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向後退 wrote:
《尼布楚條約》以拉丁文、滿文和俄文為正式文本,當中拉丁文是基準。滿文本中沒有使用大清國(Daicing gurun)一詞,而是使用漢語「中央之國」的直譯(Dulimbai gurun),條約中清方所指的「中文」不是單一文字,而是包括了漢、滿、蒙三語的複數中文。由滿語可知滿人對中國二字的觀念是我的清帝國是中央之國(Dulimbai gurun),就這麼簡單。。...(恕刪)
頭腦簡單的人,思維當然簡單阿。
滿文本中的「dulimbai gurun」它指的是一個政治實體、一個有明確邊界線的領土國家,是一個空間和疆域的概念。
台灣向後退 wrote:順便幫你貼一下wiki,條約中的「中國」指蒙古地區和中國東北在內的整個清帝國,可不是只有中原地區,所以各位一在強調自己是中國人的是清國人了,那請問你們的蒙古去哪了呀?。...(恕刪)
蒙古去哪干我啥事!?
台灣向後退 wrote:你會說蒙古語嗎?會寫蒙文滿文嗎?
拿滿人的觀念套在漢人身上,順便給自己抬籍變成八旗子弟,真是有趣、有趣。怎一說到大清怎麼都背祖忘宗了?
無論是尼布楚條約或其他條約,文本開頭都是大清帝國,內文也多次提到清國,已經很清楚當時國名是甚麼了。至於民間,還是以清國人自稱,稱自己國家是大清國。...(恕刪)
背祖忘宗個毛線!?
「中國」觀念作為中國社會最重要的認同資源之一,這又不是從清代才開始的
你說"中國"二字一直是地名
這是你發明的玩意兒,
我是不知道有哪個地名稱為中國
我用《尼布楚條約》舉例,只是告訴你,最早明確使用「中國」一詞來指代大清的國際法文件,國體意義上的「中國」首次正式出現於具有西方外交條約文件上。
既然是領土條約,當然就要處理兩個國家之間領土的糾紛,條約滿文本使用的「中國」一詞,它是整個清朝疆域的代稱。
大馬1251 wrote:
滿文本中的「dulimbai gurun」它指的是一個政治實體、一個有明確邊界線的領土國家
單是這點就可以反駁你,清廷要到清末才有現代國家領土的觀念,現代名詞政治實體的觀念可還沒出現
沒看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dulimbai gurun不過就是中央之國之意
大馬1251 wrote:
哪個地名稱為中國
應該更準確說是指黃河流域河套以東那塊地域名,就好比南亞大陸
大馬1251 wrote:
條約滿文本使用的「中國」一詞,它是整個清朝疆域的代稱。
既然知道是清朝疆域的代稱,那就不是國名了。
其實把自己國家當成天下中心並稱呼自己為所謂中央之國在國外歷史上所在多有,人家只是發音跟我們不一樣。
台灣向後退 wrote:
沒看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dulimbai gurun不過就是中央之國之意...(恕刪)
你不要瞎扯蛋啦
清皇帝使用的「中國」一詞,絕對有它的政治意涵,它指的是一個政治實體、一個有明確邊界線的領土國家,是一個疆域的概念。
既然是領土條約,當然就是要處理兩個國家之間領土的糾紛,條約滿文本使用的「中國」一詞,它是整個清朝疆域的代稱。
條約中把外興安嶺以南的整個黑龍江領域稱為「中國管轄領土」(gemu dulimbai gurun i harangga obume), 簽訂條約前逃往俄國的蒙古人稱為「中國人」(dulimbai gurun i niyalma)。
「台灣」====>它是地名,毫無懸念。
「中國」====>它一個政治實體、一個有明確邊界線的領土國家,是一個疆域的概念。
放在一起比較就很好理解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