過高而熔毀。

除此之外,位於法國南方卡達哈謝(Cadarache)的核能研究中心,也正在全力研究核融合發電技術。

目前的核電廠是利用鈾-235的撞擊、分裂,產生強大熱量,來帶動發電機產生電力,不同於核分裂的方式。

核融合是將「氘」(音「刀」,一般稱為重氫)和「氚」(音「川」)的原子核同時以攝氏4000萬度的高溫加熱,讓兩個原子核融合為一,同時釋放出巨大的能量,用來發電。

核融合不需要使用像鈾這種具放射性物質的原料,因此不會帶來輻射性核廢料,也沒有輻射外洩的危險。

加上「氘」和「氚」在自然界中幾乎取之不盡,因此核融合被寄望為可永續供應、乾淨無污的重要能源。

「我認為,要使用乾淨的能源,核能會是目前最好的選擇。」未來學家坎頓(James Canton)也分析,「核融合不僅更安全,而且也不會產生核廢料,這是未來最好的核能技術。」儘管難度頗高,但卻備受期待。

包括日、俄、歐盟及南韓等國已經決定合作投資120億美元,將在卡達哈謝興建第一座核融合電廠。


四大難題考驗新一波核電熱
不過,儘管專家說核電技術已經大幅改善,「核電真的安全嗎?」恐怕仍是多數人心中的根本疑慮。

今年7月16日,日本新潟地區發生芮氏規模6.8強震,使得鄰近的刈羽核能發電廠發生火災,並導致含微量放射性物質的廢水外洩,再次引發國際對核能安全的憂慮。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監事賴偉傑指出,刈羽電廠當初是依據西方的耐震強度芮氏6級的規格來設計。但這次地震卻高達6.8級,超出歐美廠商的經驗與評估,這場地震也震出了核電廠的安全性依然堪虞。

事實上,MIT研究團隊雖然強調核能的重要性,但也指出核能在應用上,仍有四項難題有待未來解決。

難題一 建電廠耗時、花費高

一座核電廠的建造成本,動輒以數十億美元計算。

綠色和平組織(Greenpeace)研究發現,美國的75座核反應爐預估總造價為450億美元,但最後實際完工成本卻高達1450億美元,平均每座反應爐造價將近20億美元(相當於新台幣652億)。

來看台灣的核四。最初的預算是投資新台幣1697億興建兩座反應爐。但目前已經追加預算至2335億。平均每座反應爐造價超過1167億,可讓全台中小學生免費吃營養午餐五年以上。

同時,在1970年代,一座核電廠從興建到完工平均需時66個月。但在1995年到2000年間完工的核電廠,卻平均需要116個月才能完工。

興建核電廠,顯然必先遭遇一場金錢與時間的消耗戰。


難題二 災害保證信賴度低
核電廠運作的安全性,向來無人能保證全面無虞。

儘管包括美國西屋、奇異、法國AREVA、日本日立等核電大廠一再宣稱新型電廠已經大幅提高安全性,不會發生車諾比那樣的核災。但始終沒有「零災變」的承諾。

而核輻射足以致命的殺傷力、遺害千年的破壞力,依舊令人膽顫心驚。


難題三 核武擴散的危機潛伏
核能的發展,最初是為了軍事用途。然而,一旦核武落入恐怖份子手中,會發生什麼事難以想像,其可能的後果也是全世界無法承擔的。

核電廠所生產的低階核廢料,可以再使用、提煉出鈽元素,而鈽元素正可用來製造核子武器。故美國在1977年起便禁止民間從事核廢料的處理工作。

然而,一旦全球廣建核電廠,核廢料的控管恐將出現漏洞,可能造成未來更難以預料的核子恐怖攻擊。


難題四 核廢料往哪去?
除非未來成功發展核融合技術,否則勢必無法避免核廢料的問題。

具輻射物質的核廢料究竟該如何進行最終處置,目前仍是各國最棘手無措的難題。


尋求利益與風險的平衡點
甫獲頒諾貝爾和平獎的前美國副總統高爾,曾在國會一場聽證會上表示:「我認為在未來,核能或許將有一席之地。」

「倘若我們不信任核能,卻又強調要兼顧能源安全性和減排溫室氣體,那簡直是緣木求魚,」奇異總裁伊梅特(Jeff Immelt)也說道。

在溫室效應、油價上漲的強大壓力下,要維持人類的物質生活及經濟成長於不墜,再度推廣核能似乎勢不可擋。

但如果我們真的為了減少碳排放、避免全球持續暖化而選擇核能,或許,我們更該深層回想:當初人類為何將自己帶到這步田地,從而要「兩害相權取其輕」?

以風險社會理論聞名的德國社會學家貝克(Ulrich Beck)曾提出「迴力棒效應」(boomerang effect),意指人類對自然的傷害毀壞,最終將衍生成某種風險或威脅,回到人類面前、迫使其去面對。

二氧化碳造成全球暖化,已經是個典型範本。

核能會不會是人類下一個要接住的迴力棒?


全球核風再起 台灣跟不跟?
「再生能源還沒普及前,未來50年之內,我們不能放棄核能的運用,」去年4月,當時的中央研究院院長李遠哲在國家永續發展會議上發表演說強調,短期內,核能是比燃煤製造二氧化碳來得乾淨的能源。

此語一出,有人叫好,認為他有勇氣突破政治禁忌,說出台灣未來能源的可行出路。

但是環保團體卻也立即強烈抗議。台大教授徐光蓉甚至抨擊,若核廢料無處可放,乾脆把蘭嶼的核廢料搬到中研院去。

擁核、反核,長期牽扯著台灣社會的敏感神經。且由於涉及國際政商利益關係,核能更成了不易理性討論的政治問題。

但關鍵在於:台灣真的需要核能嗎?


內﹚能源缺乏 外﹚碳排放限制
根據經濟部能源局統計,儘管因為產業外移而有所影響,但近年來台灣的電力需求仍以2%~6%不等的比例成長。其中,工業用電是大宗。

「台灣確實沒有籌碼對核能說No,」台電電源開發處處長余勝雄分析,台灣地理面積狹小,太陽能、水力、風力等再生能源的產量有限,難以成為穩定的電力來源。

加上國際間對碳排放的管制壓力顯然勢不可擋,因此一般認為以核能來替代火力發電,是現階段的理想選擇。

但是許多環保團體強調,台灣很小,任何核能意外都可能危及整個台灣,台灣人將無退路。

由台大化工系教授施信民等人編著的《非核家園》報告書指出,「核能發電既有輻射風險,其於建廠及設置最終處置場時又會面臨強大反彈聲浪,」這正是台灣發展核電的隱憂。





對此,清大教授施純寬、台電核能發電處副處長黃玉仁不約而同表示,現今的核電廠,技術及安全上已大為提升。唯核廢料的存放,仍有待進一步解決。

然而,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前理事長、現任監事賴偉傑指出,核電技術或許真的提升了,但翻開台灣過去幾次核安異常事件,人為失誤的比例卻節節上升。這恐怕是台電最令民眾不信任之處。


確定未來共識 爭端才有出路
台灣的小,竟巧合地成為擁核、反核論者的共同依據。因為台灣小,能源無法自給自足,所以需要核能;因為台灣小,禁不起任何一次核災變,所以不能有核能。

「我們不是逢核必反,」賴偉傑懇切地說,「但如果我們希望2050年的台灣是什麼樣,我們就該往回推算,每10年要達到什麼階段性目標。」

引領台灣走向美好未來的,不是擁核或反核。而是這塊土地上,住民們的遠見與共識是什麼。(黃浩榮)


以上轉貼

2007年11月號《遠見雜誌》 第257期 黃浩榮先生文章

完整出處請參閱:
http://www.gvm.com.tw/Boardcontent_13858_7.html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3)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