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說八年八百億 就可以防百年洪災嗎?


economic wrote:
經費分配不光參考人口...(恕刪)


所以我說治水防洪的經費應該以面積為基礎計算後再經人口因素調整

防洪經費當然是以洪水量為基礎來計算,以此推估要有多大的滯洪池或其它防洪設施而以台灣西部各縣市緯度、地形其實差距不大,和洪水量最大相關因素自然會是集水區的面積而不是人口,總不會今天這個地方的人口多了5倍,洪水量就會多了5倍。

所以當然要考量人口因素,但主體計算基礎還是要以面積為主。

我是不反對台北先做高規格的防洪設施,但台北做完了高規格巨資的防洪設施,卻只給其它縣市遠低於台北的防洪經費,這就讓人無法接受,這就好像在冬天時,給台北買了件高價的毛皮大衣,(大家能體諒先讓台北先買,先忍耐一下,但等到要買衣服給其它縣市時,就說沒辨法只能買些單薄不保暖的便宜衣物,然後又說你會冷是因為你自己的關系)。

請中央公平的對待各縣市是一件很難的事嗎?
有人說的頭頭是道,什麼a地 b地 3倍 10倍

不過就是為了有個正當名目合理化的多爭取經費,

經費爭取到了,到底做了什麼事也没人知道,

連最基本的 地方繼續超抽地下水 都不願意解決,

李:再編600億甚至6000億元,而地方繼續超抽地下水,一樣沒有用。

李:總合治水提很久了,不要再抽地下水

-------------------------------------------
下跪求治水 卻放任違法水井

大家都知道,雲林是地層下陷最嚴重縣市,
水利署與各縣市開會,原就達成「新增違法水井即查即填,
既有違法水井分期填塞」的處置策略,
但蘇縣長放任超過九成違法水井不處理,
使地層持續下陷、增加淹水潛勢後,
再跑去行政院又是下跪、又是撒紅粉的軟硬兼施,會不會太超過?

原文請參照

http://udn.com/NEWS/OPINION/X1/8130824.shtml


fva wrote:
以兩面績相同之地,以簡化模型分析,兩者洪水量差距不會太遠,因兩者集水區面績相近

若a地的洪水量每小時百萬立方公x,那就需要能容納每小時百萬立方公x的滯洪池或是水道
b地面績與a地相若,則該地洪水量也將接近於每小時百萬立方公x,則需要的滯洪池或是水道大小應相去不遠,如此則兩者所需的治水經費亦應相去不遠。

請問你若b地的人口由外地移入增加為a地的3倍,b地的洪水量會為a地的3倍嗎?
若增加為a地人口的10倍,b地的洪水量會增加為a地的10倍嗎?
若是一地會因人口增加n倍而造成洪水量增加n倍,你的立論才會為真,因為需要n倍的防洪設施
否則你的立論便不攻自破


在你的世界裡, 治水時是不考慮人口密度/徵收土地/住戶遷移等相關問題的嗎?

那就真的

反正你的結論已經早已經做好了, 現在只是在找理由而已, 就算像現在這樣嚴重與實際脫節, 且學界和人民都不認可, 你還是會說別人博士學者工程師都是錯的, 你自己是對的

fva wrote:
公視曾有專題報導
雲林抽取地下水最大的大戶(你應該想不到是誰)---自來水公司
還有工廠也是大戶
當然養殖業也有責任,不過前二者可要負較大的責任。
致於農民,農民抽的地下水可還會再滲透流回地下,而且農作物影響的微氣候,對環境可是有正向的幫助。(而為何農民要抽地下水,原因就在於農田水利會把水給了像6輕或是中科這一類的工業區,農民只好抽地下水)

而且李為何不提自來水公司和工廠大量抽地下水,是想誘導民眾怪農民、漁民嗎?(養殖業是該和自來水公司和工廠一起負責,但農民卻是農田水利會政策下的受害者了,原本不用花額外的成本抽水,現在反而要被栽贓)

而且很多地方並不是如同李部長所說的是因為抽地下水而造成淹水


少來

這種完全偏離事實和常識的東西, 講出來會引起大家笑的 XDDD

別的不說, 就以農業用水來講, 農業用水足足佔了台灣用水的七成, 其他的用水通通加起來, 對地層下陷的危害都都不到農民的一半

要歸咎其他用水人之前, 請先做功課

公視講的可不見得都是對的

fva wrote:
我可以直接告訢你以前...(恕刪)


工業用的水和農業用的水不是同一個系統,自來水是自來水,農業用水是農業用水,那不是相同的
雲林農業用自來水?沒這樣高級吧,灌溉渠道用的水不是自來水公司管的
且農業抽取地下水是不會回去的,絕大部分是蒸發掉的
部分工廠抽取地下水我大概能瞭解,自來水公司怎樣大規模抽取地下水我很保留看法
台灣是水資源足夠的地區,最大的用水量不是工業,尤其現在工廠的運作只要用水量夠大的,幾乎也都會建立循環系統

至於治水預算,沒回到荷蘭那種觀念花在多錢也沒用,別說六年六百億,六千億也沒用,那跟都市觀念不一樣,台北是地小人多,那是不得已才弄,且效果絕對不是太好,這次的雨下在台北一樣淹水
中南部相對地大人稀,根本不可能用台北都市概念下去弄,且那絕對不是光中央支持就夠的,台北自己花掉的預算也不低,但中南部光地方稅收養人都不夠,其他仰賴中央以現在來說根本沒可能,稅收遠遠不足以支撐現在的規模,要維持現有運作不是增稅就得緊縮了,還想擴大支出根本不切實際,後面這幾年不是舉債就是賣政府資產支撐的,根本走不遠,到後面不是增稅就是緊縮那是無可避免的,這不光台灣,連日本打算增加支出都被迫打折或緊縮了,增稅甚至日本在消費稅上以經法律通過,看政府何時實施而已

以現有預算,以後面臨的是全面都需要緊縮,反正一年要砍差不多三千億,看怎砍而已
一雙玉臂千人枕、半點朱唇萬客嚐,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fe1icitas wrote:
在你的世界裡, 治水時是不考慮人口密度/徵收土地/住戶遷移等相關問題的嗎?

那就真的

反正你的結論已經早已經做好了, 現在只是在找理由而已, 就算像現在這樣嚴重與實際脫節, 且學界和人民都不認可, 你還是會說別人博士學者工程師都是錯的, 你自己是對的(恕刪)


在你的世界裡,只要人口增加n倍,洪水量就會增加n倍,治水經費就會增為n倍
反正你的結論已經早已經做好了, 現在只是在找理由而已, 就算像現在這樣嚴重與實際脫節, 且學界和人民都不認可, 你還是會說別人博士學者工程師都是錯的, 你自己是對的。

(本人可是有把人口因素納入考量,以此調整,但再怎麼調整也不會變成人口增加n倍,洪水量就會增加n倍,而治水經費也要增加n倍的謬論)



fva wrote:
記者賴淑禎/台中報導...(恕刪)


咳咳

個人有個疑問
你所謂的"公平對待各縣市",是怎樣的定義?

fva wrote:
在你的世界裡,只要人口增加n倍,洪水量就會增加n倍,治水經費就會增為n倍
反正你的結論已經早已經做好了, 現在只是在找理由而已, 就算像現在這樣嚴重與實際脫節, 且學界和人民都不認可, 你還是會說別人博士學者工程師都是錯的, 你自己是對的。

(本人可是有把人口因素納入考量,以此調整,但再怎麼調整也不會變成人口增加n倍,洪水量就會增加n倍,而治水經費也要增加n倍的謬論)


在一個專業、正直、且腦筋正常者的眼裡,人口增加n倍,治水經費就會增至少n倍無誤

事實上,就人口高密度地區而言,治水經費增加的費用,絕對不只人口密度沒那麼高地方的n倍

也就是因為如此,一個公平正義的政府,會將較多的資源投注在人口較多的地方,而不是很外行的去看縣市面積來分配預算治水


只有在外行人的眼裡,才會出現人口增加n倍,洪水量就會增加n倍的結論

至於把自己講出那種洪水量增加的話,栽贓給別人的,就是大家都稱為壞人的那種人了
連防水閘門的電源線被小偷剪了都不知道!

分配再多的預算又有什麼用!


fva wrote:
記者賴淑禎/台中報導...(恕刪)


農業用水的問題是不太會回土裡面的,絕大多數都是蒸發掉的
但農業用不太會抽取太多地下水,一年兩期的稻作,每一期只要抽6~8次水,光費用就白種植了
漁業養殖則是另一個最大的麻煩,海邊的才嚴重
工業用不是排出海裡面,以新工廠的設計,起碼七成得重複循環使用
台灣最大的用水是農業,其實應該是水稻非常消耗水,面積越大蒸發的越厲害,有水可以灌溉時天天都把田灌水,光白天蒸發掉的就是很可觀的數字,還好現象種植面積一直縮小,不然台灣幾十年沒蓋幾座水庫了,早就該缺水了,是農業用水減少很多才沒缺的
至於現在喊的治水,其實花在多錢也沒用,就算給台北10倍金額也沒用,強降雨絕對不是水利工程可以抗拒的,白花錢而已,那屬整個國土規劃,要搬遷和放棄一大堆地區,爭議會超級大,不覺得台灣有這樣的共識,個人覺得就讓他淹水吧,多淹水幾次自然會搬離高風險地區,這樣比較快
一雙玉臂千人枕、半點朱唇萬客嚐,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6)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