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誰不懂經濟?
1. 經濟 ===> 不懂 (只懂得節省, 不懂得投資, 何況創造經濟機會)
面對台灣的經濟面向,他還提到現階段能夠提升的最安全方法就是以大量的小額消費拉動經濟,並以現在北市府辦的活動為例:101 跨年晚會不只有跨年那天舉辦,而是從 10 月開始相關各種活動,接著一直拉到 12 月,中間就一直辦活動、一直刺激消費,進而也就變成一個商圈。而 台北市也將超過 5 千人以上活動全數列管,力求做到國際化、在地化、產業化,藉由活動促進小額消費,帶動產業及經濟的發展,才有上述的「勿急開刀、宜慢慢保養」之說。
其實柯 P 曾經談到韓總是『攤販經濟』,我倒不覺得他在酸韓國瑜,而是談到經濟政策上他的根本想法與韓國瑜的不同,因為面對市政,市長比較要做的應是制度上的改革,你把產業環境弄好了,百業自然興盛,而不會僅是少數一二個產業。
開徵房屋稅與囤屋稅!柯 P 力促讓「消費力」成長
舉例來說,柯 P 一直想 開徵空屋稅與囤房稅 ,這就是很對的方向,因為台灣被房地產綁架太久,你一個空屋稅下去,商舖的租金下降,店家活絡了,然後囤房稅再下去,人民租金與房貸減少了,那可支配所得就變多了,如此消費力就會大增,這所反應的榮景,是推向各行各業,而不是單單農業。
舉例來說,以台北市就業人口 100 萬來說,假設每個工作者所負擔的房租房貸只要少 1000 元,那每個月可創造出的產值就是 10 億,一年就是超過 100 億,而且這是平均流向各行各業的,完全按照市場的規律在走,這種制度上的改革,才是根本而長效的。
像是韓總這樣四處帶頭拚經濟,可能一個案子一年最多就拚個 1-5 億回來,但如果是柯文哲的稅制改革,是一年就輕輕鬆鬆的上百億出來,那如果台北可支配所得每個工作者一個月多 2000 元、3000 元……呢?這創造出來的消費力是很可怕的。
而且 制度改革 還有一個好處,那就是你這產值創造出來後,還會再進一步活絡中小企業,這些年輕人創業成功率會變大,時間拉久,就有機會像台灣早年所創造出的捷安特、鼎泰豐、85 度 C……這些國際品牌,而如此,國力才會再進一步提升。
所以由經濟政策來看,我個人會覺得,柯 P 在做的,會是比較對的事情,但也別誤會,我並非說韓總不好,而是我覺得時間拉長,可能他能帶動經濟效益是有限的。
事實上,柯 P 做的事真的是比較難,他所得罪的,是地主利益集團,而這很難成功,這也絕對比得罪敬老津貼族群還可怕,但也正因如此,成就了他的了不起。
東區:
柯文哲還提出4政策,包括過去東區沒有正式的商圈發展協會,沒有整合行銷,長期下來各自為政,因此協助組織一個完整的商圈,協調整合地方意見,成為第一要務。
此外,北市的鄰里交通改善計畫,在東區將加速進行,讓行人可以安心在巷弄逛街;頂好廣場綠廊,長久下來缺乏特色,捷運公司將規畫一個城市舞台,搭配大型封街活動及常態的二手市集,提升民眾停留的意願。
柯文哲說,商業處這幾年在艋舺、大稻埕做了不少「老店新生」的再造計畫,成績很好,東區的特色店家可以加入改造。
我回來了 wrote:
柯文哲1. 經濟 ...(恕刪)
2. 國防 ===> 不懂 (他應該是繼馬英九之後的投降派)
你沒研究過柯的國防思維


拒絕「產業一條龍」迷思 以國選最有效率的來做
柯文哲26日晚間在臉書寫下參訪筆記,柯表示,以色列人個性務實,這展現在他們的產業政策上。比如,他們不會想從研發、製造、行銷包山包海,而是「只選對他們而言最有效率的」一段來做。柯文哲感慨,若台灣可以找到產業鏈中最有效率的那一區塊,做起來一定不會比較差。
談到以色列的國防,柯文哲表示,他曾經跟國會中的前以色列國防軍的發言人私下談過,以色列的建軍思維以「武器」、「人員」、「動機」為基礎。以色列能夠買的武器,阿拉伯國家也能夠買,所以武器沒有差特別多,但是在人員方面,以色列就有明顯優勢,因為他們注重教育,所以整個國民素質比較高。另外,他們的平均兵役男性三年、女性兩年,皆投入了相當多的錢和力氣在訓練。
國防產業化值得借鏡 柯:網軍從高中階段起培養
至於「網軍」就更特別了。柯文哲說,在資訊作戰方面,以色列政府在高中生階段就挑選優秀人才,入伍3年培訓為網軍,經過高強度的訓練,退伍後同袍們還可以揪一揪開一家資安公司,自行研發。
「事實上,以色列很多的國防是『買服務』而不是『買裝備』。」柯文哲說,這些網軍退伍去組公司後,有了新發明,就會跟國防部提案,讓國防部去購買他們的服務,同時以國政府也會協助網軍把作戰技術再賣到其他國家。
柯文哲指出,以色列的重點不在武器,而是在人員素質比較好。另外,以色列將國防產業化,不只增加國家的戰力,還能讓教育、國防、產業全部連結在一起,有長遠的布局,以色列花了相當大的力氣特別著眼在這一部分,所以他們的網軍還有編號,有很完整的網軍國防產業。
說到網軍,媒體的焦點轉回台灣,媒體詢問柯是否讓網路義勇軍協助他選舉?甚至有報導寫到,市政顧問蔡壁如策劃了全國性的組織動員。對此,柯文哲表示他根本不曉得,每次在媒體上面讀到自己的計畫和人事布局,和很多柯粉自動自發做的事,他都還要去問「怎麼回事?」,但幸好他現在在以色列,有不在場證明。
我回來了 wrote:
柯文哲1. 經濟 ...(恕刪)
外交誰比柯好?
「親美友中,是台灣最適當的國家策略。」正在訪美的台北市長柯文哲在華盛頓回答BBC中文提問時,如此闡述他對台灣外交策略的判斷。
柯文哲被認為即將宣佈參選台灣總統,他訪美期間說了什麼、沒說什麼,在台、美、中三地都將備受關注。
在訪美此程最重要的一站華盛頓,他在保守派智庫傳統基金會(Heritage Foundation)就台灣的現狀與未來發言。柯文哲在演講中稱,台灣要在美中兩大國之間求「生存」,必須「智慧且堅強」(wise and strong)。
台灣要親美日友中
美中關係緊張之時,台灣應採用何種「智慧且堅強」的策略?
柯文哲回應BBC中文提問說 :「親美友中,態度上親美,但也不要把中國當敵人,是台灣最適當的國家戰略。」柯文哲補充說明稱,美日是一體同盟,這個策略也意味著親近日本。
圖片版權BBC CHINESE
Image caption
柯文哲在華府智庫演講,提「親美友中」為台灣最佳外交戰略。
柯文哲稱,此次訪美過程中他觀察到,美國政壇整體態度是「防中」,美中對抗的局勢已經形成。他坦言,在中美台三角之中,台灣擁有「中國硬件,美國軟件」,則與中國同文同種,但價值觀上跟美國相近,位置尷尬。
他認為,在這種局勢下,台灣應持謹慎態度,反對利用美中衝突,操縱外交槓桿謀黨爭之利。
「台灣自己要小心,美中對抗是一個局面,台灣應該想自己如何survive(存活),而不是想如何leverage(以小搏大)。」柯文哲反覆說,人民福祉應是最優先考慮,如果把美中對抗當作政黨輪替的槓桿,對台灣人民不利。
這不是柯第一次提出「親美日友中」的論述。在2017年6月在台接受議員質詢時,他就表示過「友中、親美、靠日」的態度。
去年10月接受彭博社採訪時,柯文哲曾說,在美中對抗之間,台灣不過是「架上的商品」,必須清楚自身位置且設法提升價值。被問到特朗普會不會出賣台灣時,柯文哲馬上回答說「當然」。
訪問華府期間,柯被問到以上答案是否改變時,並未正面回答,只稱美國是一個成熟的民主國家,美國內部也存有很多不同的意見,所以「don't worry」(不必擔心)。
柯文哲此前還拜訪了白宮國安會與國務院,與國務院代理亞太副助卿史墨客(Hanscom Smith)、國安會主管中、台與蒙古事務的主任簡以榮(Ivan Kanapathy)等美方官員會晤,完成了此前總統參選人訪美的標配行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