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解密了:紐西蘭毛利人的家鄉,是來自於台灣!

非洲的馬達加斯加島也是屬於南島語系,是現今南島語系最靠近人類起源的地方。

”紐西蘭毛利人的家鄉,是來自於台灣” ,這句話毫無意義,就算真的找到證據證明紐西蘭原住民來自台灣,那台灣的紐西蘭祖先又是打哪來的? 家鄉一詞就會讓人聯想到起源。

公視有個節目說亮島人的生物判定是廣西某地區,又說他們確定是南島語族群,實在不解是怎麼確定的。
yanyu_911 wrote:
沒有人會笨到可以用走的不走卻選擇過海.出海 航海是你講得這麼簡單嗎?載具是一個問題 食物是一個問題 飲水是一個問題.....等


在多山丘陵、海岸綫地形複雜又没有道路的地方,用走的基本上是非常困難
遇到陡崖或河口就要繞進去不知道多少倍距離
如果還要帶著食糧、器具,只能用船或筏子從水路沿海岸移動
現在還有不少偏遠地區適合這種野遊方式,獨木舟可以攜帶十天以上的給養而且划起来省力
同樣路程走山徑的話那很難在耗盡食糧前到達

當時内陸應該相當寒冷或還有部份冰雪覆蓋,海邊食物来源相對豐富多了

我認為幾千年前的人類腦力跟體力可能還強過現代人
因為弱小、反應差、抵抗力不好跟有先天疾病的很快就被自然環境淘汰掉
不像現在,大多都能存活下来,還一代接著一代 ....
TD4 wrote:
在多山丘陵、海岸綫地形複雜又没有道路的地方,用走的基本上是非常困難
遇到陡崖或河口就要繞進去不知道多少倍距離
如果還要帶著食糧、器具,只能用船或筏子從水路沿海岸移動)


你這說法不會成立的

人的遷徙與生活一定是在淡水邊(或跟著淡水走)
沒有水喝 活都有問題了還造船繞河口找出路!


一個荒島求生的節目:19個人帶一天的糧食與飲水在一個島上要過18天.
一開始大家很興奮的到處探險找出路,到了第三天時大家都慌了,因為沒有水可以維生了.
第四天大家都不敢浪費體力可以坐著避陽就不站著活動,直到第五天才找到一小攤的淡水免強可以弄來喝.


思考探討這種非常以前的事,我認為不要用現代人的態度觀點去看事情,
你只要用如何能活下去的態度去看...大概就了解事情會如何的演變.
yanyu_911 wrote:
你這說法會成立的人...(恕刪)


小溪跟河流都會入海,實際上划船繞著山區海岸綫跟河口找到淡水機會很大
山崖邉常常可以看到泉水流下來,採集貝類跟捕魚也比打獵容易
這是我自己玩海洋獨木舟作長程露營跟户外活動的經驗,也去過抓新鮮生蠔、淡菜、鲍魚挺容易的偏僻地方
重點是像找釣場一樣,要會懂得如何發現適合覓食的地點,等低潮水的時候就行,叉魚也不難
所以毛利聚落多數靠海,史前人類留下那麼多貝塚遺跡也是証據

如果氣候接近小冰河時期狀況的話,那時候應該還有很多海豹可以作肉食来源(直到十九世纪末,多次的船難生存者也都是獵取它們維生)
是的,海岸線都有河川入海 ,可以取得淡水

請先看 15000 BC 的古地圖,紅色的地方,以前都是陸地
當時大陸的海岸線不是現在的位置 ,黃海,渤海都是陸地,和日本,韓國黏在一起

現在的海岸線後退了100公里以上, 取水也不必到現在大陸陸地的位置,深入內陸100公里去取水
南島語人並不是沿現在的海岸線遷徙, 而是沿著古海岸線

當時的河川,當時所謂的大陸沿海地帶(古海岸線),當年南島語人通行的海岸, 現在應該都淹沒在海水當中, 出海口往內路退卻
台灣地勢高,未被海水淹沒,至今仍然存在,才能保存這許多南島語族,只有水深約80-40m的台灣海峽被淹沒。

當時的"古南海"是一個被(北)大陸+(西)中南半島+(南)巽他古陸+(東)菲律賓, 所圍成的內海, 這個內海的出口就是台灣

當時的黑潮改道, 內陸仍然相當寒冷, 積有厚冰雪, 但台灣的東岸有黑潮通過,帶著南方溫暖的洋流往北
台灣西岸反而是比較寒冷, 中間還有高聳的中央山脈, 兩方的交流不易
內陸的交通不易
反而是沿古南海航行,或沿當時的海岸步行, 古南海周邊的住民,巽他古陸,都比走亞洲大陸的內陸較容易到達出海口-台灣

18000 BC 的台灣海峽,由於海平面下降了100多公尺,露出海面,形成水早草豐盛的大陸硼 ,河道就在台灣海峽上, 包括古閔江和台灣西部的河流
而台灣的河川也因為海平面下降,下切多了100多公尺,出海口形成衝積扇
當時的"海峽人" 就是住在現在的台灣海峽, 不是住在現在的陸地上
herblee wrote:
是的,海岸線都有河川...(恕刪)


多謝各位網友的討論,獲益良多。
冰河時期對地形地貌,洋流和氣候都有很大的影響,在探討人類遷徙分佈到世界各地的時候,這是一定要考慮的因素。最近一次的冰河時期約在公元前10500 年結束,冰河時期結束後,海平面才升高到現在這個高度。

冰河時期結束的過程,在地質年代的時間尺度下,是相當快速的,巨大的冰融化退縮,海平面不斷上升,氣候明顯變暖,各地洪水不斷。因此聖經裡描述的大洪水,在世界各地的原住民都有類似的神話描述,推測應該是先民共同的記憶,然後各自賦予神話的意義。

人類的生命週期太短,無法親身經歷整個冰河期的過程,讓人有夏蟲語冰的感嘆。

對人類遷徙有興趣的網友可看看這段演講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d74TWJxwM
oviraptor wrote:
不要再逼她(們)啦...(恕刪)
herblee wrote:
請先看 15000 BC 的古地圖,紅色的地方,以前都是陸地


這個無法解釋:

為什麼台灣大甲溪河床能挖到鯨魚化石?(很多萬年前的化石)

而挖到鯨魚化石的大片區域內都只有海生生物的化石,沒有陸生動物化石。




skistosais wrote:
這個無法解釋:
為什麼台灣大甲溪河床能挖到鯨魚化石?(很多萬年前的化石)
而挖到鯨魚化石的大片區域內都只有海生生物的化石,沒有陸生動物化石


很好解釋啊,台灣是歐亞版塊和菲律賓版塊擠壓,從海底推升形成,時間大約在一千到八百萬年前。在此之前,台灣這塊陸地還在海底。有鯨魚死後骨骼沉到海底,被海底的砂石覆蓋,形成化石,然後隨著台灣陸地上升突出海面,這鯨魚骨的化石所在的岩塊也被帶起,後來經過河川的侵蝕,形成大甲溪,經過數百萬年的沖刷使化石露出。

這和過去一千萬年內幾次的冰河時期造成的海平面上升或下降,並不衝突。巽他古陸 (Sundalland) 大約在12 到 11 萬年前那次冰河時期因海平面下降才出現的。大甲溪鯨魚化石的生成年代是台灣還在海底的時代,至少 1000 萬年以前。

在聖母峰和喜瑪拉雅山的山頂岩石內,可以找到古海生物的化石,說明整個喜瑪拉雅山區在被擠壓隆起之前是在海底的,約在五千萬年前才露出海面形成高山。
所以啊,希望以後不要再有人說「(台灣海峽)以前都是陸地」。





實在無法理解遠祖從東非出發後,除了沿著印度洋的那一股走到大洋洲還保持著一致的黑棕色外表特徵,
歐洲那一股往北後膚色變淡,
再往北,變金髮藍眼睛,
再往東,眼窩變淺,眼睛開始拉平 (俄羅斯的普丁--> Nenets )
再往東,眼窩變更淺,頭髮變黑,眼珠也變黑
在遠古歐洲有奇異的事情發生嗎?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4)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