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lalla wrote:
當年建中學生社團很...我覺得是時代趨勢
跟20年前已經不一樣了
倒不是建中的學生特別媽寶,而是大家都差不多(恕刪)
嚕啦啦時代的青年學子多多少少受到救國團的教化,也就是小蔣的觀念思想的影響,他在俄國農場那段日子學到的人生經驗深知,要學過好日子不難,但要捱過艱困時光就是考驗真正人性的時候;真正優秀的領導人才是要在資源不足時能帶領團隊走出困境,這是近廿年的學生最欠缺的.誰知道人生未來的際遇如何呢?
順手球打贏不難,但反敗為勝才是值得稱讚的英雄
dunhilldun5168 wrote:
蘋果日報2015年0...(恕刪)

THE666 wrote:
如果目的只是登山,當然可以用各種方式取得資金,
包含打工、和家裡伸手拿...等方法,
但是限制他們只能用募款的方式,
理由很簡單,就是要他們實際體驗學習"募款"。
加入公益元素,是可以讓募款更簡單,
但是越簡單越容易達成,就越不容易學習到東西。
有人酸他們是高級乞丐,
是啊,他們有本事拉下臉跟人家要,
換成你,你敢不敢?
我相信這些學生一開始也不敢,
就是因為不敢,所以才需要透過這募款活動,
強迫自己,讓自己變敢。
兩個條件相同的人去公司應徵,
一個有參加過這募款活動,一個沒有,
你認為誰可以得到比較高的薪資?
兩個條件相同的人要創業,
一個有參加過這募款活動,一個沒有,
你認為誰可以比較容易說服金主投資?...(恕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