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chearth wrote:
明朝時葡萄牙傳教士早就用Mandarim(Mandarin)稱呼北京官僚以及其使用的北京官話,
所以不需使用啥滿韃語來混淆視聽,
真正的滿語跟漢語體系差別非常大,
講北京話就是滿韃語根本好笑!
...(恕刪)
北京話不是滿韃語 ? 難道是唐宋中原正音?
英文Mandarin延用 葡萄牙人 對於明朝官員的稱呼。葡萄牙人借用了馬來語menteri一詞,意為官員,而馬來語menteri一詞則源自梵文的mantrin。
但是,明朝時的官話是"南京官話"
明朝推翻元大都(今北京)之近代漢語(北京話)標準音, 改以中原雅音為正音,較接近"切韻"(隋朝陸法言編輯的韻書)的中古漢語
明朝以前的中原地區語言,經過多個北方民族侵入,已經改變了。原中原人南渡,因此,江淮地區的「中原之音」反而相對純正,官話遂以南京音為基礎,明朝以南京官話為漢語標準語。永樂年間遷都北京,從各地移民北京,其中南京移民約40萬占北京人口一半,南京音成為當時北京語音的基礎,而南京官話則通行於整個明朝。
但是,清定都北京,初以滿語為官話(主要是滿族使用),直到20世紀初,儘管在日常生活與政府工作中滿語已基本不再使用,滿語作為官話的地位並沒有改變。清朝以來,北京官話逐漸分化出來,作為漢語標準音的官話從而逐漸分為南京官話和北京官話兩支。
清代早期,南京官話仍為漢語主流標準語,雍正八年(1730年)清政府設立正音館,推廣以北京音為標準的北京官話;而北京音是在元朝時舊北平話與南京官話(明都北遷時北京城內南京移民過半)相融的基礎上,融入滿族語音的一些要素而成。
到了清代中後期,北京官話逐漸取代南京官話取得國語的地位。
外國人都稱Mandarin滿韃語, 實際卻已經由南京官話轉變為北京官話
richearth wrote:
不再是中原古語又如何?
現代英文跟古代英文也有很大的差別~
所以現代英國人要否定古代英國人?
...(恕刪)
中古漢語(中原音) 和近代漢語(北京話) 差別很大
不相信來讀一下唐詩
金縷衣 (杜秋娘)
勸君莫惜金縷衣, 勸君惜取少年時。 花開堪折直須折, 莫待無花空折枝。
北京話完全不壓韻
是的,差別很大, 因為1066年法國諾曼地大公征服者威廉入侵英格蘭,在黑斯廷斯戰役中殺死了英王哈羅德二世,隨後鎮壓國內盎格魯-撒克遜人的叛亂,這就是著名的"諾曼入侵",完全改變了英國歷史的走向。 征服者威廉把法語帶到了英格蘭,影響到近代英語輸入大量拉丁語字彙和語法,大部分是通過諾曼法語而來。
征服者威廉來自法國諾曼地, 他是維京海盜掠奪者的後裔, 維京海盜又來自北歐斯堪地那維亞半島
因為北歐斯堪地那維亞維京海盜,多次經由北海進入塞那河劫掠巴黎, 西元911年,維京海盜首領羅洛同法王夏爾三世達成協議,法王將諾曼地劃給羅洛,讓它防守塞那河出海口, 防止其它維京海盜入侵, 從此斯堪地那維亞人在法國諾曼第永久定居。
征服者威廉都把英王哈羅德殺了 ,能不否定嗎?
richearth wrote:
這麼瞧不起女真人建立的中國王朝,
還稱其『夷狄』喔~
...(恕刪)
這是外族入侵
「驅除韃虜,恢復中華」是國父 孫中山 建立同盟會之時,所用的口號所說的
richearth wrote:
『南征至維揚望江左』金.完顏亮
萬里車書盡相同,江南豈有別疆封。 提兵百萬西湖上,立馬吳山第一峰。
閣下也寫寫一首詩,看看是否比這個『夷狄』寫得更好阿?
...(恕刪)
完顏亮口氣是很大
但是南宋一個文人, 中書舍人虞允文,卻在采石磯之役, 擊退渡江的完顏亮, 完顏亮無法渡江反被叛將完顏元宜所弒, 還被篡位的金世宗將他追貶為庶人,海陵煬王、海陵庶人、金廢帝。
"采石磯" 相傳是詩仙李白 醉酒溺死之處
《采石江邊》一詩最能回應 完顏亮 的詩
「采石江邊一抔土,李白之名高千古!來來往往一首詩,魯班門前弄大斧!」
richearth wrote:
至於愛在人書畫上提筆留跡的『夷狄』愛新覺羅.弘曆
對中華文化的造詣應該也遠超閣下吧
...(恕刪)
愛亂蓋印章, 又愛題字的弘曆, 破壞了不少古畫 ,堪稱「名作破壞狂」!
例如《富春山居子明卷》,子明卷是明末文人臨摹的《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後人為牟利,將原作者題款去掉,偽造了黃公望題款,並且還偽造了鄒之麟等人的題跋,這一切都把乾隆爺矇騙了。
子明卷不但被他視為珍寶時時帶在身邊,對此畫大加嘆賞,屢屢題贊,甚為喜歡。而且真跡無用師卷的出現,也沒讓他推翻自己的錯誤判斷。還題滿屏詩,再蓋上好幾個大印,表示「朕已閱」。
看來乾隆爺的書畫鑑賞水平,顯然並不足以看出這些漏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