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來就要鞕你從頭至今錯字連篇,是「大音希聲」且語意還亂用

「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纪」,莊子的生死觀,視人的生生為自然的,不因外在侵害。
又論:生死修短,豈能強求?予惡乎知悅生之非惑邪?予惡乎知惡死之非弱喪而不知歸者邪?予惡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之蘄生乎?」----生未必樂,死未必苦,生死其實沒什麼分別。
所以連你最愛的莊子也認為死刑是必要的。
這位 naturefly 大大:
至聖孔子是反對以德報怨的
論語憲問記載:有人問孔子:“以德報怨,何如?”
孔子反問道:“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和我所說的:
孟子也曾說:今有殺人者,或問之曰:『人可殺與?』則將應之曰:『可。』彼如曰:『孰可以殺之?』則將應之曰:『為士師,則可以殺之。』
人生有時候就只是一杯咖啡的温度如何的問题。
討論死刑廢除很容易陷入一種『情緒漩渦』,使得死刑廢除的討論陷入一種無解的泥沼之中。
那這個『情緒漩渦』是甚麼?
當死刑案件發生時,我們似乎陷入了一種只能在『加害者』與『被害者』的悲劇中間二選一的抉擇之中,讚成廢除死刑者最常被攻擊之處在於被批評為冷血不能同情『被害者』而不加以譴責『加害者』的這樣情緒之中,一旦陷入這樣的情緒,廢除死刑議題的討論就會被卡住了。
我能理解這樣(同情被害者)的情緒,因為只要死刑悲劇發生我們必定落入這樣的困境之中,老實說我也不是很贊同廢死論者要被害者(家屬)原諒加害者行為(這樣做是不錯的,但是仍無法解決問題),因為一旦死刑悲劇發生不管是執行死刑亦或是如廢死論者所言的原諒,或許可以就個案來處理,但仍無法阻止(未來)悲劇的發生。
我們之所以會陷入這樣的困境,是因為我們的思考都停留在死刑悲劇發生後的思維,而在死刑廢除之間兩難。
然而如果我們跳脫這樣的思考芬圍,以如何阻止悲劇的發生為前提,而不是停留悲劇發生後的處理思考架構下,廢除死刑的議題才會有討論的空間存在。
其實廢除死刑的積極意義在於告訴社會我們不能仰賴以死刑來解決社會最終問題,死刑悲劇一旦發生做任何的補救都是無濟於事。
如同前面提起的案例,有人為了吃牢飯而殺人,這樣的惡行或許我們可以歸責加害者(好吃懶做。。。),可是整件悲劇當我們看到被害者的悲劇時,我們也看見了加害者行為(為了吃牢飯而殺人)本身也是個悲劇,所以悲劇不會是個別的而是一連串的。
我認為現階段台灣(或許)仍無廢除死刑的條件與環境,但不表示廢除死刑的議題不能被討論的。
死刑悲劇的發生,有加害者也會有被害者,廢除死刑的積極意義在於,除了面對被害者的悲劇外,也該正視加害者自身的悲劇,藉由防止加害者的悲劇發生,來阻止被害者的悲劇,這才是廢除死刑的最終目的。
延伸, wrote:
睡飽有精神..絕招用...(恕刪)
我真過分~~我一直在用文字霸凌樓主~~為了表示善意~~我來幫樓主翻譯一下~
因為大絕一~別人講別人的~我講我的~很有效~~~所以完全沒有影響到我的情緒~~昨天晚上有睡飽~~今天早上有精神~~再來大絕二~~用間篇
今兒個~~我換成個立場~~假設我反對廢死刑~~那理由會有下面幾個:1.抑制犯罪..2.慰藉受害..3.罪有應得...4.其他..
先說1.抑制犯罪~~但因為我只是假設我反對廢除死刑~~所以這個理由不用深論~~就是太沒說服力~~而且用這招~~我單純覺得會正中贊成廢死者的下懷~原因是~~我覺得~加上我只是假設我反對廢除死刑~~~所以理由三去其一
再說2.慰藉受害~~憑良心講~~這理由讓大多受害者及支持死刑者喜歡..但真的再憑良心講~因為我只是假設我反對廢除死刑~所以我還是覺得血債血並非良藥..不是良藥~~所以理由三去其二
就剩3.罪有應得~~這個理由是比較理所當然~~因此反對廢除死刑的支持者~~必定也只能咬住這點不放....
有人會問不是還有4.其他~~因為我只是假設我反對廢除死刑~~~我不知道其他還有什麼
結論~~
因為現在我的立場是~~假設我是反對廢死刑的人~~所以我個人會惶恐地指著人說罪有應得~~因為當我指著人說罪有應得的時候~~我先想到的是我自己的罪
為什麼~~因為我只是假設我反對廢除死刑~~其實我還是支持廢死刑
但我還是明白知道..我不是什麼聖人賢者~~我沒有權利要求別人不能指著罪犯說~~罪有應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