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uphon wrote:
我也這麼覺得,看到這(恕刪)
買個口罩要排兩個小時,一星期只有兩片,政府好棒棒
買個75%酒精連續兩天,去了7家便利商店都買不到,政府好棒棒
這樣的政府不能講?
還好意思護航?
叫 8一7 剛剛好而已
一介小書童 wrote:
朱一貴事件:朱一貴是福建漳州人,康熙年間曾經在台灣某個衙門當過車夫,後來被革職了,靠著養鴨為生。當時的台灣知府王珍,是一個貪財斂貨的官吏。他在各地方徵收的糧稅,數目高的驚人。康熙六十年,王珍無緣無故的把祭拜地震、海嘯的四十個老百姓以及兩、三百個違反禁令,入山砍竹子的人逮捕,關了起來。被關起來的人,如果給錢就立即釋放,沒錢或者是不給錢的,就打四十大板處罰,並且趕出台灣。這個判決引起了百姓的憤怒,於是朱一貴組織許多志同道合的人起來反抗。他們召集人民,砍山上的竹子,削尖了當做武器,舉起「反清復明」的大旗,跟清朝勢不兩立。
駐紮在台灣府城清朝的總兵接到朱一貴叛亂的消息,便派兵鎮壓。經過幾次艱苦的戰鬥,義軍占領了府城,獲得兵器彈藥的補充,加強了戰鬥力,很快就擊垮了清軍。不久義軍擁戴朱一貴為王,並布告中外,申述反清復明的宗旨,號召全國人民,推翻清朝政權。
戰敗的滿清官員逃回大陸之後,清廷才知道台灣發生了民變。於是派遣了大批軍隊前來鎮壓,擊潰了義軍,捕殺了朱一貴。朱一貴曾靠養鴨為生,所以被稱為「鴨母王」。台灣民間到今天仍然流傳著有「鴨母王」朱一貴的傳說。 【貳】林爽文事件:林爽文,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隨父渡台,居彰化大里代莊(今台中縣大里市),以耕田、趕車為業。三十九年,參加"天地會",不久成為台灣天地會的北路領袖。乾隆五十一年(1786),爆發台灣歷史上規模最大、範圍最廣的民變事件,領袖就是林爽文。
乾隆中葉,台灣吏治腐敗,貪官橫行。與此同時,天地會在台灣迅速擴大。人民對滿清統治日益不滿。天地會成了抗清的主要勢力,引起了清政府的關注,乾隆五十一年七月,清政府下令解散天地會,到處搜捕該會會員,並藉機燒殺搶掠,濫殺無辜。天地會黨人林泮、林領等被官府追捕逃至大里。知府孫景燧進駐彰化,命知縣俞峻和遊擊耿肚文進駐大墩(今台中市)。大里離大墩僅七公里,只見大墩城內火光沖天,一片哀號。形勢緊迫,林泮勸林爽文揭竿起義林爽文生性豪邁,疏財仗義,此時已忍無可忍。他不顧宗親反對,毅然率眾起義,號召百姓"剿除貪官。以保民生"。一月二十七日,林爽文率聚襲擊大墩,全殲清軍。二十九日攻佔彰化,民眾群起回應。十二月,眾推林爽文為盟主,建元「順天」。接著,起義軍發兵攻克諸羅,攻佔淡水。林爽文起義的消息傳到鳳山,以莊大田為首的天地會數千舉旗回應。乾隆五十二年正月,莊大田率南路起義軍攻打鳳山縣城。南路營參將胡圖裏聞風而逃,千總丁得秋、把總許得升等戰死。鳳山克,知縣湯大紳被殺。接著,南、北兩路義軍乘勝進兵台灣府城(今台南市)。這時的南北義軍,"號稱十萬",控制著除府城和鹿耳門外的西部廣大地區。
起義軍的迅猛發展,引起清廷的驚恐,立即調兵遣將前往鎮壓。乾隆五十二年正月,水師提督黃仕簡、陸路提督任承恩等,奉命率四千福建兵馳援台灣清軍。歷經數月,仍然戰敗。而這時諸羅(今嘉義)城住民堅守城池,幫助清軍討伐林爽文。在事件平定後,清朝政府感念義民的勇敢,於是將諸羅改名嘉義,意指「嘉獎義民」。清廷為挽回軍事危局,又命以閩浙總督常青為將軍,以江南提督藍元枚、福州將軍恆瑞為參贊,率八千人前往救援,但是仍然無法挽救敗局。清廷又命陝甘總督福康安為平臺大將軍,率九千人開台討伐。由於清軍擁有大量槍炮,且訓練有素。林爽文率部敗走集集,再逃小半天。清軍繞山抄擊,搜山而俘林爽文。北路義軍被鎮壓後,清軍南下,莊大田退守琅橋,受重傷被俘,就地處斬,林爽文被解往北京,受盡酷刑後,於乾隆五十三年三月初十就義,年僅三十二歲。
林爽文率領的全台叛亂滿清鎮壓肯定殺了幾十萬台灣人
早就遠遠超過日本鎮壓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