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rtlins wrote:
我給你的那本博論,
你查了沒?
turtlins wrote:
這是倫敦大學SHL主管提供的資訊(請參考我的發文關於倫敦大學有313本論文至今仍未送達圖書館一事之考證與修正)。
我查那本博論做甚麼?

沒有被 University Microfilms International (UMI) 收錄,
就是一種少數特例呢?

對於特例,
除非有很強的因素,
不然就是鬧笑話呀?!
Panchrotal wrote:
不要說我唬爛你
1971年英國開始在圖書館使用Plessey條碼
距今差不多50年前
https://en.wikipedia.org/wiki/Plessey_Code
PS.書目條碼化&電腦化不太一樣喔
條碼化比電腦化早很多年
假設那本論文真的遺失了
那本沒有條碼
但是其他所有書都有條碼
而且論文書目紀錄是存在的
例行盤點就會發現這個書目沒有對應條碼
數十年前就該發現這本論文遺失
不是到這幾年才赫然發現遺失
turtlins wrote:
所以,
第一,
你問過倫敦大學,
1984年,他們的圖書館有採用這個系統嗎?

turtlins wrote:
我前面提到我另一篇發文,關於倫敦大學有313本論文至今仍未送達圖書館一事之考證與修正
SHL圖書館館員和主管,一直到我寫電郵去問他們為什麼館藏系統有313本not yet received論文之前,
他們都沒發現自己的館藏系統有這個問題喔。
2019年欸,都已經電腦化、網路化了,
還是會有這種事,
你還要堅稱1984年到2010年代的倫敦大學圖書館,應該要如你想像的那般零缺點嗎?

Panchrotal wrote:
有個專門學問叫圖書館學
大學有科系叫圖書館學系
https://www.lis.ntu.edu.tw/
不要以為圖書館只是把書堆著弄丟幾本很正常
英國是最早圖書條碼化國家
這系統在圖書館學中很有名
70年代就英國全國都採用了
因此一些老舊圖書館到現在還在用
如果你要反駁你可以去問LSE
我已經做了正向證明
Panchrotal wrote:
你這313本不就是最好的證明嗎
就是因為電腦正確紀錄書沒收到
所以才會註明not yet received
如果系統出問題
應該是像蔡英文一樣
明明書實際上沒送到
但是電腦系統中沒異常顯示
直到有人要看才發現沒有
turtlins wrote:
你現在想要單憑一個Plessey Code,加上你從不知哪一家圖書館員那兒聽來的盤點經驗談,
就要推翻倫敦大學、LSE的所有檔案記錄,以及倫敦大學扛著法律責任對ICO的證詞?
你會不會想得太美了點啊?
turtlins wrote:
我提313本NYR論文是在證明:
即使有了電腦系統,
圖書館員還是會無法掌握自己的館藏系統中有一堆始終沒到館的圖書記錄,
更何況在沒有電腦系統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