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專責機關回論文門:揭露口委名單會造成蔡英文「傷害與痛苦」

turtlins wrote:
和你那寫法到底有什麼不同?

明明就是畫得清清楚楚的兩格,分別都有欄目名稱,哪裡有混亂?

是你們自己不會看,或是故意亂看,

這樣也能怪學校喔?

這大概也是某人教你的哄?

這也順便證明了一點:

行政文書上有很多格式、寫法,圈外人不見得都看得懂,

文書人員有他們自己的文書慣例、簡化寫法,

不要單憑自己的憑空想像,就任意解讀行政文書上的涵義啦,

比方說,WD。



所以…你很行…別人的質疑都是錯的?
我們都看不懂…就只有你懂?
你講的就是對的?
明明你說兩者是相同的…你怎麼判斷兩者是相同的??
那為什麼不寫清楚…

既然有很多格式…你不見的看的懂?那你又為何能那麼解釋?
妳不是憑自己想像…沒問題?
你又要如何證明我的質疑是錯的??
你不是在任意解讀行政文書上的涵義??

WD的解讀…就你的解讀對…別人解讀都是錯的?


精神有問題麻…現在語氣又在裝B了是吧…
賤人就是矯情…罵人眼睛有問題前…是不是該好好想想

不然我就不能說這是好的質疑,別人的看法是好的解釋
你精神是不是真的有問題呢??
turtlins wrote:
我還是沒看到你解釋will...(恕刪)


不懂這是你的事情,知道不懂還繼續扯下去我就是繼續看秀阿,有問題嗎?

喔,對了,回文不用寄簡訊,我都是直接刪除,至於你要怎麼回,什麼時候回,干我屁事
綠蟾蜍,綠蟾蜍,塔綠般最愛綠蟾蜍
turtlins wrote:
第一,我建議你還是先……
……………………………….

即使你要單憑你的主觀想像,認為總統府的人一定知道2011年是怎麼回事,

還是無法指控總統府引用林環牆調查報告第28頁那封電郵時,是故意扭曲LSE的回覆。

如果你有其他證據、內幕或深喉嚨,

麻煩提出來,否則單憑那一封電郵的at some point in the past,就要指控總統府故意曲解、說謊,

我想,在邏輯和事證上都太過薄弱了點。(恕刪)

好吧 ! 先來解決總統府知不知道2011年蔡英文補送論文的這項爭議
底下是所有可能情況
1.總統府知道, 蔡英文知道
2.總統府知道, 蔡英文不知道
3.總統府不知道, 蔡英文知道
4.總統府不知道, 蔡英文不知道
你應該同意蔡英文知道吧
所以只剩下1.和3.
我主張 1.總統府知道, 蔡英文知道 ; 你呢?

何謂說謊?我將它定義為:在知道事實的情況下, 針對事實作不實的陳述

那麼總統府知道那些事實?
A. "SHL從未收到校外口試委員們(External Examiners)繳回的原始論文副本"
(林環牆調查報告第19頁所述2019/ 6/ 4 收到的LSE圖書館回函)
B. "correspondence records indicate a copy was sent from SHL to IALS at some point in the past."
(林環牆調查報告第28頁LSE主管回函)
C. 蔡英文在2011年補送論文到SHL
在B.回函中 a copy was sent from SHL 明確表示SHL曾有過 a copy
由A.可知SHL曾有過的這個 a copy決不是35/6年前校外口試委員們(External Examiners)繳交到SHL的原始論文副本, 所以 a copy 是 C. 蔡英文在2011年補送到SHL的論文

總統府知道" a copy 是 蔡英文在2011年補送到SHL 的論文
也就知道"correspondence records indicate a copy was sent from SHL to IALS at some point in the past."
這句話中的 some point in the past 就是指2011年
卻仍宣稱這句話是35/6年前論文存在的證據
這就符合 " 在知道事實的情況下, 針對事實作不實的陳述"的說謊定義
Ing-Wen Tsai’s 1983 LSE PhD Thesis: An Annotation (蔡英文1983博士論文的註解)

Jen-Chang Liu
Tak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Department of Banking and Finance

Date Written: February 15, 2020

Abstract
English abstract: Academic works should be publicly circulated, discussed, criticized, and digested by others, who stand on the shoulders of giants to see further and wider. Academic activities not only directly affect a country’s competition, but also contribute to the interactions among different countries, groups, and generations. When the range of intellectual consensus expands through academic communication and clarification, the range of misunderstanding and conflicts diminish. Therefore, Academia is a national institution and directs policy in modern world, Furthermore, academic works must be publicized and circulated, especially those relating to the qualifications of teachers and researchers. Ironically, Ing-Wen Tsai’s document regarding her professor-position was classified as top secret for 30 years, and her LSE Ph.D. thesis granting her a vice professor position was not released until September 2019. This article discusses her Ph.D. thesis to help Chinese readers to digest Ing-Wen Tsai’s (1983) credentials.

Chinese abstract: 學術著作必須公開流通、討論、批判與利用,提供接續之研究者站在巨人肩膀,得以看得更寬、更遠。學術活動不僅直接關係國家之競爭力,更關係著不同國家、族群或世代之間的交流。當交流與澄清形成的共識範圍愈多,人與人之間的爭議或衝突範圍即縮減。因此,現代化國家都將學術活動形成國家制度,涉及教育學位授予、教師與研究員資格取得之學術著作,必須公開陳列與流通。相反的,蔡英文的升等教授文件被核定保密30年,而升等副教授的博士論文終於在2019年9月公開。本研究旨在註解蔡英文1983年取得自倫敦政經學院的博士論文,協助華文讀者解讀蔡英文1983博士論文的實質內容。

什麼叫論文…讓t大好好拜讀一下…
這個應該也會被t大貼成疑英派吧…
學籍表明明就沒有說1983年6月是論文繳交的日期,有夠會腦補。

完整學籍表如下。
andrewtsai7777 wrote:
學籍表明明就沒有說1983年6月是論文繳交的日期,有夠會腦補。

完整學籍表如下。


好,先看完整的學生紀錄卡:



當然,date of entry通常還有另外兩種解釋:

第一種是入學日期,也常會寫成date of registration,這個欄位在上方中央的黃色塊已經有了,LSE寫作Regn. Date;

第二種是學程開始日期,也就是date of entry into Program,這在上方左邊的黃色塊也有了,

LSE沒有專門欄位,而是在Degree and Faculty欄位把原來的M.Phil劃掉,改成PhD,底下加註retro Oct 80,意思就是回溯到上方中央黃色塊的Regn. Date欄位所寫的Oct 1980這個日期起算。

所以,Date of entry並不是以上兩種解釋。

而且,底下那整塊表格的標題就叫作:Examination Options / Thesis Title,

在這塊表格內的Date of entry當然就是和Thesis Examination有關,這種欄位有四組,就是entry、re-entry之用。

這個日期在LSE所提供的另一份檔案文件中也提到:



這份口試通過通知函裡面提到submitted a PhD thesis to the University of London in June 1983,

和學生記錄卡上的Date of entry相同,可以佐證這個Date of entry就是呈交論文、進入口試流程的日期。

在LSE圖書館的ProQuest條目中也記載這本論文的Creation Date,也就是論文完成時間,是1983-06,

也和學生記錄卡上的Date of entry相同:



所以,這不是我自己腦補,

而是有三項LSE所提供的事證共同確認。

倒是如果你不把Date of entry解作成交論文、進入口試流程的日期,

你又要怎麼解釋呢?
hotonpone wrote:
明明你說兩者是相同的…你怎麼判斷兩者是相同的??
那為什麼不寫清楚…

既然有很多格式…你不見的看的懂?那你又為何能那麼解釋?
妳不是憑自己想像…沒問題?
你又要如何證明我的質疑是錯的??
你不是在任意解讀行政文書上的涵義??

WD的解讀…就你的解讀對…別人解讀都是錯的?


我說兩者是相同?

你是在說哪件事啊?

看不懂欸。

我是根據其他相關佐證來交互確認,如上面我回AT7777關於Date of entry問題的回文所示範。

WD的問題,以前早就講過很多次了。

第一,LSE官網完全沒出現WD這個符號的說明,

但其他大學有不少文件或官往說明,清楚定義WD是課程退選,而非退學或休學。

第二,如果要把WD解釋成退學或休學,那就無法和學生記錄卡上的其他記載相符。

比方說,如果10/11/82 WD表82年11月10日退學或休學,

那你要怎麼解釋Date of approval of Thesis Title:19/1/83(論文題目通過日期:83年1月19日)?

退學或休學後兩個月,論文題目通過?這合理嗎?

然後,83年6月呈交論文?84年2月獲頒學位?

那上面有記載她什麼時候重新註冊入學嗎?

沒有啊,註冊入學日期Regn. Date的欄位還是 Oct 1980啊。

難道你要把論文呈交日期的Date of entry解成重新入學日期?

就算這樣硬拗,那怎麼解釋在重新註冊入學之前,83年1月19日就先通過論文題目?

所以,除非你能證明其他欄位造假,否則WD就不能解釋為退學或休學。

而且除了學生紀錄卡,還有其他資料,如IALS發行的論文索引期刊的1983年2月號,仍然登錄蔡英文當時學程、論文題目,

這份期刊經李海默比對,是一份只要編輯流程趕得上、確實會按期更新的刊物,

82年11月退學,不太可能83年2月的期刊還放著她的名字、學程、論文題目。

所以,我對WD的解讀,是綜合多種資料、交互參照得出的結論,

不是什麼我一定對、別人一定錯的問題。
GPS死嫩B wrote:
不懂這是你的事情,知道不懂還繼續扯下去我就是繼續看秀阿,有問題嗎?

喔,對了,回文不用寄簡訊,我都是直接刪除,至於你要怎麼回,什麼時候回,干我屁事


will、shall是你提出來的,

但你從來沒解釋兩者在這件事情上有何意義,

所以,不要賴到我身上,

那是你的屁事。

還有,我回文有寄簡訊給你?

貼出來給我看看。
livebookart wrote:
好吧 ! 先來解決總統府知不知道2011年蔡英文補送論文的這項爭議
底下是所有可能情況
1.總統府知道, 蔡英文知道
2.總統府知道, 蔡英文不知道
3.總統府不知道, 蔡英文知道
4.總統府不知道, 蔡英文不知道
你應該同意蔡英文知道吧
所以只剩下1.和3.
我主張 1.總統府知道, 蔡英文知道 ; 你呢?

何謂說謊?我將它定義為:在知道事實的情況下, 針對事實作不實的陳述

那麼總統府知道那些事實?
A. "SHL從未收到校外口試委員們(External Examiners)繳回的原始論文副本"
(林環牆調查報告第19頁所述2019/ 6/ 4 收到的LSE圖書館回函)
B. "correspondence records indicate a copy was sent from SHL to IALS at some point in the past."
(林環牆調查報告第28頁LSE主管回函)
C. 蔡英文在2011年補送論文到SHL
在B.回函中 a copy was sent from SHL 明確表示SHL曾有過 a copy
由A.可知SHL曾有過的這個 a copy決不是35/6年前校外口試委員們(External Examiners)繳交到SHL的原始論文副本, 所以 a copy 是 C. 蔡英文在2011年補送到SHL的論文

總統府知道" a copy 是 蔡英文在2011年補送到SHL 的論文
也就知道"correspondence records indicate a copy was sent from SHL to IALS at some point in the past."
這句話中的 some point in the past 就是指2011年
卻仍宣稱這句話是35/6年前論文存在的證據
這就符合 " 在知道事實的情況下, 針對事實作不實的陳述"的說謊定義


第一,我不知道蔡英文知不知道,

因為2011年那件事,到現在仍然只出現在那封SHL的回覆電郵中,

此後沒有出現其他進一步資料,

彭主播、林環牆等人也沒有找出其他資料,

所以,這件事真相依然不明。

即使那封電郵中,也沒提到任何人名、具體資料、具體時間,

我沒法斷定蔡英文知不知道這件事。

第二,我當然更無法斷定總統府人員知不知道這件事,

即使你認為蔡英文知情,

你還是無法斷定總統府人員知不知情。

所以,你主張1.,那只是你自己一廂情願、片面的主張,

這樣就要依此做底下種種推論,並沒有邏輯說服力。

第三,

所以,我的建議還是一樣,既然總統府記者會引用的是林環牆調查報告第28頁那封電郵,

那就回到那封電郵的內容、上下文來解讀。

那封電郵只針對林環牆提問的1984年IALS是否收到論文回覆,

電郵內容明文提到的年代也是1980年代,

所以,電郵中提到通信紀錄顯示at some point in the past曾有一本論文從SHL送往IALS,

總統府把它理解為1984年或1980年代曾有這件事,

你頂多只能說總統府疏於查證,要說他們說謊,恐怕是過度推論了。

總之,

你把立論的唯一基礎建立在別人腦袋裡知道些什麼,卻沒有他們曾「明確表露出」他們知道些什麼的旁證,

這就好像我說你心裡明知蔡英文論文是真、學位是真,卻故意雞蛋裡挑骨頭,顯然是另有意圖,

一樣的沒有邏輯說服力、不值得討論。
hotonpone wrote:
什麼叫論文…讓t大好好拜讀一下…
這個應該也會被t大貼成疑英派吧…


你看完那篇文章了嗎?

你知道他的主張是什麼了嗎?

他主張的是,不應該懷疑蔡英文的論文真實性,

他主張的是,

孫玉文1987年的碩論部分內文改寫自蔡英文博論部分內容、部分註釋改寫自蔡英文博論各章的註釋、參考文獻列入蔡英文的博論,

所以,蔡英文的博論最遲在1987年之前存在是可信的。

所以,就蔡英文博論、學位的真實性這一點,我不會說他是疑英派,他在這一點上應該算是挺英派。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430)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