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龍國來的人,總是以自己的眼光看天下。殊不知,在資源不足的地區,原本就是見什麼,吃什麼,所謂「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然後才依親疏遠近慢慢退出食材的行列。例如,南美印地安人吃水豚和天竺鼠;愛斯基摩人吃馴鹿;大洋洲人吃蝙蝠。當然,有些地區的民眾,口味獨到。例如廣東人號稱:「兩條腿的,人不吃;三條腿的,椅子不吃;四條腿的,桌子不吃。天上飛的,飛機不吃;地上跑的,汽車不吃;水裡游的,軍艦不吃。其他的,通通吃」法國人也不遑多讓,菜單裡有蝸牛,兔子,松雞,鵪鶉,鷓鴣,鴿子,鹿... ...台灣漢人的特殊食材,以劣者親眼目睹的,有蛇--還上了國際媒體,白鼻心(果子狸),伯勞(烤鳥兒巴),鴿子,斑鳩,田鼠(山河肉),狗(香肉),兔,蝸牛,青蛙(水雞),鱉,龜,螻蛄(土猴),蜂蛹,乃至近年有專人飼養的鹿,鱷魚和鴕鳥。另外,還曾經有不肖業者進口袋鼠肉,佯稱牛肉販售。後以味道口感都不能為市場接受而消聲匿跡。民國七十年左右,還有一陣子,有人以海龜肉冒充牛肉製成牛肉乾,甚至於流入平價牛肉麵攤。後遭政府大力取締而消聲匿跡。年輕一代,特別是生長於大都市裡的,當然覺得野蠻,不人道。可是,在1950年之前,台灣人均收入還不到50美金的年代,如何活著才是王道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