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1132 wrote:
明明就是想簽 也沒得簽
只能跟對岸簽
對岸卻也不是真心的單純談判來簽 算計太多!!
即使跟對岸簽 人家也沒說你可以跟別人簽, 要簽別人也不敢跟您簽
說 FTA 重要的人 , 先說說不經對岸 要怎麼簽??
如果跟對岸簽 就能接軌其它國家簽 FTA 嗎??
明明就是政治問題!! 而不是經濟問題,
所以我認同 FTA 不重要!!
因為現實 任何一黨都沒辦法跟人家簽!!
http://www.taiwantrade.com.tw/CH/bizsearchdetail/78946/I
10多年前,全球積極洽簽自由貿易協定(FTA),如今超過380個FTA生效,台灣卻只簽了七個,其中五個還是與中南美洲邦交小國簽訂,加起來不到貿易總額的0.2%。許多國家因FTA邁向免關稅時代,台灣還要5%以上不等關稅,對出口產生嚴重衝擊,外商也紛紛卻步。全球區域經濟正加速整合中,台灣若缺席,開放腳步受阻,競爭力將大幅流失。 2015年,是台灣經濟突圍的最後底線,未來的機會在哪裡?又該如何衝破困境?
世界區域經濟 正在加速整合......
全球FTA逾380個 台灣只簽7個
2015年將成為台灣「大限」年?這樣的預言並非危言聳聽!幾個遠在天邊、許多台灣人聽起來生硬的區域經濟整合名詞,極有可能將決定台灣的未來。
包括TPP,由美國主導的跨太平洋戰略經濟伙伴關係協定;RCEP,東協加六的擴大版,以東協為主,但是幾乎已經納入從印度到紐西蘭的絕大多數亞洲國家;以及TTIP,美國與歐盟的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伙伴協定,此刻正在如火如荼地談判中。
其中RCEP與TPP對台灣最關鍵。而且關鍵年都是2015年。RCEP的16個會員國將於2015年底完成談判。而且TPP參加國目前正積極爭取今年第一季完成談判、2015年生效。另外,韓國與大陸雙邊的自由貿易協定(FTA)也極可能於2015年簽署。若這些區域經濟整合的FTA均於2015年大勢底定,而台灣仍不能加入下一輪的談判名單中,恐怕經濟將出現嚴重危機。
各國邁向免關稅時代 台灣仍限制重重
「台灣如果不能夠加入區域整合,年輕人22K將成常態,五年後台灣最好的狀況就是現在,」中華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王健全這麼說。「台灣現在面臨的是區域整合下『人間蒸發』的風險,」中經院WTO及RTA中心副執行長李淳這麼說。「台灣不夠開放,韓國很快在多種產業會贏台灣,台灣要『亡國』了,」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理事長黃齊元說得聳動。
李淳攤開資料說,目前24個APEC(亞太經合組織)成員國當中,只有兩個未加入TPP或RCEP,一個是R.O.C.(台灣),一個是P.N.G.(Papua New Guinea,巴布亞新幾內亞)。進入21世紀後,由於WTO多國貿易談判很難推動,過去10多年來,全球早已興起國對國的雙邊或區域整合的FTA。
如今,10幾年過去了,全球已有超過380個FTA生效。但台灣只有七個,其中五個是與中南美洲邦交小國簽的,加起來不到台灣貿易額的0.2%,不具實質意義。當各國因FTA進入幾乎全面免關稅時代,台灣卻仍要付5%以上不等關稅,已對出口產生重大衝擊。台灣近年來出口出現危機,除了世界景氣問題,關稅是重要關鍵。
韓國FTA貿易占比38% 台灣僅8.8%
不開放的經濟體,服務出口能力也會下降。服務業貿易總額的全球排名,從2002年到2012年,最開放的新加坡從15名進步到第8名,韓國從第14名進步到第12名,台灣則是從第20名,大跌至28名。再以七成出口產品與台灣重疊的韓國與台灣比較。目前韓國已生效的FTA,涵蓋的貿易量占韓國總貿易量38%,台灣只有8.8%;韓國加上洽簽中的比例之後,更會攀升至73%,但台灣把ECFA所有後續談完也才33.3%,遠遠落後韓國。
國家發展委員會主委管中閔曾在演講中指出,韓國與台灣貿易量原本接近,政府曾在2000年模擬韓台貿易比,當時預測到2012年,韓國會是台灣的1.3倍,但最後實際達1.9倍。若以現在速度模擬,到2025年,韓國貿易總量會是台灣三倍。如果加上RCEP、中日韓FTA加持,幅度更將超過。
若台灣什麼都不加入的話,「韓國的速度會把台商趕盡殺絕,」汽車零配件出口商、正陽國際總裁孫正大憂心忡忡。台大經濟系教授林建甫更憂心,如果中韓FTA於2015年生效,而兩岸ECFA服貿協議仍無法通過,對台灣將帶來「原子彈級」的震撼。
比他國多5%關稅 外商不敢來台設廠
「我們最怕韓國了,」世界第二大尼龍粒(尼龍布原料)製造商力鵬總經理林文仲指出,力鵬堅持留在台灣,不在海外設廠,但現在賣尼龍粒到中國,要被課6.5%的關稅、加4.3%的反傾銷稅,而尼龍粒的利潤只有3到4%,若韓國不用課關稅,影響將很嚴重。
工具機大廠台中精機總經理黃明和分析,台灣工具機產品出口占八成,2013年碰上日圓大幅貶值,使日本產品和台灣的價差從三成減至5~10%,日本品質高台灣一個等級,不少客戶改買日本產品。再加上關稅因素,情勢已更慘。
工具機出口在2013年大跌17%,受傷慘重。「不加入FTA(可免關稅),台灣根本沒有辦法和韓國、日本競爭,」黃明和感歎。除了出口減少,台灣近幾年外資投資金額大減,與無法加入FTA也有關係。台北市美國商會執行長吳王小珍指出,跨國公司在思考未來布局時,會優先選擇有FTA的國家或地區投資。
例如有一家美國商會會員,美國總公司希望在亞洲設廠,台灣分公司積極爭取設在台灣。沒想到經過各種評估,台灣的人才、土地等都贏過其他國家,卻因為台灣不是RCEP成員、也幾乎沒跟什麼國家簽署雙邊FTA,「就因為多了5%關稅,來台投資就飛了,」這位美國台灣分公司總裁扼腕地說。
先天已經不良 後天又失調
台灣什麼都怕 淪為FTA邊緣人
只是,台灣為什麼會淪為國際FTA的邊緣人?用俗話形容,這是「先天不良加後天失調」的結果。過去,最大先天不良就是「一個中國」的阻力。中華經濟研究院區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劉大年分析,FTA談判主體是「國家」,與台灣沒有邦交的國家,基本上不會與台灣談FTA。
但在兩岸關係改善後有了重大突破。2010年台灣與大陸簽「ECFA」(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基本上就是「FTA」。有了ECFA,其他大陸邦交國才敢展開與台灣談判。
服貿不過關 加入其他經貿組織無望
2013年11月簽署的「台星經濟伙伴協定」(ASTEP)、2013年12月生效的「台紐經濟合作協定」(ANZTEC)及推動中的台灣歐盟經濟合作協議(ECA),本質都是FTA,都先取得大陸默認,只是名稱不能叫「FTA」。然而,台灣藉著ECFA搭上的FTA順風車,眼見硬生生要撞上山壁了。兩岸服務貿易協議,於2013年6月簽署後,過去半年多來,遲遲無法通過立法院,就是這面大山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