凸歸台灣 wrote:以我猜測,二聖路應該...(恕刪) 沒錯,我想D只是83年開馬路時公務員抱著順便先做一條箱涵備用省得以後再挖一次馬路,根本沒考慮這條箱涵能不能排水,反正等以後平交道打通再連接通水就好了...?
jgs wrote:忍不住也搜尋了一下,...(恕刪) 前面shiu65大大有提到舊地圖上,現在的二聖路當初是無名路,是當時由新富路延伸過來,但這段屬高雄市.既然屬高雄市,那麼與二聖一路接通後又不能叫二聖三路只好就叫二聖路.
凸歸台灣 wrote:二聖路應該就是市府說的無名路,在二聖一路跟高縣的新富路之間,二聖路平交道是後來才貫通的,早期可能只是民眾闖越鐵路的捷徑,所以叫無名路。 無名路是「崗山仔二之二號道路」,這是計畫道路,原來根本就沒有這條路。當時鐵軌是以圍牆包圍的,沒有路,還只有圍牆,民眾根本無法穿越。所以,計畫道路「崗山仔二之二號道路」,開通成為二聖路,然後再打掉圍牆,裝設平交道,這才接通二聖一路。以下截自自由時報的報導:「新工處八十一年開闢崗山仔二之二號道路、八十五年二聖路平交道開通等」
shiu65 wrote:沒錯,我想D只是83...(恕刪) 嗯好像是這樣,以前是無名路沒打通(因為是鐵路調度區南端太多條鐵路穿過?)所以20多年前打通這條路成為二聖路大平交道時,讓調度場暫停連通臨港線一段時間,這時可能和修路一起預做了一條下水道(涵管D?),而那時臨港線絕對無法停駛幾個月,所以這就是為什麼這條下水道沒打通?等到2008年七月臨港線鐵路停駛後,就在不破壞道路的北側鐵軌區做了連通兩側的二聖路分洪箱涵?這就是涵管C?這也解釋了之前淹水的問題,因為之前兩側下水道根本沒打通。綜合起來,這樣推論好像比較合理。
重點在E。如果E和A一起蓋的話,那是預留孔,預備給D用的。但是D蓋到最後,高差拿不准,接不上E,只好再蓋C。有可能原來E是比較長的,但是石化管線施工時,嫌他擋路,截短了封住。後來蓋D的時候就GG了,接不上E,只好蓋個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