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博新能源財經:2031 年可再生能源將超越燃氣發電成為美國最大電力來源
作者 藍 弋丰 | 發布日期 2016 年 06 月 20 日
美國可再生能源積極發展,新增發電容量超越燃氣發電已經不是新聞,雖然新增歸新增,總量方面燃氣發電仍是主流,不過在每年新增可再生能源發電容量持續超過燃氣發電下,終有總量超越的一天,彭博新能源財經( Bloomberg New Energy Finance)認為至 2031 年,可再生能源即使在沒有補貼的情況下,也會超過燃氣發電,成為美國首要電力來源。
彭博新能源財經認為,太陽能與風能在 2020 年之後就會變得比燃氣或燃煤更便宜,因而帶動美國至 2040 年將投資 7,450 億美元在可再生能源之上,遠遠超過投資於化石燃料能源的 950 億美元,對美國能源體系將是一大轉變,而且發生的時間點並不會太遠。
美國的此一趨勢甚至還落後全球,預期印度在 2027 年就會達成以可再生能源為最大電力來源,比美國還快上 4 年,中國也將從燃煤大量轉換為風能與太陽能,全球的大轉換將帶動至 2040 年有 7.8 兆可再生能源投資,將近同期間內化石燃料能源項目投資額的 4 倍。
可再生能源成本持續下降刺激投資激增,目前成本下降的項目主要在於陸上風能與太陽能,包括電網級集中式太陽能計畫與分散式住宅屋頂太陽能電池,此外,節能也將有相當成效,美國總用電需求預期在 25 年內將降低 9%。
彭博能源新財經的預測模型是預期風能與太陽能的各種補貼將持續到 2020 年,之後無補貼。在此模型下,2014 年時,美國可再生能源佔總發電量 14%,預期至 2040 年將成長為 44%,同時燃氣發電則將從 33% 下滑為 30%,燃煤發電則將大降三分之二到僅剩 12%。
---------------------------------------------------------------
美國再生能源的條件真是不錯。
加州10年內關閉最後核電廠 實現零核目標
2016年06月22日02:10
美國加州將在10年內實現零核目標,於2025年前關閉州內最後一座核電廠。
根據《洛杉磯時報》報導,加州最大的發電廠太平洋煤電公司(PG&E)與環保團體周二宣布最新協議,將在2025年之前關閉位於加州中海岸的惡魔峽谷(Diablo Canyon)核電廠。
反核的環保人士多年來一直向加州核能規範委員會(Nuclear Regulatory Commission)施壓要求關閉該核電廠,因為該廠靠近多處地震斷層,有核安風險。其中在聖塔芭芭拉北面的霍斯格理斷層(Hosgri fault )在1971年被發現,離惡魔峽谷核電廠只有3英里遠,但當時該核電廠已經營運3年。2011年日本福島核災之後,要求關閉加州惡魔峽谷核電廠的聲浪持續升高。
惡魔峽谷核電廠位於阿維拉海灘(Avila Beach)的懸崖邊,目前供應加州中北部約9%的電力,為170萬用戶供電。在周二宣布的協議之下,太平洋煤電公司同意不會申請核電廠執照更新,同時將以太陽能和其他形式的清潔能源來取代其發電量。加州是全美人口最多的一州,若能達成零核目標,以其他替代能源來發電,將會成為全美指標。(廖育琳/綜合外電報導)
----------------------------------------------------------------
加州大概是有其他州的電網支援,加上有良好的天然資源才做的到吧。
英國再生能源小探:綠能的潛力與失落
作者:柯妤萱
再生能源的現狀
英國的再生能源發電量在2015年時高達24.7%,榮登亞軍,其中風能以46.1%居首,生質能次之。整體發電量最大的是天然氣,煤電比例下滑許多,核電則有微幅成長。自2002年採用再生能源責任認證(ROC)制度以來,英國的再生能源發電量成長了八倍。英國對再生能源發電(不含大型水力)的投資於2015年排名全球第四,其中以投資風電為最大宗。由歷史觀之,英國選擇降低煤炭發電,以再生能源的提升補強,同時核電量也已攀過了最高點。
https://c2.staticflickr.com/8/7452/27833597916_dcb3884c6d_z.jpg
圖片來源:UK Energy Statistics,2015 & Q4 2015,DECC。
https://c2.staticflickr.com/8/7379/27256253414_aaf12bae94_z.jpg
圖片來源:Carbon Brief
雖然再生能源漸增,卻很難說英國政府對綠能發展已不遺餘力。歐盟目標是在2020年讓再生能源達到最終能源消耗量的20%、在2030年達到27%。這項目標遠高於只在發電量中計算比例,因為電力只是能源的其中一種形式,而英國很可能無法達標。
https://c2.staticflickr.com/8/7512/27766842102_c4f0a621e0_z.jpg
若英國脫歐公投結果決定留歐,再生能源發展可能也無法達成歐盟的2020年目標。來源:Renewable energy progress report,European Commission。
再生能源與電價
過去十年來,英國電價的成長多數是基於天然氣價格的漲幅。當天然氣價格上升,以天然氣所發的電也變貴,造就了整體電價的成長。與此同時,再生能源並卻對批發電價貢獻卓著,因其燃料成本為零、邊際價格低,可讓便宜的風力取代較昂貴的其他發電廠供電,藉此壓制批發電價。基於德國的先例,英國再生能源對降低批發電價的影響力越見龐大(註1)。研究也指出,風電與太陽能一年能為英國的批發電價省下15億5千萬英鎊,且發展再生能源的回饋高於付出,利於消費者(註2)。屏除電費中的稅額不計,擁核的英國將比積極執行能源轉型的丹麥與德國付出更高的電費,無論是家戶或工業消費者。
https://c2.staticflickr.com/8/7689/27833597746_1b31f609f9_z.jpg
左圖:家戶平均電價隨天然氣價格成長。來源:Domestic energy bills in 2015: The impact of variable consumption,DECC。右圖:英國(黑線)與他國的批發電價。來源:Wholesale Energy Markets in 2015,ofgem
https://c2.staticflickr.com/8/7235/27256253094_bd8e57c968_z.jpg
圖片:若去除電費中的稅(other taxes & VAT),僅觀察綠色處,英國的家戶(上圖)與工業(下圖)消費者付的發電費用比丹麥與德國多。來源:歐盟
以往社會總是以均化成本(Levelised Cost of Electricity, LCOE,壽命期間內之單位發電成本)來衡量各種發電技術昂貴與否,然而全球風能協會(GWEC)在三年前提出了新的評估方式:以金錢價值為基礎,再納入社會衝擊成本、就業效應與地緣政治衝擊成本,疊加為電力社會成本(SCoE),藉以正視火電與核電對社會的傷害。由此觀之,英國再生能源的電力社會成本有望於十年內降為最低,且差距頗大。
https://c2.staticflickr.com/8/7434/27833597616_545e4c4da5_z.jpg
以電力社會成本(SCoE)來看,連離岸風電的價格也能在2025年前低於火電與核電。來源:GLOBAL WIND REPORT ANNUAL MARKET UPDATE 2013,GWEC。
不過,根據英國明年實施的差價合約(CfD)電價,新核電廠的合約是92.5英鎊/千度,再生能源諸如陸上風電與太陽能約在85英鎊/千度(註3),二者的差距已拉開。離岸風電的價格雖高,在2020年前卻會跌破100英鎊/千度,亦有研究認為英國的離岸風電會於2026年前降至約85英鎊/千度,比造價不菲的欣克利角C核電廠(Hinkley Point C核電廠, 英國最大核電工程)供電來得便宜,而後者在2026年前還未完工。
https://c2.staticflickr.com/8/7311/27867753715_252b463b9a_z.jpg
左圖:離岸風電(藍線)的價格雖高,在2020年前卻會跌破100英鎊/千度,也將比天然氣(灰線)便宜。來源:OFFSHORE WIND: DELIVERING MORE FOR LESS,BVG Associates。右圖:英國的離岸風電將於2026年前降至約85英鎊/千度。來源:WindEconomics: By 2026 offshore will undercut nuclear,來源:WIND POWER MONTHLY
根據英國政府設立的碳信託(Carbon Trust)研究,就連向來昂貴的浮體式風機也能降低其發電成本,幾乎與固定式風機媲美,在2020年代低至85至95英鎊/千度。代表產業發言的歐洲風能協會也已公開表明,包含接電網的費用,歐洲離岸風電的均化成本可於2025年前低於64英鎊/千度(註4)。英國正準備於蘇格蘭興建第一個浮動風電場,預計明年底完工。
https://c2.staticflickr.com/8/7348/27590399610_922eb487c7_z.jpg
圖片:向來昂貴的浮體式風機也能降低其發電成本,媲美固定式風機。來源:Floating Offshore Wind: Market and Technology Review,Carbon Trust。
再生能源與核電
備受矚目的欣克利角C核電廠(Hinkley Point C核電廠, 英國最大核電工程)前途未卜,彭博新能源財經將這項建案比喻成猛瑪,大而無當、極端昂貴且沒有建造的必要;標準普爾(Standard & Poor's,世界金融分析機構)與穆迪(Moody’s,美國信用評級公司)皆因此案調降了建商的評等。
但英國政府對核電廠照顧有加,依然認為核電在能源組合中不可或缺。儘管研究顯示以再生能源取代核電可為消費者省下約400億英鎊(註5),且合約期間較核電短,但英國能源與氣候變遷部堅持,若欣克利角C核電廠能安全地提供60年的電力,為長達35年的核電合約付帳就對消費者有利。不過彭博新能源財經也指出,此核電廠除役將為未來世代帶來沈重負擔。
https://c2.staticflickr.com/8/7084/27766841862_a7fc1bce32_z.jpg
欣克利角C核電廠的電價高於一般基載能源。來源:BLOOMBERG NEW ENERGY FINANCE SUMMIT,BNEF。
英國為核電創造了友善的環境。彈性低落的核電廠難以關閉,當市場上的電量充足時仍不調降,源源不絕地供電,成為電價最「負」的技術,故能排在再生能源之前優先入網(merit order)。綠色和平認為,英國政府給予欣克利角C核電廠的龐大補貼高過一千億歐元,使核電廠方無懼於負電價與財務損失(指電量供過於求,廠方需付費請消費者用電。)高額補貼雖有助核電降低批發電價,卻形同扭曲市場,也有礙於再生能源產業。而實施CfD制度後,核電廠縱使再賠本賣電也不見血。
https://c2.staticflickr.com/8/7541/27766841032_c3b834575a_z.jpg
英國實施CfD制度後,核電的電量縱使以極低的負電價賣出也無妨。由於CfD保證核電廠的市場收入(92.5英鎊/千度),故廠方免於大量虧損。來源:Negative pricing in the GB wholesale electricity market,Baringa。
英國有超過六成的燃料自國外進口,包含核電廠所需的鈾,而選擇再生能源可讓坐擁群島的英國懷抱能源自主。核電量的未來趨勢看跌,而國際再生能源署(IRENA)認為英國的再生能源潛力可達發電量的56%,這樣的趨勢也與彭博新能源財經的估計相符(註6)。
https://c2.staticflickr.com/8/7324/27590398940_2a575b35ee_z.jpg
上圖:核電量的發展趨勢看跌。來源:Beyond subsidy- How the next levy control framework can cut carbon at least cost,Green Alliance。下圖:國際再生能源署(IRENA)預期英國的再生能源潛力可達發電量的56%,不過這也是艱鉅挑戰。來源:REmap: Roadmap for a Renewable Energy Future, 2016 Edition,IRENA。
政策無常甚於再生能源
能源專家認為,相關政策能否持續是英國能源產業今年最大的挑戰(註7)。2015年時,英國再生能源政策轉向,除了削減相關補貼,突然改變保障再生能源的制度也令相關投資環境惡化,政治人物、分析師與產業界的劣評如潮。再生能源因英國選舉受到攻擊,保守黨政府推行新政也可能是出於意識形態而非證據。能源與氣候變遷部部長認為:「成本下降的能源,補貼也會降低。」此舉使再生能源廠商叫苦連天,認為政策缺乏長期規劃。為國內產業發聲的英國工業聯合會(Confederation of British Industry)也要求部長建置穩定的產業發展環境,包含發展再生能源技術。
國際能源署(IEA)的新研究指出,就算再生能源均化成本已能與傳統能源競爭,也需要穩定的政策扶持:政府對投資者發出明確的、有關電業建置的長期訊號,並著重於如何建立一個適合再生能源取得金援與擴大規模的環境(註8)。這種著眼於長遠的計畫適合英國與台灣參考。
https://c2.staticflickr.com/8/7428/27833596926_e9338b44e4_z.jpg
發展再生能源的三個政策階段。再生能源於第三階段時已具成本競爭力,此後政府依然要以穩定的政策框架(policy framework)扶植之,並建立一個適合再生能源取得金援與擴大規模的環境。來源:RE-TRANSITION– Transitioning to Policy Frameworks for Cost Competitive Renewables,IEA-RETD。
再生能源已足以替英國產業穩定地供電。去年11月4日,英國國家電網曾發出電力餘額不足通知(NISM),並緊急購買電力,應變成本比前年的同一天多了不到七萬英鎊。儘管當日風力較小,但風勢早已被預測並以替代電廠上場,故英國國家電網營運部總監Cordi O’Hara回應此事件時說到,變動不定的風電是可靠的(註9)。
至於再生能源發電量增加是否會有害電力輸送呢?若電網公司具備可靠的預測技術,可事先估計出再生能源發電量並擘劃電力調度,不用擔心再生能源有害整體系統,且不會導致缺電。英國國家電網認為,毋須為連入電網的風電量設限(註10)。
再生能源的好夥伴
為了因應氣候變遷與同步發展低碳經濟,只建設再生能源發電廠仍然不夠,電力系統需要具備更優良的彈性與節能措施。英國將在全國裝設智慧電錶,每戶人家為此花費6英鎊,但智慧電錶在2030年前可為每戶省下43英鎊。全國基礎設施委員會的報告指出,若英國善用跨國電網、儲能與設法滿足電網的彈性需求,每年能省下80億英鎊。
https://c2.staticflickr.com/8/7225/27590400200_03852e0ec0_z.jpg
英國基礎設施委員會的報告指出,若英國善用跨國電網、儲能與設法滿足電網的彈性需求,每年能省下80億英鎊。來源:SMART POWER,National Infrastructure Commission。
英國也已於上個世紀開放了供電與售電市場,消費者得以自由轉換供電商。英國天然氣暨電力辦公室預期智慧電錶普及後,消費者可輕鬆藉由Apps來操控用電時段與節電,電網也能善用即時數據來調控電量。
https://c2.staticflickr.com/8/7652/27766840922_0e3740d733_z.jpg
若英國脫歐公投結果決定留歐,再生能源發展可能也無法達成歐盟的2020年目標。來源:Renewable energy progress report,European Commission。
而在節能方面,英國的最終能源消耗量從十年前的高峰下墜至今,已回到了1980年代的水平。儘管工業產出量有所衰退,但能源密集度降得更多,由1970年至2014年來已下跌了71%,可見能源效益提升是英國減輕工業耗能負擔的主要推手。住宅與交通的能耗量緩漲,但政府仍未將節能政策放在首位考慮(註11),媒體與學者已提出相關忠告。
https://c2.staticflickr.com/8/7569/27867753395_23396c8053_z.jpg
左圖:工業產出量有所衰退,但工業的能源密集度降低得更多,尤其是化學業。來源:英國能源報告。右圖:工業的能耗量降得最低,但住宅的能耗量緩漲,交通的能耗量增加最多。來源:英國能源報告
結論
既然再生能源的電價持續下探,限縮其發展反倒增加英國消費者的電費負擔。在能源與氣候變化部的調查中,81%的英國人支持利用再生能源,38%支持核能,亦有七成民眾相信再生能源發展與產業有利於英國經濟(註12)。
再生能源物美價廉,還能協助島國邁向低碳與能源自主的未來。英國的政策無常是最好教訓,增加發電廠、建設智慧電網與強化系統彈性的政策也須同時並進,否則將會導致系統轉型失敗。英國既有成功經驗,也有困頓之處,全盤仿效故不足取,雅納其智慧也能協助台灣攻錯。期待台灣擁有國際化的眼光,與先進國家一同建立適合再生能源長期發展的環境。
【參考資料】
Hinkley Point C核電廠與風場(Wind power & Windgas)的興建成本比較
彭博新能源財經舉出五項無需建造Hinkley Point C的理由:FIVE REASONS NOT TO BUILD HINKLEY
法國電力公司(EDF)遭標準普爾(S&P)與穆迪(Moody’s)信用評等公司降級:EDF's hybrid debt is its Achilles' heel - CEO/EDF: At breaking pointUPDATE 1-S&P downgrades EDF hybrids to junk status
Hinkley Point C核電廠的前途未卜,穆迪的分析師認為此建案令身為建商的法國電力公司(EDF)花錢如流水至少十年,已調低它的信用評等。標準普爾(S&P)在五月跟進,除了降低評等,也將EDF的混合型債券視為垃圾。EDF發行高達十億歐元的混合型債券,評等遭降如同遭到痛擊,投資人發現滿手債券皆是垃圾時將無比震撼。兩間評等公司皆看壞其前景,也都同意EDF若堅持繼續英國的新核電計畫,即會被調低評等。
英國能源與氣候變遷部堅持,若Hinkley Point C核電廠能安全地提供60年的電力,為長達35年的核電合約付帳就對消費者有利。
綠色和平認為,英國政府給予Hinkley Point C核電廠的龐大補貼高過一千億歐元,使核電廠方無懼於負電價與財務損失。
【註釋】
註1:Wholesale Energy Markets in 2015,ofgem
註2:Wind and solar reducing consumer bills,Good Energy
註3:Contracts for Difference (CFD) Allocation Round One Outcome,DECC
註4:歐洲風能協會(Wind Europe)表示,包含接電網的費用,歐洲離岸風電的均化成本可於2025年前低於80歐元/千度,約同64英鎊/千度。
註5:Toxic Time Capsule,The Intergenerational Foundation
註6:The Executive Summary of New Energy Outlook 2016,Bloomberg New Energy Finance:“As new wind and solar capacity is added worldwide, generation using these technologies rises ninefold to 10,591TWh by 2040, and to 30% of the global total, from 5% in 2015. By 2040, Germany, Mexico, the UK and Australia all have average wind and solar penetration of more than 50%.”
註7:能源專家認為,相關政策能否持續是英國能源產業今年排名第一的挑戰,第二與第三名分別是投資與金額、低油價。Views from Energy Professionals,The Energy Barometer
註8:RE TRANSITION-Transitioning to Policy Frameworks for Cost Competitive Renewables,IEA
註9:Energy and Climate Change Committee Oral evidence: Security of Supply 2014-15, HC 509 Tuesday 24 November 2015;Costs of NISM Nov 2015 NATIONAL GRID to CHAIR
註10:英國國家電網公司認為毋須為連入電網的風電量設限:Why Renewables Matter,Renewable UK
註11:What would Brexit mean for UK energy efficiency policy?
註12:DECC Public Attitudes Tracker – Wave 17,DECC
----------------------------------------------------
除了看人家脫歐外,也看看英國的源發展情況。
世界之窗
簡又新專欄─能源轉型的腳步起動 再生能源發電驚人成就
By 簡又新
台灣英文新聞 - 時事評論
2016-06-26 06:05 PM
新總統上任,首推重的五大經濟政策之一即為發展綠色能源,綠能產業、綠色製造業和服務業因此有希望成為台灣的新興大產業,但實際上在台灣之前,已有許多國家踏出能源轉型的腳步,也可見非凡的表現。
例一:葡萄牙
葡萄牙面積為台灣的兩倍半、人口是台灣的一半,國民所得較台灣低、經濟狀況不如台灣,但葡萄牙發展綠色能源的成就十分亮眼。
今(2016)年5月因天候甚佳,葡萄牙利用再生能源發電創了新紀錄,5月間有連續4天再生能源發電佔總發電量100%,又以太陽能與風能為主要發電源。
探究葡萄牙的成功之道,首先是葡萄牙的電力輸送網絡系統連結成功,能順暢將電力傳送到全國各地,第二是歐洲電價計算的普遍優勢,葡萄牙的電價市場改革非常成功,因為歐洲許多國家使用再生能源,電力供給量變化很大,因此經營電力市場十分有彈性,電價也會隨著供需而變化,有利於再生能源發展。第三則是葡萄牙政府堅強的意志力與良好執行能力,才能徹底落實政策。
案例二:丹麥
丹麥土地面積較大,人口不多,在國土內設置太陽能或風力發電設施面臨較少民眾反對聲浪,前年丹麥風力發電佔全國總發電量39%,去年佔了42%,由於丹麥在海上與陸上都有設置再生能源發電裝置,光去年一天就可以生產超過全國所需140%的電力,創下新紀錄,也因此多餘電力造就了歐洲特殊的「能源外銷」。
丹麥有許多收入就是從風力發電而來,他們將多餘電力銷售給德國和波蘭,而這也是歐洲電力市場彈性化的運作方式。
案例三:德國
葡萄牙或丹麥等國因為經濟體較小,執行再生能源政策方面所面臨的阻礙較小,反之,德國因屬工業發達、人口多、經濟體龐大的大國,執行起來就較為困難,不過德國於再生能源的發展成效也十分驚人。
5月8日德國全國發電量有95%運用再生能源,打破去年單月70%-80%紀錄,德國也持續增加再生能源的投資,關於太陽能發電系統、風力發電機等製造業也都舉世聞名,這也使德國在天氣晴朗時就能坐收再生能源良好的發電效益。
過去普遍認為再生能源不穩定,但為什麼德國能成功進行能源整合與轉型?首先,德國政府有強大意志力對抗氣候變遷,不只淪為空話;第二,藉由歐洲電網相通,各國之間可以彼此買賣電力以調節電力,有利再生能源發展;第三,德國也致力於刺激科技創新與綠色能源發展,有鑑於日本福島核災事故,德國已宣示要在2022年全面去除核能。
這不只是能源轉換的概念,也轉型成能源革命,德國政府在發展再生能源的同時,除了發展當地經濟,更提供社會正義與就業機會。
企業RE100的品質保證
儘管政府大力推動,企業界的合作與幫忙也很重要,目前在全球企業界風行的觀念為RE100,意即「公司承諾將使用100%的再生能源」,這是2014年由氣候組織與碳排放揭露機構合作創立的概念,邀集全球大型企業一起宣誓在多少年內達到100%再生能源的目標。
但是,宣示RE100對企業有什麼利益?若企業能成功順利達到100%再生能源的目標,則電力系統的買賣會更加多元彈性,不但節省支出、又保障能源安全,而且可以提升公司對於環境保護與對抗氣候變遷的成果與形象,長期而言是有利的。
科技公司惠普日前也參加RE100計畫,惠普目前有13%能源來自於再生能源,預計2020年要達到40%的目標,他們的執行方法就是,首先減少能源消耗、提升能源效率,第二,在各地分公司製造自己的太陽能發電系統,就近取電用電,第三買綠電,以提升使用再生能源的比率。
反觀台灣大企業買綠電的比例低,政府於再生能源的發展上也腳步遲緩,因此政府與企業應該齊心跟上世界潮流,讓再生能源作為一核心工具,推動台灣共抗氣候變遷。
蔡佳穎/編輯整理,臺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授權刊出。
-----------------------------------------------------------------------------------
再生能源不停的刷新記錄中
台政府公布再生能源目標,太陽能定調 20GW
作者 EnergyTrend | 發布日期 2016 年 06 月 27 日
對綠能產業態度積極的蔡英文團隊曾設定 2025 年太陽光電裝置容量 20GW 的目標,海峽兩岸太陽能業者及投資人無不對此殷殷期盼。新政府上任滿月後,經濟部 22 日赴立院報告再生能源設置目標,太陽光電裝置容量確定以 20GW 為目標、風力發電則以離岸風力為主力,且裝置目標自 2GW 提升至 3GW。
經濟部能源局 2015 年所提出的 2025 再生能源發展目標為 17.25GW,包含太陽能 8.7GW、風力發電 5.2GW。經濟部新團隊所揭露目標大幅高出原目標。在太陽光電目標裝置容量方面,今年底累積裝機目標為 1,342MW,亦即今年度應再安裝 500MW、2020 年達 8,776MW,並於 2025 年達成 20GW 的最終目標(見下表)。
http://img.technews.tw/wp-content/uploads/2016/06/27153932/taiwan_target_1.jpg
土地運用鬆綁、電網基礎建設需雙管齊下
EnergyTrend 認為,這 20GW 的目標是否能落實,關鍵點仍在有效的土地利用規劃、足夠併網的基礎電力設施及綠能資金的確保。
土地利用部分,經濟部能源局先前表示,將靈活運用農委會開放的地層下陷區、鹽業用地、污染土地、封閉掩埋場及高鐵沿線的地層下陷區,供設置地面型太陽能發電廠;屋頂型太陽光電則以公有屋頂、工業廠房、中央單位屋頂、農業大棚及建築整合應用為主。經濟部長李世光上任時曾指出,已與農委會協調出一萬公頃土地做為太陽能發電廠設置之用。根據 EnergyTrend 的研究,每公頃土地約可容納 1MW 的太陽能系統,一萬公頃即 10GW;若這一萬公頃均能妥善,2025 目標並非遙不可及。
但電網問題是一大關卡。中國、日本與德國已開始面臨電網的問題,包括資金需求高、電網容量不足而無法接受新併網、饋線分布不均或距離過長等。台電曾對 EnergyTrend 表示,除了饋線外,變電所成本也相當高,特別是與太陽能系統搭配的變電所設置成本以千萬台幣為單位;搭配 500MW 太陽能系統的變電所,建設資金更可能高達新台幣一億元以上。光有完善的經費也不保證變電所能成功設置,變電所設置位置及高壓電纜通過區域均可能遇到居民反彈與抗議,相關溝通所需的時間成本等也應納入考量。
大型太陽光電專案起跑前 短期目標達成仍有難度
EnergyTrend 認為,以目前行政院跨部會平台的合作、內政部法規鬆綁的協調、台電基礎建設的開展等面向看來,未來大面積標案的推展,確實很有機會大幅提升太陽光電裝置容量。然而,短期目標,例如經濟部提出的 2016 年底達 1,342MW,似乎還有些窒礙難行。
若今年度需完成 500MW,與 2015 年同期相較,裝設速度和新增設備的幅度應倍增。根據能源局公布的資料,台灣到今年 4 月底止,太陽能系統累積安裝容量僅929MW,新增安裝容量僅 86MW。
EnergyTrend 預估,除非 H1 達 140MW、H2 達 360MW 安裝容量,否則今年內新增 500MW 安裝容量仍有難度。
http://img.technews.tw/wp-content/uploads/2016/06/27153931/taiwan_target_2.jpg
--------------------------------------------------------
政府的規劃目標定案,就看推動速度了。
地方喊衝 綠能在眼前卻沒插頭
2016-06-28 03:16 聯合報 本報記者翁禎霞、陳雅玲、姜宜菁、胡瑋芳
行政院將成立專案辦公室發展綠能,地方政府一致要求優先協助地方解決饋線不足、土地解編等急迫的問題,否則「綠能就在眼前,卻找不到插頭」,豈不扼腕?
早在今年四月,展現拚綠能強烈企圖心的屏東縣府就成立全國第一個綠能專案推動辦公室。
車城發展風力 因饋線卡關
辦公室主任何紹康表示,台電饋線關乎綠能產業,不論風力發電、地熱或太陽能光電,這些綠色電力都要先透過饋線併入台電電網,才能賣給工業和民生用戶,目前各地普遍面臨饋線不足,或拉線的距離太遠,亟需台電協助解決,綠能才能加速前進。
據了解,最近有業者在車城發展風力發電,結果光是拉一條饋線就要價兩億元,台電要求業者自行負擔,全案因此卡關。
鄰避設施 另一個發展阻力
另外,除了饋線,有些地區發展綠能須新建變電站,變電站和高壓電纜(饋線)都是民眾排斥的鄰避設施,民眾抗爭也是發展綠能阻力。
何紹康形容,如果再這樣下去,好比政府、民間都準備好了,就是找不插頭,綠能就會停滯不前。
法規也需要中央協助鬆綁、突破。何紹康說,目前綠電賣給台電一簽約就是廿年,讓很多老一輩農民心存觀望;政府規定不利耕作的農地才能發電,「不利耕作」如何認定,都需要更清楚的規範。
綠能榮景 等中央突破法令
屏東、雲林等養豬大縣都想大力發展沼氣發電,因施設成本高,農委會和地方立場一致,希望提高沼氣的躉售電價至一度五元,吸引更多養豬戶加入,解決汙染、又能發展綠能。
何紹康說,農村人口老化,發展沼氣發電等都需要年輕農力返鄉,如果能增加農民收入,可望帶動「島內的鮭魚返鄉」,這番綠能榮景,都等中央突破法令限制。
雲林不適耕作地 可發展太陽能
同樣不能等的還有雲林縣。副縣長張皇珍表示,雲林縣要成為台灣的綠能首都勢在必行,全縣目前有二、三千公頃魚塭和不適耕作農地可發展太陽能光電,縣府已著手規畫成立綠能專案辦公室,以單一窗口推廣綠能。
張皇珍說,當前要先向中央爭取的,就是希望台電解決饋線不足、回饋電價等問題,以及如何保障農漁民權益,在發展綠能時兼顧農業發展。
台西工業區 走向綠能養殖專區
她表示,除規畫成立綠能專案辦公室,縣府也正主導成立電業公司,從前端的申請裝置綠能設備到後續維運、相關廢棄物等問題,都由電業公司統一處理,提高效率。
以閒置廿六年的台西工業區為例,規模約一一六三公頃,縣府規畫工業區朝「綠能養殖專區」發展,建置五至八百MW(百萬瓦)發電容量,成為年產值高達卅億元的光電專區。
對於綠能產業,在地養殖業者都樂觀其成,台西養殖權益促進會理事長林源泉說,養殖業已碰到瓶頸,發展光電專區能創造三贏。
---------------------------------------------------------
地方政府推動中,就看電網及民眾抗爭的問題是否有解。
台電「捕風追日」拚供電 衝3個5年計畫
2016-06-28 03:16 聯合報 本報記者邱莞仁
還不到暑期用電高峰,五月底的連續高溫,不但破了台北百餘年來的高溫紀錄,家家戶戶開冷氣、全台用電量爆衝,也讓衡量每日供電可靠度的備轉容量率,一路滑至十年新低。
限電壓力迫在眉睫,能源發展該擁核或廢核,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如何拿捏,再度成為熱門議題。
新政府高舉「非核家園」旗幟上台,目標至二○二五年占能源比要達百分之廿,但作為非基載電源(指可廿四小時供電的電源)的再生能源,如何撐起供電穩定的重責大任?台電公司擬出三個五年計畫,要加速「捕風追日」。
「現在距離二○二五年剩下不到十年,台電的壓力當然大,畢竟跟電有關的東西都在台電身上。」台電再生能源處處長陳一成說。
在陳一成位於台北總管理處的辦公室窗邊,擺上了一支從台中梧棲辦公室帶來的小型風機的模型。過去總是在台中忙工程土建、電廠營運,回台北處理再生能源開發兩地奔波的陳一成,七月起將在台北「Long stay」,這意味著台電開發再生能源的動作要加速。
攤開密密麻麻的規畫期程表,陳一成有些無奈地說,台電開發再生能源的腳步一直不斷在前進,絕非外界所說是阻擋再生能源發展黑手,「我們現在不只要自己蓋,也要自己營運,連規畫、開發等最前端的事情也自己做。」
陳一成形容,「做工程一定要前端的規畫先好,就像火車一樣,火車頭飆不快,後面的列車怎麼會快得起來?」
數據顯示,去年再生能源(含水力)占台電系統發電占比百分之三點一,系統裝置容量占比百分之八點四,不僅與目標相差甚遠,其發電量更遠遜於火力機組的百分之七十九點五。
陳一成坦言,要在二○二五年,再生能源占發電比重達百分之廿是一個很大的挑戰,為了要加速再生能源發展,台電從二○一五至二○二○年起,列出三個五年計畫。
陳一成指出,現階段台電再生能源以「風力發電」和「太陽光電」為重點。以「風力機組」來說,台電規畫到二○三○年,既有的風力機組達一百六十九部、容量為兩百九十三點九六MW(百萬瓦)、發電量七點一六億度。
其他,包含澎湖離岸、陸域五期等計畫,今年已經陸續啟動前置作業,預計在第一個五年計畫中進入設計招標及施工等階段。
在太陽光電方面,陳一成說,台電開發自有土地及國營事業土地,或利用土地汙區和地層下陷區發展太陽光電,預計前者可在第二個五年計畫開始營運,機組容量為兩百四十MW、發電量達二點九五億度;預計到二○三○年,台電開發的太陽光電容量,將是台灣單一企業容量最大達一千MW。
台電配電處處長王耀庭形容,「再生能源其實就像個調皮小孩!」他說,供電系統穩定的關鍵,在於供應端與需求端要達到平衡。當需求電量走揚,供給就得跟著高,一旦兩者無法配合,供電系統就會垮掉,全台將陷入漆黑。
王耀庭說,過去無論是燒油、燒煤或核能發電,都屬穩定的基載電源,但再生能源的不確定性,可能導致白天發出的電量超過需求端,下午尖峰用電時刻,供給端卻追不上的問題。
--------------------------------------------------------------------------
台電自己也動起來了。
彰化利用校舍太陽能發電 一年要賺台電一億元
2016-06-29 21:32 聯合報 記者簡慧珍╱即時報導
新政府重視綠能產業,彰化縣政府開發高鐵彰化站特定區、二林精密機械園區,近日與中央、台電密切研商,積極運用彰化的風能和日照優勢,規畫綠能生產與綠能應用的示範專區。
縣府建設處表示,電業費規定發電量達500K以上的電站要特別申請,手續與過程繁瑣,縣府將透過中彰投區域治理平台提案,建議中央修法,放寬相關限制,促進綠電發展。
縣府將在180所國中小校舍屋頂架設太陽能光電發電系統,年發電量預估達6千萬度,可供應1萬6千戶家庭一年用電,未來發電賣給台電,每年能為縣庫增加約一億元收入,直接回饋給各校做為校務發展基金。
縣府建設處表示,彰化縣已有良好的綠電基礎,未來將積極尋求外商投資,縣府會與國外大型企業保持接觸,發展綠能示範專區的可行性。
-------------------------------------------------------------------------------------
現在全省很多學校都把原本閒置的屋頂出租賺取租金及回饋金。
水上太陽能廠崛起 能源局估面積2700公頃容量1.8GW
本報2016年7月4日台北訊,陳文姿報導
為達成2025年再生能源發電占比20%的目標,經濟部能源局力推水面式太陽光電。經盤點,台灣可裝設浮動式太陽能的水庫、滯洪池總面積約2700公頃,裝置容量初估可達1.8GW。可望在一~五年內陸續裝設完成。
水上太陽電廠近年開始崛起,美、英、日等國都有不少案例。台灣首座浮動型太陽能光電位於屏東,以於今年2月啟用。不過,礙於法規與獎勵辦法,台灣的水上太陽能電廠發展仍有許多限制。政府現正積極放寬相關規定,水上太陽能將成為台灣水庫上的另一種風景。
土地面積不足 水上太陽能崛起
陸地太陽能土地不足,不少國家已經轉水面建立太陽能電廠。2015年日本兵庫縣興建兩座漂浮太陽能電廠,發電容量2.9 MW,是當時世界最大的漂浮太陽能發電廠。今年英國倫敦近郊水上太陽能電廠落成,以6.3MW將世界第一暫時移到歐洲。不過,2018年,待日本千葉縣13.7MW 水上電站完成後,世界第一將再度回到日本。
國內也看上這股水上太陽能熱潮,行政院正規劃滯洪池、水庫上裝設太陽能板。據能源局估計,可裝設水面太陽能的總面積約2700公頃,比地層下陷區的1253公頃跟台西養殖綠能專區的1100公頃加起來更多。
我國首座浮動型太陽能光電廠位於屏東大武丁滯洪池上面,已於2月啟用。阿公店水庫、馬鞍壩、鹽水埤水庫等處都陸續規劃中。
太陽能的架設時程快,但因部分地區須新增饋線以將電力併聯至台電電網,要達到能源局的目標,估計約需一至五年不等。
國內三大發展限制:土地法規限制、躉購費率低、容量限制
國內的水上太陽能發展受到三個主要限制。一是土地使用面積,因目前規定水利設施裝設太陽能板面積不得超過660平方公尺。因此,屏東大武丁水上太陽能只能裝設660平方公尺,裝置容量102KW。能源局表示已跟內政部討論,近期就會修法將限制放寬,屆時,大武丁的水上太陽能可望擴充至499KW。
二是獎勵辦法。目前架設水上太陽能是比照地面型太陽能裝置的收購價格,保證購電20年。但廠商認為,水上太陽能電廠成本比較高,因而投資意願低落。對此,能源局已在研擬新的獎勵辦法。
第三個限制是500KW以上(含)都屬電業法規範,但相關修法不易。所以,現階段屏東的水上太陽能發電計畫仍只能以500KW以下為主。
不過,台灣也有優勢,這次負責屏東水上太陽能浮動基台的旭東環保科技公司就是國內廠商,將早期製造養殖漁業浮台的經驗運用於太陽能的浮動基台。
颱風只是部分考量 水位變化與太陽日照才是重點
台灣多颱風,東北季風強勁,是否適合水上太陽能廠?能源局能源技術組組長蘇金勝表示,水面式太陽能板的下方有浮桶,可隨水位上下,位置會有錨定,不必擔心被風吹跑。
不過,地點的選擇則需多方考量。水利署副署長賴建信表示,水庫規模 、日照條件、水庫在地環境、水文特性(水位變化、降雨、蓄水、豪雨)都必須納入考量,以不影響水庫正常運作為原則。阿公店水庫因面積大且日照充足,已被列入示範計畫。
在太陽能板的維護作業上,水庫的水質仍是第一優先。太陽能廠商表示,一般的灰塵會在水面上作業,深度清理作業時則會以吊車將模組吊離水面,在陸地上清洗。
-------------------------------------------------------------------------------
到處找地方要建太陽能,連水上也不放過,找了面積2700公頃,要裝容量1.8G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