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魂守衛 wrote:
問題會卡在理論跟實際應用上

先就理論來說
雖說是附加稅 但並非各行各業都會附加
以食品加工業來說 他們的進項是免稅商品(農漁業商品免稅)
但是發票開出則需附加5%
換言之 這類商品的增稅效果是會直接轉移給消費者的

而對於原本是免稅商品經營的業者而言
由於他們本來就是免稅商品的銷售者 進貨若有含5%營業稅 他們是無法扣抵的
以農民來說 除非你去申請農地用電 否則你的電依舊需要內含5%營業稅
手套、菜籃、推車、維修機器...等 都不屬於免稅商品 但他不能拿這些進項來扣抵
於是只能轉嫁給下一位 如果下一位是應稅營業人 例如餐廳或是食品加工業者
接著你應該會懂

---到這裡 其實都是會計學老師應該會教你的屬於間接稅的營業稅不可避免的矛盾

實際應用上.....你的"坊間"大概都是末端零售店吧
5%的營業稅中小企業都會視為成本 因為公司在議價的時候是連同5%的營業稅一同議價
換言之 雖說在"性質"上是間接稅 但是內帳操作上 台灣商人是把它視為進貨成本

理論跟實際的差別在於商品性質 並非所有商品都是隨買隨賣 那叫書本應用題
金屬加工業者買了一堆商品 但這些商品是他的原料 不是十天就會消耗完畢轉嫁給下一位
物價會波動 廠商會議價 不是像零售店可以搞不二價
原物料下跌的時候 廠商勢必要求調整價格
原本購買時所給付的5%不會跟著退稅 更不用說報廢品這些東西
而為了因應原料的可能上漲 廠商甚至會備料一年份 這期間的營業稅可不會退給你
這些都是廠商必須將營業稅視為商品一部分的原因

進料的供應商不想繳稅的問題還沒提 畢竟來說開發票除了外加5%營業稅外還內含約1-2%的營所稅
坊間漏開發票的情形一直都存在 不過這算逃稅 就先不提了
規模較大的公司比較不會向這類供應商進貨 但是小企業業主就不少 因為有更大的議價空間


您寫的這篇可以當教材了,我在其他樓就提過加稅0.5%反應到末端消費不止0.5%,可以看看到時候全台便利商店及量販店漲了多少百分點就明白了。

看了其他網友的說明,原來新政府學的是安倍那一套。
君顏甚厚,汝母知否?

stephen yen wrote:
不過0.5%真的不多 .... 因為台灣的稅收真的很低啊!!!!!!!

這是事實

但油電雙漲時 痛罵什麼都漲 就薪水不漲 政府搶錢 的那群人

面對影響更大的調漲營業稅 安靜的不可思議

就不能標準統一一點?
明月書流 wrote:
我敢打賭 蔡小姐如果上任後 第一件事就是調漲營業稅

不用打賭了,已經拍板了,520之後正式上路
蔡英文拍板 稅收支付長照

依照人口結構台灣邁向高齡化社會是無法避免的,人口天秤向高齡端傾斜,新政府採取加稅政策,往後只會讓撐起國家經濟的中壯人口不斷增加負担,而中壯人口數日漸下跌,我看的不是這0.5%,這十年是0.5%,下一個十年會是幾%?
君顏甚厚,汝母知否?

靈魂守衛 wrote:
擺地攤的確不用繳稅不用登記 記得稅法有說 地攤是免稅
但是營業額達到課稅標準依舊要申請發票
所以你會看到熱門小吃會開發票
當前幾年政府拼命發展觀光夜市時我就斷言加稅的日子不遠了,建商以夜市養地,看中南部店面的空屋率及觀光夜市的攤販數同時在增加就知道,商家消費者的板塊慢慢的往夜市移動,觀光夜市儼然成為台灣數目不小的地下經濟活動之一。

同樣的文我就不再多打一次了,只能說,天祐台灣!
君顏甚厚,汝母知否?
算了啦...

少點政治口水,其實也是好事,雖然我知道有些人對於這種事情忍不下來,想要以牙還牙,不過退一步想,冤冤相報何時了? 苦的還是我們的下一代,永遠有上不完的街頭和停擺的經濟。我們這一代已經沒有指望了,只要10年內整體局勢逆轉就好...只要政策不是錯的,就這樣吧

不是寬宏大量,而是計較長遠得失,不要讓下一代一樣整天醉心藍綠對決,趁現在開始學習就事論事吧! (淚)

peng321 wrote:
這是事實

但油電雙漲時 痛罵什麼都漲 就薪水不漲 政府搶錢 的那群人

面對影響更大的調漲營業稅 安靜的不可思議

就不能標準統一一點?...(恕刪)

doc92018 wrote:
夜市和路邊攤逃漏掉...(恕刪)


股票市場的呢?
安倍經濟學已經蓋棺論定的被認為失敗,現在舉"安倍經濟學"都是當作"笑點"取笑,而不是"有效"的方案

會覺得台灣老闆會自行吸收增加的營業稅?那未免太不了解台灣人的個性,就回一句話,不可能,別作夢

而且台灣很多產品的"售價"都是"含稅價格",而不是日本的"未稅價格",今天要漲營業稅,零售商第一件事就是叫製造商改包裝上的售價,而且台灣很多都無條件進位,甚至是無條件十進位. 一漲價可不是只有0.5%的幅度.

某個有錢大小姐應該沒有買過東西???或是錢多到麻痺,對這種調漲根本不會有感覺???
求仁得仁 wrote:
認為加稅後,企業或...(恕刪)


這個稅是政府收走的,只要是有開發票的產商大家的立足點都一樣,所以廠商吸收可能很難。所以最後要吸收的是沒有再售出,產生進項銷項稅額扣抵的消費者。

屬於經濟的東西如果只是如政治,經濟學者想的數字變動那麼單純,也不會有諾貝爾經濟得主的基金公司還搞到破產,加稅會有何影響,參考日本加稅後的變化過程也許是個借鏡,畢竟消費群眾的感受才是最後影響的因素。
這個稅是政府收走的

但用在應付台灣人口結構的變化的對嗎?

peng321 wrote:
這是事實但油電雙漲...(恕刪)


他們的標準從來就沒統一過啊 聽到統一搞不好還會很緊張耶 否則怎麼敢自稱覺醒青年?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2)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