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玉蕙:過去65%文言文的教育成功嗎?

1. 因式分解、三角函數都不會,妳是要學甚麼更難的數學?
2. 用不到可能只是不會用或不知道用在這地方,不是沒有用

VincentLu1021 wrote:
其實是可以考慮你的看法,真的學了一堆很難的數學, 因式分解,三角函數等等
生活應用上真的用不到啊, 學生時花了大把的時間學了一堆, 現在應用的有多少,
是不是學些基本的就好, 在更高等的教育,有興趣的再學更難的,
那有什麼地方不成功嗎? 不過自自由由都可以變成自自冉冉了,乾脆廢了中文,改成英語系國家?
改不成啦,到時會說英語太難,刪!!!!
ken0116 wrote:
那有什麼地方不成功...(恕刪)
Lightwave18 wrote:


廖玉蕙:過去6...(恕刪)


Lightwave18 wrote: 廖玉蕙:過去6...(恕刪)

這種偏頗文章也叫中肯?
首先過去每次在改課綱就會吵一次文言文比例,我記憶力沒錯的話,之前文言比例曾經調低加上教課時數和作文的縮減,並不是一直增加
而且直接導致後來學生中文程度和作文能力普遍偏低,出社會連履歷和書信都寫的亂七八糟,有不少專題報導都在探討這票學生語文能力低落的原因,所以減少有比較好?那根本一廂情願,跟當年以為廢聯考廢古文,學生負擔會減輕一樣的無知
再者,國文記誦對絕大多數中學生而言,並不是什麼畏途,要背的東西其他科目更多,文言文算相對輕鬆很多,而且只要你還用中文,這輩子就用得到,我相信所有學生更視為畏途的絕對是數學和英文,而且大多數人的人生更用不到
Lightwave18 wrote:
高中國文文言文課文的比率從課綱看出,是從九五、九九、一○一的45%、55%、65%遞增,但學生的國文程度據說卻是逐年遞減,如果真是這樣,我們要反省的不就該是遞增的錯誤嗎?怎麼卻又說是文言文讀得太少所導致?這邏輯是不是有些錯亂?


事實上廖女士的邏輯可能也有問題,舉個例子如下:

紐約市在上世紀曾經治安敗壞,街上巡邏的警察越來越多,結果治安還是一路敗壞下去。那我們是否可以說因為街上警察一路增加,所以治安一路下降? (遞增的錯誤?) 我比較接受的推理是警察增加的速度追不上治安敗壞的速度,無法把治安從『漸差』扭轉為『漸好』,只能讓它『漸差』的速度降低。

如果您接受第二種說法,回到廖女士所舉的例子,也許是文言文的比例遞增不夠快,對於日益下降的學生程度幫助有限?

這世界很混囤,不是數學上 X + Y = 1, 增加 X 就降低 Y 這樣簡單。說不定課本內的文言文太多,讓學生自動放棄國文,降低國文課本難度反而會讓更多人持續學習。

我不知道那個是真正成因,我只是想說廖女士所說的『遞增與遞減』邏輯其實是有問題的。






Lightwave18 wrote:
現在慷慨陳詞,強調課文裡的文言文可增加語文能力,其實並沒有提供任何實質數據可資佐證。...(恕刪)


要佐證不是很簡單 明顯的對照組就在台灣旁邊 不是嗎?

拿文革時期,那些當年破四舊 沒學過文言文的學生,他們現在的言談文字
跟同時期受過文言文教育的台灣人對比,不就馬上知道了嗎

覺得用漢人來對比不好
那也可以用還在學古漢文的日本人跟韓國人跟越南人等來作比較
看看廢棄古漢學的越南人是不是比日本韓國的言行素質要高
自己的祖籍都可以改了,還有什麼不能改的
davish wrote:
其實有一個重點可能...(恕刪)


白話文只有背影?

楊牧 說:
宋元以來的小說…是近代散文白話面貌之基礎,…二十世紀初葉的散文家對於
白話文的信心,毋寧悉數來自施耐庵曹雪芹之輩的輝煌成就。


胡適 提及:
我們要知道,一千八百年前的時候,就有人用白話做書了……中國社會裡銷行
最廣,勢力最大的書籍,並不是《四書》《五經》,也不是程朱語錄,也不是
韓柳文章,乃是那些「言之不文,行之最遠」的白話小說

vu84vu wrote:
所以一堆陪讀的啊!
學制改成那樣,被迫往大學擠。
非發自內心想要學習。


學制的問題遠比文言文的影響更大更深遠更立即

文言文的比例是假議題,真作用是轉移注意力
再來靜宜大學的學生只是因為他是某黨的工人懂得在以前協助衝撞立法院
其實他們又有什麼專業能夠審任何主題? 更不要說審課綱,還是討論文言文?



文言文的確是高深是艱難的

外文也有文言文

例如在國外中學或高中最基本會讀莎士比亞的書,以及The Odyssey 奧德賽

摘錄Homer的 The Odyssey
But Odysseus, in his longing to see were it but the smoke leaping up from his own land, yearns to die. Yet thy heart doth not regard it, Olympian.

摘錄Shakespeare的 Two Gentlemen of Verona
Wilt thou be gone? Sweet Valentine, adieu!
Think on thy Proteus, when thou haply seest
Some rare note-worthy object in thy travel:
Wish me partaker in thy happiness
When thou dost meet good hap; and in thy danger,
If ever danger do environ thee,
Commend thy grievance to my holy prayers,
For I will be thy beadsman, Valentine.


國外可以討論文言文的比例,但不會找學生一起討論

國外有空間可以討論,是因為 國外的學制和教學目標是

"訓練學生能自主、客觀、負責任的做學問"

不是教學生背文章文字然後考試

不是教學生 起承轉合 抽象的概念,卻連基本的文章如何架構,如何組織邏輯都不講解以及練習!

所以文言文的討論是假,是沒有意義的

問題的根本是如何教導學生學習,如何培養出 能客觀,能多層次思考,能組織邏輯並能清楚表達的學生

讓他們自我對學習有興趣,進而想要進一步的邁入大學及研究所做進一步的專業項目學習研究


台灣的媒體 講不出根本問題的論述,也不負責進行進一步的探討

而一般人對教育對學習似懂非懂的跟著 政客和心機人士炒弄 文言文和課綱議題

當然就是台灣沉淪滅亡的最真實的畫面
fatlee3 wrote:
文言文的比例是假議題,真作用是轉移注意力
再來靜宜大學的學生只是因為他是某黨的工人懂得在以前協助衝撞立法院
其實他們又有什麼專業能夠審任何主題? 更不要說審課綱,還是討論文言文?



你怎麼沒提美國人上課的自由性?

高雨莘:
我在美國高中的第二年,也是高中最後一年,終於和同年級的同學坐進了同一個英語課堂。私立高中的英語課和美國大學英語課設置類似,同一等級的課程分成很多專題,學生可以根據興趣自己選。莎士比亞、戰爭文學、存在主義、詩歌和小說寫作……一眼掃下來,若不是親眼在課表上看到,很難相信這是高中英語教授的內容。

------------
不相信學生自學的自主性就是台灣教育最大的問題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7)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