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震測報中心說明:
(1).何謂強震即時警報?
強震即時警報是指當大地震發生後,利用震央附近地震站觀測到的早期震波資料,快速解算出地震規模、位置與深度,並以此預估各地區之震度與震波到時等資訊,再利用快速通訊技術,搶在具威脅性的地震波(S波)到達前,對各地區通報預估的震度及震波到時等資訊。 如果強震即時警報的通報比實際破壞性地震波(S波)更快到達,相關地區就可爭取數秒至數十秒的預警時間來應變,是目前最有效的地震減災科技。
------------------------------------------------------------------
中央社新聞:
氣象署地震測報中心主任吳健富表示,今天上午7時58分18秒及24秒發布2起國家級警報。其中實際震度達4級以上,但預估震度未達4級而沒有發布的區域為桃園市、新北市、台北市、基隆市、高雄桃源、屏東九如6地。
-----------------------------------------------------------------
地震當下我在新北,一早辦公室到4人而已,開始搖大家手機都沒響我們認為搖一下就停了,等越搖越大起身要離開廠房時大家已無法站立必須扶著堅固的物體避免跌倒,接著廠房停電漆黑一片,此時line收到台南傳來的訊息說地震很大我們才確定是全台大地震,主震停止後隔幾分鐘開始再度搖晃我們才摸黑跑到樓下,想用手機上網看一下狀況網路早已塞爆,還新聞台個屁...就算延遲一點同步送達也是有意義的,而且我問其他縣市都是先警報才開始震動,尤其是像這種強震後面很可能會跟著一連串強震甚至雙主震的災難性地震,我們要知道地震當下該如何處置,不是事後看新聞
震央花蓮當地是警報先到,隔壁南投彰化也是警報先到,離花蓮市距離又多1百多公里的雙北是震波先到???就算同樣距離的台中也是警報先到,顛覆我們對物理的認知???
根據國家地震中心的說明,S波每秒傳送速度3~5公里,台北市離震央大約140公里,難道這次S波雙北是用光纖傳送,其他縣市是用地殼傳送???
個人積分:852分
文章編號:89433517
個人積分:1453分
文章編號:89433561
chinshentw wrote:
不是以為好唬弄,而是...(恕刪)
這個問題在問的不是為什麼許多人的手機沒有收到警報嗎 ?
一、同一地區有人收到了警報通知,有人沒收到警報通知:
這是否是電信商的問題 ? 還是各別手機系統的問題 ?
二、同樣的有感地震,有些區的人收到了警報通知,有些區沒收到警報通知:
這是否是國家發佈警報的系統判斷有問題 ?
所以我們來看看氣象局發佈地震警報的標準,
由於「災防告警服務」具備快速且大量通報的特性,因此相當適合無法預期、且時效迫切的地震資訊通報,氣象署現行透過「災防告警服務」﹙PWS﹚發布2種地震資訊,發布說明如下:
地震速報:
發布條件:當偵測地震規模5.0以上,且預估震度達4級。
發布範圍:所在地預估震度達4級以上。
接收模式:接收到「地震速報」時,手機會強制發出警報音效,畫面也會自動同步跳出警示文字。
有感地震在三級以上,但我們要能明顯感受到地震,大多是到了震度四級,而以這次的地震,從有感地震的角度來看,都該符合發佈的標準,我們的手機應該要能收到警報機知的。
更何況,各地區在當下的地震級數都是查的到的,而在當下該收到警報而未收到警報也是個事實,所以真的不用扯的太多了,就是國家的地震警報系統有很大的檢討的地方。
個人積分:827分
文章編號:89433774
issacwu0924 wrote:
各地區在當下的地震級數都是查的到的,而在當下該收到警報而未收到警報也是個事實,所以真的不用扯的太多了,就是國家的地震警報系統有很大的檢討的地方。
並不是,地震發生後氣象局馬上會有資料釋出沒錯,並公布在網頁上,但通常都只是初步研判,最後會校正很多次才定案,因為地震的sensors遍布全台各地,這些不同位置的sensors收到震波的時間不一,然後比對地調所假設的簡化地質條件去回歸校正的,資料越多,判斷越精確,震央(就是地震發生時震波發出的起點)的位置會先有個大概的預估,再由sensors與假設震央的相對距離及收到波的資料比對,藉由行進波的傳遞時間及距離來反覆計算,電腦要不斷校正驗證,收到的資訊越多會越精確
地層的分佈於震波的行進方向、甚至是否有折射狀況都會有影響,國中物理有教過,波在不同傳播速度的介質(在這裡是地層)中行進路線會有偏折,然而有個很大的問題就是現實的地質條件遠較地質模型中的假設複雜許多,實際執行上假設與現狀越貼近越準沒問題吧?可是目前地質調查的資料庫就是不夠周全,所以必須仰賴電腦大量的高速演算來回推,另外就是台灣由於地質年代相較年輕,地質作用活耀所以相較起老舊陸塊更複雜,挑戰也更高
那要搶時間的預警怎麼辦?我是指那種需要靠P波與S波差異間搶到的空檔所發出的警報,那就必須找最早幾個收到訊號sensors的資料來預估,離震央越近收到的訊號越早也越強,要爭取時間就必須用這些為數不多、但最即時的資料馬上研判,不過如果偏偏這幾個點的地質條件假設剛好就跟實情差異大怎麼辦?是不是就會像前天的地震一樣發生誤判?幾個縣市推測出來的震度就跟最初的預估不同,所以不會受到預警通知啊
預估是要搶快,有時就顧不到準確,因為求準的話真的可能沒有時效性,在這次的淺層地震沒能如人願發揮作用,當然我們都希望這種預估最好是又快有準又不擾民,但躺在眼前的就是目前的技術做不到,尤其在台灣這樣地質條件破碎的難度更高,但能做的還是要做,現有技術縱然不能全面涵蓋,但也不必通通抹殺,這樣的說明您能接受嗎?
國家防災中心也說了很多,預警發動要有門檻,不然台灣一年地震那麼多,發與不發之間要有個準則,不然民眾成天收警訊很快就麻木了,這個標準要切在何處很難有共識,總會有人抱怨,能做的就是盡可能去取最大的交集,而不是有意見馬上膝反射罵政府-而且通常只是立場相左的執政團隊,不去隨口開口就責難,去隨口是否真的有窒礙難行的點會不會也是種選擇?
有些網友認為即使預警來不及也該發通報,這我尊重,只是我認為在訊息通路架構沒崩盤時不是這麼必要,不這樣想的不同我沒意見,只是我自始至終都是說預警受限於現有技術有些涵蓋不到沒錯吧?說這些看到不同意見就咬定我在為執政黨洗白沒冤枉吧?我不能強迫他們信服我的觀點,但總能把自己的主張說清楚,不讓這些政治凌駕理智的族群曲解不行嗎?
至於衛星的案例,我建議大家回到那個時空背景,當時政府不是還被藍營指責隱匿其他跟民眾相關的國安訊息來粉飾太平?詳實告知又被質疑是選舉操作,大家的標準不同怎麼做都有人嫌不是嗎?但總不是有人批評就動輒得咎什麼都不做了吧?
https://www.cna.com.tw/news/aipl/202401090320.aspx
國防部提供的資料有錯不需要替他們緩頰,錯了就是錯了,然這個訊息我以為該發(當然需要是正確的就是),中國是目前唯一對我國有飛彈對準目標的國家,他們對所謂的武力統一從不鬆口,也多次挑戰海峽中線,多次近海演習更是不掩飾地意指台灣,對這樣的國家我認為提高警覺有必要,我一點也不覺得這是為了選舉的操作,看最後的投票結果就知道了不是嗎?不認同這樣的推理隨意,只是我也可以呼籲別什麼都無限上綱沒錯吧?
至於選前人家發射火箭去太空,我們大發警報,選後同樣狀況又悄無聲息,懂的人都懂是政治操作,這也不需要再去強行解釋什麼,只能說人為操作痕跡明顯,只是叫不醒裝睡的人罷了
issacwu0924 他就只會一直複製貼上,說他幫政府洗白還不承認,就像前面人講的,選舉完了,沒有操作空間,有沒有發警報無所謂的,以後就自求多福吧
issacwu0924 wrote:
更何況,各地區在當下的地震級數都是查的到的,而在當下該收到警報而未收到警報也是個事實,所以真的不用扯的太多了,就是國家的地震警報系統有很大的檢討的地方。
白話來說,這玩意就是氣象署借用電信業者的大聲公喊地震來了,至於大聲公的效果好壞/受眾有沒有聽到,喊大聲公的人是無法控制的,以技術上的觀點,只要在氣象署->電信公司->基地台->on air段->手機中間任何一段有狀況,受眾看到的狀況就是沒收到警報,尤其是這類要在以秒為單位的時間內發送訊息給幾十甚至上百萬的非特定收信者,是很難以傳統的Ack/Retry機制確認可靠度的,像鵝公司住新北/台北的15個人中有5個是有收到的,那以正常邏輯來看就是有發送,只是可靠度不佳,至於是哪一段造成可靠度不佳,就要仔細研究了....
1:同一地點同一電信業者有人有收到,有人沒收到,那就只能推測是on air段或手機的問題,依鵝的觀點這比例應該最高
....2:同一電信業者在同屬警報區域的不同地點有人有收到,有人沒收到,那可能是電信業者骨幹/基地台的可靠度問題,也可能包括on air段的問題
....3:不同電信業者,A業者的使用者大多有收到,B業者的使用者完全沒收到,那只能推測是氣象署傳遞給B業者的過程出問題,但只要B業者有一個使用者有收到,就應該可以排除氣象署沒發送給B業者的可能性
....鵝光隨便想一下就能列出以上三點,就表示越複雜的系統就有越多潛在的地方可能出錯,越簡單的東西能出錯的地方自然越少,像NOAA的氣象預警廣播只要有收訊就能收,但這年頭大概沒幾個人想隨身再多帶台收音機吧
....
wangcm wrote:
1:同一地點同一電信業者有人有收到,有人沒收到,那就只能推測是on air段或手機的問題,依鵝的觀點這比例應該最高微冷笑....
2:同一電信業者在同屬警報區域的不同地點有人有收到,有人沒收到,那可能是電信業者骨幹/基地台的可靠度問題,也可能包括on air段的問題微冷笑....
3:不同電信業者,A業者的使用者大多有收到,B業者的使用者完全沒收到,那只能推測是氣象署傳遞給B業者的過程出問題,但只要B業者有一個使用者有收到,就應該可以排除氣象署沒發送給B業者的可能性
光隨便想一下就能列出以上三點,就表示越複雜的系統就有越多潛在的地方可能出錯
奇怪,可是火箭警報可是大家都收到了欸~~好離奇喔。
wangcm wrote:
1:同一地點同一電信業者有人有收到,有人沒收到,那就只能推測是on air段或手機的問題,依鵝的觀點這比例應該最高....
2:同一電信業者在同屬警報區域的不同地點有人有收到,有人沒收到,那可能是電信業者骨幹/基地台的可靠度問題,也可能包括on air段的問題....
3:不同電信業者,A業者的使用者大多有收到,B業者的使用者完全沒收到,那只能推測是氣象署傳遞給B業者的過程出問題,但只要B業者有一個使用者有收到,就應該可以排除氣象署沒發送給B業者的可能性....
我是學電子的,也從事相關工作,你說的on air 理由是不成立的
只要政府有發警報,手機有開機,就算當時網路擁擠,過一段時間一樣可以收到
就像你漏接電話,就算幾天沒開機,再開機一樣會收到未接來電的簡訊一樣
除非你把電信公司的未接來電功能關掉.
個人積分:674分
文章編號:89434177
為提供您更優質的服務,本網站使用cookies。若您繼續瀏覽網頁,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s政策。 了解隱私權條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