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歐美的研究中國有多方面,就如你所說的『國情』不同,部分學者開始思考不該用『西方』的觀念和思維來評論中國,反思『民主』和『經濟』的先後關係(Martin Jacque,Dambisa Moyo,Francis Fukuyama......),不再認為中國或其他開發中國家必須走西方模式,而是找出適合自己國家的模式。
西方:

中國:

3. 世界多次經濟蕭條和經濟危機,造成大規模的經濟退縮,和『年齡老化』無關吧,反而是和制度和政策有關。
david818 wrote:
1.歐美日之所以叫已開發國家顧名思義他就是「已經」開發過,歐美日「已經」蓋過鐵路所以當然不需再蓋(其他建設也是一樣),同樣中國「已經」蓋過的鐵路未來也不會再蓋,用鐵路造就的GDP投資項未來也不會再有,所以單以鐵路投資項來看他蓋完了就會衰退,中國終究也會走到那一天,但我沒說那是不好,因為那是不同,不是優劣。
2.歐美研究不代表他要變成那樣,因為歐美沒有單國14億人口、沒有幾億人需要脫貧的問題,這邊的人最愛講國情不同不能比較,既然如此也不能拿中國「開發中」國家的樣態說民主國家或已開發國家的比較差,他是不同,不是優劣。
3.聯準會前主席Greenspan說現今經濟的問題是全球高齡化導致能花錢支撐經濟的青壯人口減少(許多國家GDP比重最高的就是消費項),跟政體一點關係都沒有,他是不同,不是優劣,更何況中國也有高齡化風險,不然幹嘛開放二胎。...(恕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