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教育部長推崇大陸與台灣的填鴨式教學


Lisa_Hsu wrote:
失敗例子可多了,報紙...(恕刪)


"填鴨"或如前幾樓建議改稱"老師主導性學習"為佳

填鴨不必然與父母高壓性成就要求同時發生
自主性學習,如果父母高壓性要求恐怕更慘,因為無所適從

所以父母是否高壓性成就要求,我建議應該另起一樓討論
以免模糊焦點

哈~看了十幾年有關機育的討論
各位如果如果對「學校教育」有興趣
台灣省政府教育廳(你沒看錯!)
在民國60~70年間編了「台灣省教育資料彙編」
如果把裡面的「時間」抽掉
大可以當做21世紀的教育白皮書

台灣缺乏的是「狂熱者」
對任何一種領域充滿熱情的人
把「填鴨教育」定位為「基礎學習」本身並沒有問題
但「填鴨」不在乎學習者的興趣、熱情、性向
(不管是現行的"開放性的填鴨"還是過去的"填鴨")
都是在「餵食」知識
而且,在這現在這個年代「知識」並不值錢(或說"難以取得")
有「熱情」,知識的學習、求知在這個代並不會造成困難
(制造原子彈有很難嗎…聽說網路上就有…但我沒有興趣去找、去知道…)

說完「熱情」
還差一個「冒險」
這個有人說牽涉到華人千年來生存於動盪年代裡的生存頃向
也有人說是「中庸之道」的影響
「當我們在議論孩子的教育的時候,我們已經被孩子的時代淘汰」
十年前、十年後
如果我們能設想十年後的社會,那我們有資格跟小孩說:這個知識很重要、那個技能很重要
如果不行,一個十年後注定被淘汰的成年人,有什麼資格跟小孩說規劃小孩的學習內容?
教育不是教育小孩適應社會(大人想像中的社會)
教育是教育小孩"實踐"他們的社會(大人注定被淘汰…)
突破現況(大人的限制、顧慮與保守…),是創造新社會的必要過程…
當然…任何一個踩過紅線的腳印,都代表著風險
但那都是社會變革領頭者的第一步

「對事物的熱情」、「冒險的勇氣」這種特質跟「填鴨教育」是相衝突的
就像
小孩子「聽話」跟「有主見」本身就是兩個沒法並存的語彙


填鴨教育對於學習舊知識很有「績效」
如此而已
也只有這種功能而已



skyprayer wrote:





說的不錯,
但我還是覺得把填鴨式教學改為「扎實的基礎訓練」會比較好,
探索式或開放式的教育並不代表可以完全取代扎實的基礎訓練,
兩者各有優缺點,重點是如何去平衡。

另外在科學領域過去台灣的教育也不能說是填鴨,
甚至比現在扎實更多,
我國中的時候數學課還得考幾何證明題,
這種東西並不是靠完全填鴨就能學會,
雖然有題型類提可以訓練,但多少還是得靠自己的思考去解,
在不斷解題過程中,邏輯幾何能力也得到加強,
相對證明題型,選擇題型的測驗方式在思考訓練上反而比較僵化..

過去台灣教育最填鴨的科目應該是歷史和國文 (還有三民主義)
因為以前的社會對於不同政治想法的接納度很低,
也使得這兩項科目受到許多的牽制,以至於能夠開放討論的空間很少,
如今時代不同了,這兩個科目應該可以擺脫填鴨式的教學,
提供更開放的學習方式。

開放式教學仍得檢視其成果,且不等同於放任式教學,
但很多人誤把放任式教學當開放式教學....
另外開放式和探索式教學很強調學生自主學習,
如果學生主動性不夠,效果就會大打折扣,
至於如何提升學生對於學習的主動性,
家長的影響力比學校來的高,
這點也是在台灣常被忽略的...

因為一連串的錯誤認知,使得教改沒有取得新的優勢
還把舊有的優勢先賠掉一大半.....
...(恕刪)

無論數學 國文 歷史……等
都用背的 說數學好了
你有用自己的方式解過題目嘛
完全不靠公式哦
數學基本上是藝術
填鴨沒有扎實基礎
只有大量答案
七七三 wrote:
無論數學 國文 歷史...(恕刪)

會背公式,就會算術?不是這麼簡單吧。
文科生更會背書,可是數學成績通常較差。不要說背,讓學生瞧著公式做題好了,就都能做出高分?
教師主導,是由教師在課堂上析解那公式,演示其原理,或會示範將公式套入不同的題型,好讓學生更能理解怎麼做,背公式是學生下課後的事情。
只叫你背,那你的數學老師上課時間都是幹什麼的?難道整課監視著你背公式?

學生自主,則是教師只提供有限的指示與方向,主要由學生自己發掘出解題的方法。理想十分高大上,可惜絕大部份學生腦袋是空空如也,什麼也想不到,最後還是得由老師教導。大部份'學生自主'的時間其實是浪費了,所以授課進度與成績均雙雙落後於填鴨式。

還有,數學是最嚴謹的科學,絕不是什麼藝術。
yctlkk wrote:
小孩子「聽話」跟「有主見」本身就是兩個沒法並存的語彙


我是不這麼認為, 很多事正反之間是會有不少模糊地帶. 有主見也還是可以分為兩種, 一種是擇善固執, 一種是一意孤行.

嚴凱泰講過一句話, 我覺得還不錯, 忠言何須逆耳.

事情是行不通原因常是來自於實行的方法, 而不是方向錯誤. 如果你是一個擇善固執的, 你是可以找到方法跟用行動說服那些持反向意見的. 如果你是一個提忠言的, 你也可以有婉轉的方法, 用合理的數據佐證, 跟道理來傳達給對方知道, 不該是講三兩句就沒耐心, 開始唇齒相激.

用行動跟方法來說服家長師長的, 我是不覺得會被歸類再不聽話. 而且說實在不管是師長還家長還老闆, 又不是觀世音菩薩, 根本很難像對付孫悟空一般完全控制, 你看這世上陽奉陰違的到處可見. 像我很多時候覺得對的事, 就算是上頭沒支持, 我也是會用私人時間作了, 總有用到的一天, 只要你的成就感不定義在金錢的收入上, 還是可得到喜悅的. 很多一直抱怨的, 其實只是牽拖沒拿到資源而已. 大部分事情其實控制權都是在自己, 而且也沒非一定得作哪個事情才有成功機會.

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及至到來無一事,廬山煙雨浙江潮

makeinhk wrote:
會背公式,就會算術?...(恕刪)

我們做數學大部分都靠公式吧
你去抓任何一個學生
問他你學數學都怎麼做的??
按公式計算來的阿
如果老師不靠公式 那真的叫引導
但是如果是靠公式 那叫背書
因為你套入數字就能快速解答
即使你不理解公式在說甚麼
你也可以快速導入數字計算出答案..
我們的考試機制 很喜歡這種快速解答高手
考高分才有好學校念
可是數學原本是一門藝術
你自己必須通過發想 理解 試誤
所創造出來的東西
基本上跟我們現在念的東西是兩回事..

yctlkk wrote:
小孩子「聽話」跟「有主見」本身就是兩個沒法並存的語彙

這句話太過於絕對了。

有主見的小孩,也是可以聽話的。

「有主見」與「聽話」本來就是要在兩者間取得平衡,而不是完全偏向任何一面。
更重要的是,「為證明自己有主見而不聽話」,並不是真的有主見。

因為「有主見」指得是有「獨立的思考能力」,而不是「為反對而反對」的作法。
一個成熟的個體,會懂得傾聽對方的意見,瞭解對方的意見,再經由自己獨立思考,然還才有一個結論。

今天如果對方的意見不錯,或是可以有可以學習的空間,因而採納對方的作法,這樣算是「聽話」嗎? 還是「直接反對」才是所謂「有主見」?




今天我在教育自己的兩個孩子,兩歲與六歲,我會給予他們不同程度的「選擇」權利。
但是相對的,他們要對自已的選擇「負起責任」。

他們可以學習「選擇」,因為這是培養他們的「有主見」的方式。
但是他們要為自己的選擇負責任,因為這也是為了培養「正確的有主見之觀念」。

比方說,他們可以選擇「先玩10分鐘積木,玩完之後再來坐好吃飯」,或「先來吃飯,吃完之後再去盡情的玩積木」。

對孩子而言,這兩個選擇的結果是不一樣的,而他們有自主權,可以有主見的選擇他們想要的。

但是,如果孩子們決定選第二項,「先吃再玩」,那是否會被你認定為「聽話,沒有主見」呢?

還是,孩子們已經事先「思考過」,認為「玩10分鐘」比「盡情去玩」更不值得,因此先吃飯比較好。 而這個程序是否就是「有主見」?



所以囉,「聽話」與「有主見」是可以並存的,而且他們的並存是非常重要的。




七七三 wrote:
我們做數學大部分都靠公式吧
你去抓任何一個學生
問他你學數學都怎麼做的??
按公式計算來的阿
如果老師不靠公式 那真的叫引導
但是如果是靠公式 那叫背書
因為你套入數字就能快速解答
即使你不理解公式在說甚麼
你也可以快速導入數字計算出答案..
我們的考試機制 很喜歡這種快速解答高手
考高分才有好學校念
可是數學原本是一門藝術
你自己必須通過發想 理解 試誤
所創造出來的東西
基本上跟我們現在念的東西是兩回事.


公式是表達抽象觀念的一種工具,
有助於加速思考過程,
你想要表達的可能是指死背某些解題技巧?
或是補習班教的快速解法?

數理表達上公式很重要,
沒有公式很難用一般語言快速去描述,
引導的意思應該是讓學生了解公式背後的意義和推導過程,
而非不使用公式。
至於怎麼在現實生活中活用公式,那是另一回事,
很多領域的技術人員也都仰賴既有公式,
不見得知道背後完整過程,
但還是能依靠這些公式,把基本的事情做好。

完全靠自己發想、理解、試誤從無到有去創建數學,
這個連愛因斯坦、牛頓都做不到......
"如果說我看得比別人遠些,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物理學和近代數學還是會用到過去已被導出的公式和理論,
想要讓每個學生都能自己從基礎算數一路發想到微積分,
這種理想實在太過不實際....

Molonlabe wrote:
比方說,他們可以選擇「先玩10分鐘積木,玩完之後再來坐好吃飯」,或「先來吃飯,吃完之後再去盡情的玩積木」。

對孩子而言,這兩個選擇的結果是不一樣的,而他們有自主權,可以有主見的選擇他們想要的。

五歲的孩子跟我說:
我不餓,我要先玩積木(他可以一直坐在那邊一兩個小時自己看說明書、拼積木)
等我餓了我會自己去吃
skyprayer wrote:
公式是表達抽象觀念的...(恕刪)

這就是問題啦
你第一次靠公式 OK
第二次你靠公式...到了N次以後
你只能靠公式了 因為你的頭腦已經被公式綁架了
這跟背書有什麼差別呢?
基本上你靠公式這叫做“不完全理解”
而國外某些教育是真的可以找到完全理解的人
他們可以不靠公式 就能理解愛因斯坦和牛頓再說什麼
這是企業所需要的人才啊
因為這些人才能真正的創新
發想 理解 試誤..
填鴨式教育就是把人變成真正的笨蛋
因為你重來不會體驗到什麼叫做“錯誤”
是“真正”的錯誤噢 不是考試的錯誤
考試的錯誤因充其量只是跟你說 你背書背錯了
再用力背下去吧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2)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