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台灣的醫療制度造成有醫療需求的人對醫療人員「重量」也「重質」還要「便宜」
全民健保制度是政府/政客搞出來的鍋,但政客只想把壓力轉給醫療體系吞下去
類似的問題就是「學名藥」與「原廠藥」的矛盾,「外籍移工」與「本土勞工」的矛盾
各行各業都有缺人力的問題,但是高階專業人力需求要的不僅僅是「人力」要的是「人才」,政府的解決方案僅僅是把「人力」充當「人才」
「學名藥」、「外籍移工」、「波西傑克生」其實都是相同思維下的產物
「有」就好,「有沒有用」…就再說吧
這種人力資源管理對勞力密集的產業有幫助,但對專業領域就不見得有幫助
本土勞工要的政府是解決低薪困境,但政府引進外籍移工看似解決人力缺口實則讓社會維持低薪跟失業階級矛盾衝突的狀態
醫師的專業對比其他專業領域又更複雜,原因是醫療面對的是活生生的人,不可逆也不是用錢賠的起的,沒出事都沒事,一有事就是巨大成本
拿波波跟台大比…
你真的要動精密手術時我看你們要隨便找一般有波波醫師的診所還是動用各種人脈擠醫療中心?
自古以來都是一樣的,劣幣驅良幣,藍海變紅海,如果老百姓覺得OK,那醫療環境變成死海我也沒意見。
社會競爭就是很殘酷,出社會後,興趣、熱情都不見得能支撐你對一個行業的永續動力,在學生時期就沒那個能力跟同儕競爭到頂尖的人,醫學系的那些課程你真的吞得下去?有那個能力的人不會需要走其他彎路,而且是一個有錢也就能走的彎路,在你或你的家長一股腦地非往醫師的門擠進去不可的時候,是否能想想自己是否真的要走這條路?當能力支撐不起來的時候,那可不是什麼康莊大道…挫折跟無力感可能會緊緊跟隨著你一輩子
如果你能力夠,熱忱也夠,那醫師是個好的職業選擇,這我沒意見,如果沒有這些條件,把那些汲汲營營找撇步的時間拿來思考檢視自己的能力適合什麼方向,會有意義的多…
再者,醫院不是只有醫師,有醫療服務熱忱想服務病人,其實並不是非要是醫師才行,醫師是醫療體系的核心沒錯,但是當你護理人力不足的時候,醫師多不見得有用。廣設大學有讓台灣變比較好嗎?沒有,反倒凸顯了技職教育的重要性……以及一堆主事者或理論學者活在雲端的荒謬
個人積分:3266分
文章編號:90643907
個人積分:3266分
文章編號:90644034
dgame wrote:
JasonQ...(恕刪)
這是學制的差異
我們的學制把實習納入就學期間
他們的制度是畢業後才進行實習
對那些規劃返台從醫的人來說,在台灣實習的效果遠比在當地實習還好:
1. 病患狀況
2. 用藥與治療手段
3. 符合台灣核發醫師執照的需求
前面有幾個雖然反對海外醫學生的討論串也主張在海外的實習經驗不見得符合台灣的病患狀況
我不反對這論點,所以我支持他們可以選擇回台灣完成實習後參與國考
另外,這次爭議還有人拿偏鄉醫療計畫出來做文章
其中「具備五年以上海外執業經驗得免考試」的條件,也被認為是政府沒辦法查核是否真的具備海外執業資格
詭異的是
在海外執業必須取得當地的醫師執業許可,而要取得當地的執業許可則需要完整當地實習資歷....
你說,為何連這條都拒絕?
JasonQ wrote:
對那些規劃返台從醫的人來說,在台灣實習的效果遠比在當地實習還好:
1. 病患狀況
2. 用藥與治療手段
3. 符合台灣核發醫師執照的需求
外籍醫師能在台灣實習後再考照的確是符合需求的,
但因為實習是需要耗費一線醫師的人力,
像是帶著實習醫師跟診、督導實習醫師學習、審閱實習醫師病例、評估實習醫師醫療狀況、安排學習計畫與班表........
這通常還得是熟悉醫院狀況的資深住院醫師,
我前面一直說的人力缺的正是這一塊,
因為這種得扛起醫療行為外工作繁雜又瑣碎壓力也不小,
所以行政總醫師、教學總醫師等一般都被一線的住院醫師視為屎缺......
而廣開波波回台實習就是加強壓榨這一層級,
耗完這些資深住院醫師的熱忱,
人光跑了就是剩菜鳥帶波波,
最後整個醫療教學品質一起共沉淪…
另外以醫院經營層的角度來說,
開放實習醫師也是希望他們能擔起部分工作,
(各行各業的實習都一樣)
波波這種沒有經過銜接訓練的直接進入醫院實習,
學習歷程、工作環境、醫病溝通、醫療程序等都與台灣截然不同,
講白了就是得耗人力手把手的教再三不五時擦屁股,
帶起一個波波醫師可能比同時帶三五個台灣實習醫師還辛苦.....對醫院營收還有負面的影響,
所以台大不收波波實習其實合情合理。
想更深入了解醫界實習現況的可以參考這篇:
六年制醫學系下,醫學生的臨床學習困境
波波醫生實習的狀況只會比六年生更慘烈.....
JasonQ wrote:
對那些規劃返台從醫的人來說,在台灣實習的效果遠比在當地實習還好
你又說他們學制不同
又說他們在台灣實習還比較好
然後 又要在現有人力狀況下 為他們增加實習名額
我真的搞不懂
學制不同 為啥台灣實習對他們就比較好?
我也不懂
為啥他們念書不在台灣念
實習要在台灣實習?
對台灣醫學生來說
實習就是學習的一部分
對國外醫學院畢業生來說
實習是醫生職業的必要開始
就是兩個不同學制的差別
既然是這樣 他們應該完成他們的醫師職業的全部
而非完成部分 回台灣完成另一部分
然後 用一個拼湊的醫生履歷
來說服病患說他們沒比較差...
就如同我前面舉的例子
一個哈佛醫學院的 難道會選擇在台灣實習嗎?
那對他不是加分項目
但是 對於這些波波來說
台灣實習變成加分項目? 還是說 那是他們本來就不該有的奢望?
因為 他們在國外選了一些取巧的法門
讓他們無法取得國外實習的機會?
最後 就如同我之前寫的
別去從醫生的利益做出發點
而是由病患的角度來看問題
醫病關係 是從信任出發的
這個信賴關係 是完整的 不是拼湊而只看考試合格的
dgame wrote:
JasonQ...(恕刪)
「對那些規劃返台從醫的人來說,在台灣實習的效果遠比在當地實習還好:
1. 病患狀況
2. 用藥與治療手段
3. 符合台灣核發醫師執照的需求
前面有幾個雖然反對海外醫學生的討論串也主張在海外的實習經驗不見得符合台灣的病患狀況
我不反對這論點,所以我支持他們可以選擇回台灣完成實習後參與國考」
這是我的文章內容,對為何在台灣實習會比較符合台灣執業需求已經做了說明,你看不懂嗎?
另外,你應該改變你狹隘的想法,不要侷限在「學程中實習,還是專業領域完成學業後才進行實習」
你應該要注意的是成為醫生的訓練包含兩大部分: 「專業理論」與「實習」
專業、理論、技術的訓練,是讓這些準醫師在實習前就清楚知道自己實習過程中的各種判斷與處置的原因
而實習過程是讓他們熟悉各種案例的判斷與熟練各種治療方式
這兩個加起來才是我們評估是否能「執業」成為真正的醫師的標準
你可以參考一下台灣目前學制下的教育與實習工作分配



你有沒有發現,不管是過去的七年制還是後來的六年制
前面四年都是基礎醫學教育(醫學生)
而後面才是臨床醫學教育(見習醫師)、臨床實習(實習醫師)
那麼,海外醫學的制度也是前面集中進行基礎醫學教育,後面才進行臨床醫學教育(實習)
差別只在於畢業證書所代表的認可有沒有包含實習過程罷了
所以,當這些海外醫師回到台灣,並沒有拿著畢業證書成為台灣執業醫師
而是必須補足實習時數、通過國考,才能成為執業醫師
過去引發的爭議,就是台灣的醫學生提出限制海外學生的實習名額,不讓對方參加實習就沒辦法取得執業執照
也因此,為何不能提供實習名額給這些海外學歷的準醫師?
為提供您更優質的服務,本網站使用cookies。若您繼續瀏覽網頁,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s政策。 了解隱私權條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