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氣爆幽靈箱涵示意圖V5,103/8/14更新

es4241 wrote:
這個影片推翻了建了D...(恕刪)


如果二聖路自有排水低點
我覺得像是把A透過C分洪到D
也就是像byren網友的推測
更符合"分洪"的意義
要是能公佈完整的資料就好了
我一直比對不出事發前 冒孔位置
看起來是在C之下, 有誰能在地圖上標注出事發前冒孔位置?




怎麼看都好像是 沿著管子 方向都在漏氣, 可能管子有好幾個洞或是又有不明水道沿著管子.
所以請幫忙標示出位置, 大家再想看看.
關於"替身箱涵E"
我先前推論說市府不在二聖路上開挖直接連通東西側的下水道,而選擇在北側20公尺做箱涵是因為顧及交通,這樣還不夠完整。
說不定還有原因就是因為上面樓裡所說新聞報導裡「台鐵高雄機廠下方疑有農田水利會時期留下來的灌溉渠道,且已形成自然排水道」,這條水道是不是已經穿越了台鐵高雄機場很多鐵軌形成的大平交道下方且位處涵管C處東側最後轉向涵管D(請參考一樓示意圖V3,但其實應該未必流向D,因為低窪處在涵管C的東北角鐵軌區邊緣和臨港線鐵路旁邊北向的明溝),所以就做了涵管C直接接通這條排水道,省事方便。

而如果要直接連通涵管D,還要再多開挖一段且要通過當時大平交道,平交道許多鐵軌還在(輕軌工程尚未啟動),所以就只用施做涵管C的方法只要通過一條鐵軌,省了很多工程款---給?。但是發包設計規範未必如此,可能圖紙上是要直線穿越大平交道接通A和D;為了符合設計圖,方便驗收順利,所以當時二聖路是有開挖?然後做了一個封死的箱涵E做驗收用或是作日後直接連通所用,所以看起來這兩個CE箱涵口規格相同,箱涵E沒通水,所以看起來比C還要新。
這樣有解釋到箱涵E嗎?

不過,涵管D是一回事,但應該有另一條鐵路調度機場的排水渠道是被利用了,就像影片中凱旋路下水道抽水會沿東側二聖路流走,就排水需求來說箱涵C這麼做也許是對的。

byren wrote:
關於"替身箱涵E"我...(恕刪)


興建順序可能為
農田水利會時期留下來的灌溉渠道
建箱涵A也接收渠道排水
建箱涵D連結灌溉渠道通A
重建灌溉渠道成為箱涵C?同時蓋E假裝直通D騙驗收?

kennychou0529 wrote:
我一直比對不出事發前...(恕刪)


google map

注意那個亞洲花卉公司的招牌。

shiu65 wrote:
興建順序可能為
農田水利會時期留下來的灌溉渠道
建箱涵A也接收渠道排水
建箱涵D連結灌溉渠道通A..(恕刪)


有大疑問。

中油有強調,當初埋管時,沒懸空。

如果水利會時期留下來的灌溉渠道,這代表灌溉渠道在埋管之前就有了。

而且、通常灌溉渠道是露天沒加蓋的,那埋管沒懸空,不就很大的矛盾??

而且『C箱涵』那段埋管,高度(深度)沒改變,對吧?


即、如果水利會時期留下來的灌溉渠道在理管之前就存在,

則埋管時,遇到灌溉渠道,應該會從灌溉渠道下方經過,才符合中油的強調,『當初埋管時,沒懸空』。



那...到底誰在說謊?

shiu65 wrote:
重建灌溉渠道成為箱涵C?同時蓋E假裝直通D騙驗收?...(恕刪)


這個推論有可能,但要確定灌溉渠道跟D的長度跟位置,沒有這兩條的資料,一切都無法說死。


我覺得146樓的順序比較合理,

1977年 省府建排水箱涵A (凱旋路),但已知有規劃箱涵D,預留E
1990年 中油建延A埋油管 (凱旋路)
建排水箱涵B (二聖一路)何時建沒資料,但估計應早於D,因為二聖一路比二聖路繁華,人口多
1991年 建排水箱涵D (二聖路、新富路) 不知是經費還是鐵路關係,未打通到E,用隔板封死
1996年 二聖路與二聖一路打通,建平交道
2008年 臨港線停駛
2009年 二聖路分洪排水工程想打通A與D,但因E在平交道下方會阻礙交通太久,棄E改建箱涵C

Snoopy wrote:
有大疑問。中油有強調...(恕刪)

同意之後網友補充,恕刪....


Snoopy wrote:
有大疑問。
中油有強調,當初埋管時,沒懸空。...(恕刪)


我想他們的意思是說灌溉渠道並沒往西貫穿鐵路,不過端點比D離凱旋路更近,更近就能省工程費,所以就沿著灌溉渠道施做。這樣還能縮短工期。

反正那時鐵路應該已經封閉了!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98)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