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些網友的爭論,個人也發表對於教育的一些看法,兼論一下社會結構與普大技職高等教育初起的時候,是專門培養貴族子弟的,此時強調教育的非功利性,即“博雅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養成一個有道德有文化有修養有獨立思考能力的紳 士(漢語世界稱為“君子”)。這種教育基本不強調謀生技能的傳授,但是由於受到這種教育的人一般家境良好,所以沒什麼問題。直到今天,美國也有所謂的“文 理學院”注重人文教育而不是技術教育。(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6%87%E7%90%86%E5%AD%A6%E9%99%A2)後來,德國的大學開始強調自然科學的研究,於是所謂的研究型大學興起。這種大學裏的一部分師生開始研究自然學科的學術。但是,研究自然科學的學術,要麼當事人家境好,要麼當事人腦力極強。再後來,高等教育發展到後來普及化了,就有很多家境不富裕的孩子要念大學了。這些人念完大學後無法回家當貴族的少爺小姐,而學術性崗位很有限。他們畢業後需要打工謀生,此時教育不得不功利化,需要教給學生一些謀生的技能。————————————————————————————————任何一個民族,人口的多數肯定是家境不很富裕、智慧也一般般。這一批人受教育的目的必然是要有功利化的因素,必然是應該學習一技之長。以我對身邊搞學術的朋友的觀察,小時候念書念不到百裏挑一的程度,是極少有幾率成為像樣的學者的。絕大部分好的學者,在十幾歲的時候已經是百裏挑一(甚至千里挑一、萬里挑一)。對於一個家境平平、智力普通的孩子,本來就不該進入冷門科系就讀,讀完了既不能做學問也不會謀生,這就是人力的浪費。對於人類的九成多人口而言,接受完義務教育後,應該恰當的關注謀生技能的學習。對於國家而言,固然要培養國民的文化修養、公民意識、批判精神,但是也不可忽視將他們培養學會市場需要的技能。——————————————————————————————我非常厭惡有些人把文化修養、公民意識、批判精神的培養與技職教育對立起來,然後貶低技職教育。其實這僅僅是一個比例問題。一個在大學就讀功利性學科(如土木、電子、會計)的人,你規定他必修哲學政治學經濟學各一定學時即可。但是,哲學、政治學、經濟學這種學科,如果作為一個專業專攻,那真的只應該讓家境富裕或者有學術志向的人去學。社會正常的結構,應該所謂的“科大”比“普大”更多。正常的社會,被雇傭者大概是分三類:1、一部分人是“動手”的工人,如車工、鉗工、麵包師、廚師、管道工。。。。2、一部分人去做被企業大量需要的“動腦”的工作,如電子工程師、程式師、會計師。。3、一部分人去做企業需要極少但是國家不得不需要的工作,如天文學家、理論物理學家、哲學家、歷史學家。。第一類人去讀培養藍領的學校。第二類人去讀所謂的“科大”嘛第三類人去讀臺灣大學這一類大學。很顯然,臺灣大學這種綜合性學術研究型性質的大學開個七八所就已經太多了。念書連人口百裏挑一的水準都達不到的人,幹嘛安排他去念非功利性的專業呢?至於說所謂的人文修養、批判精神、思維能力,通過開設必修課就解決了,可以硬性規定水電工也要學一點文史哲嘛!
RLStevenson wrote:你就算沒有小孩, 總...(恕刪) RLStevenson,kantinger,兩位仁兄稍息有話慢慢說。。我是新人,有等5分鐘的限制,你們速度我趕不上啊呵呵官商勾結是個很好的議題,超過教改咱們另建一樓玩個夠,好吧??
bobbycomboy wrote:看到些網友的爭論,個...(恕刪) bobbycomboy wrote:對於人類的九成多人口而言,接受完義務教育後,應該恰當的關注謀生技能的學習。 bobbycomboy兄這一篇寫得好,鏗鏘有力,擲地有聲!!只是這些話恐怕有點忠言逆耳,言者諄諄,聽者藐藐賣座絕對比二姐的演唱會差很多哈哈哈
我以為教改原先的目的, 是要培育更多不同專業技能, 更有創意的人才但方法用的不對, 採用了廣設大學的做法, 以致現今大學生滿街跑, 反而無專業技能問題仍在家長的差別心, 以為上大學就是好的, 殊不知時代已經不同了.
bobbycomboy wrote:看到些網友的爭論,個...(恕刪) b大發文實在太好, 個人忍不住進來接個話...說說自己的觀察..以前台灣社會普遍貧窮, 所以高中聯考之下分數高就入普高目標3年後進學術研究性質大學, 分數不到理想就去五專高職學一技之長畢業即就業, 現在經濟條件改善, 台灣父母大都可以省吃儉用來支持子弟補習, 去爭取所謂的公立名校. 假設台灣繼續只用聯考入學, 那可以想見的, 多少年輕子弟的寶貴青春跟活力斷送在這場砸錢的遊戲中?!..… 有些人不用補習就可考上, 但不可諱言的, 只要花時間補習跟重複的練習, 也有許多當年重考班學生分數突飛猛進的例子到處可見, 哪個家長不心動??…而現在對教改中關於入學的爭議, 很明顯的, 收入較高補習較方便的北北區是頃向考試成績分分計較的廝殺入高中名校.
kantinger wrote:到底廣設大學或廣設學店? 我本來也對台灣廣設大學不太理解後來經過高人指點:在台灣,不論是什麼大規模的政府動作,就從炒地皮去分析就好果然,高鐵、航空城、廣設大學、雲端園區、文創產業、行動派出所...真的是百試不爽啊呵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