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通常西南風,冬天通常東北風。
不知道什麼風向的話去氣象局監測站找一找應該會有當地的風速風向資料。(一個小時一筆吧!)
因為煙囪有一定的高度。
風速大的話就會飄的遠,附近住戶的反而會聞不到。
風速低的話就會沉降在附近,附近住戶就會聞到。
要由味道來判定味道的來源至少要有以上的知識才可以得到相對接近真實狀況的結論。
以上是味道的問題。
然後味道與污染是兩件事
味道重危害不見得大,沒味道不代表沒危害。
放屁很臭可是死不了人。一氧化碳完全無嗅無味,聞多了就葛屁了。
但工廠周遭通常有味道代表一定有什麼東西沒處理好,只是汙染程度以至於對於居民的健康風險需要有專業的儀器測定後,交由公衛專家去計算。
再來要在意的不是汙防設備幾套,原料含硫多少比例。
燃燒廢氣沒處理好,0.5%的含硫量還是會排放高濃度的二氧化硫。
燃燒廢氣有處理好,1.2%的含硫量二氧化硫也是可以遠低於排放標準。
再來是明定兩套汙防設備根本不重要。
兩套處理50%的處理設備即使串接,處理效率也不過75%,但是要耗掉兩倍的能源與資源(電力,水,化學藥劑)
不如搞一套好的設備如果可以到90%以上就解決問題。
當然如果搞兩套90%會更好就是了。不過就看廠家被要求到什麼程度就是了。
以上其實也都不是重點.....
重點是....總量管制。汙染物的每日排放總量才是對於該地區環境衝擊的最大因素。
要吵得不是濃度多高,一套兩套汙防設備,燃煤含硫比例多高。而是你這些煙囪排放的汙染物總共有多少量,這才是真正影響居民健康的因素。縣政府如果真的有心要為居民健康把關,要跟台化討價還價的應該是這個才對,扯其他的都是模糊焦點而已。
所以環保爭議的重點應該是所有煙囪所有汙染物的排放總量是否有小於法規的要求(最低程度),或者是協調以較嚴格的標準排放(法規的1/2或者更低)
如果總量管制有實行上的困難,要吵的也是煙道的排放標準,而不是燃煤的含硫比例或者是加裝幾套設備。
如果台化最後達不到說好的排放標準,就算你用0.1%含硫燃煤加上100套汙防設備也是應該要請你關廠,這樣不就解決問題了嗎?
這也是台化之所以無言的地方。放眼台灣所有的工廠,不是應該都是管排放濃度 and/or 總量嗎? 管人家用哪種原料或幾套汙防設備有意義嗎? 這也是為什麼中央要派環保署要出來神救援的原因...判定有無汙染的主管機關不就是環保署嗎?然後環保署可以掌握的空汙相關資源,法令解釋能力與專業程度也高於縣市環保局,不是嗎??

關閉廣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