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從過去重工製造都市做轉變
一些製造汙染產業被移出高雄, 但台灣強項(電子業)在高雄並不多
雖有華邦設廠, 最可惜的是台積電沒來
一般傳產的聘僱人口並沒有電子業多
這缺口, 或許希望用污染性低的觀光產業做取代
觀光其實也弄得蠻有聲有色
但綠色執政後, 兩岸關係不好
過去幾年,陸客來台的觀光人口也不復見
(陸客對全球觀光業有其影響力)
首當其衝就是觀光旅遊業,
零售百貨業, 甚至於7-11
當然這些人會有所怨言, 這也合理
高雄市面臨轉型陣痛期, 青黃不接時
在野陣營, 必然會去攻打這議題
如同台中市的空污, 新北的深澳..等等
目前看來
藍色希望把用對岸的消費力來解決高雄市這問題 (比如農產品...等等)
牽扯到兩岸關係(政治經濟), 這議題背後的影響其實大又深遠
(小弟不才, 這點已超出我能闡述的範圍)
我當然希望未來的高雄越來越好
不希望那些高汙染的產業再出現
(北部到處是工廠, 又酸雨, 人擠人, 東西又貴)
也不想再讓未來高雄人去忍受我們過去所遭受的惡劣環境
但稅收又不算高雄人的
經濟發展跟生活環境, 要取的一個平衡並不容易
想要經濟發展, 又想要有好的生活品質(不單只是汙染, 環境影響, 也包含塞車,高房價...等等)
我認為現在的高雄市, 算是一個不錯的狀況
能生活在這裡, 是件很好的事
(去到外地, 才知道高雄的生活才是生活)
高雄, 加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