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語就是閩南語 屬於外來語

bomsori wrote:
這不就證明妳也承認台(恕刪)


台灣只是中國領土一部份
i hung
反過來說,中國也是台灣的領土
https://zh.wikisource.org/wiki/%E5%A4%A7%E6%98%8E%E5%BE%8B/06

蒙古色目人婚姻
  凡蒙古色目人聽與中國人為婚姻務要兩相情願不許本類自相嫁娶違者丈八十男女入官為奴其中國人不願與回回欽察為婚姻者聽從本類自相嫁娶不在禁限

不都讓朱元璋河蟹囉對嗎?
怎會看到這篇

閩越 台語比現在的北京普通話國語早了兩千年 普通話還是中原地區的外來語咧 !
乞丐趕廟公
台灣說的閩南語跟大陸說的閩南語還是有很多地方不一樣
台灣說的閩南語又融合一些日語
語言就是溝通用而已 不必搞那麼多意識型態
台語就是閩南語演化而來 至於怎磨稱呼看個人習慣

可能有些人認為 國語才是外來語言(如果以台灣本土派的立場來看)
現在的台灣 就是國台語交雜說
現在很少有聽到全程一口流利台語了

另外我記得當初民國政府官方語言還差點是廣東話
程伯老師 wrote:
可能有些人認為 國語才是外來語言(如果以台灣本土派的立場來看)
現在的台灣 就是國台語交雜說
現在很少有聽到全程一口流利台語了


純台語 講白了 就是 閩南語加上一些日式英文的詞彙

那些編台語教材的,他們根本也不知道自己在編什麼 叫他們自己不看書考 搞不好還死當

要學純正的台語,要先去福建學閩南語

之後再補上一些日式英文 才算台語
瘋狂就是做著一模一樣的事情,一次又一次,卻期待著有所變化。 這就是瘋狂。
跟日月潭魚虎一樣,閩南人本是是外來種,跑到台灣繁殖,然後人多了就說他們的話是台灣話,反而原住民話不是台灣話。
29x5x5x2 wrote:
閩南語只能算是台語的子集


你這句話成立的話,
你爸爸也只算是你的兒子,你爺爺算是你的孫子
你兒子變成了你爸爸,你孫子也成為你祖父

只因為仇中,郤偏執到父代、子代分不清楚
18年台干
[100分][100分][100分]
zxcv1230000 wrote:
跟日月潭魚虎一樣,閩南人本是是外來種,跑到台灣繁殖,然後人多了就說他們的話是台灣話,反而原住民話不是台灣話。



其實美國話 應該是印第安語才對

後來的英國殖民者把印地安人殺得快光光

然後再打了獨立戰爭打贏英國

老美也只敢說 他們講的是美式英文而已

所以台語應該正名為 台式閩南話才對
瘋狂就是做著一模一樣的事情,一次又一次,卻期待著有所變化。 這就是瘋狂。
SteveJTY wrote:
to:thkk01 如果憨慢是台語字,麻煩找出古書裡有憨慢兩字的台語書
2021-05-14 22:23
tnkk01
誰跟你說閩南語辭彙一定有古書記載?


當然有 , 來自 西漢揚雄《方言》乙書
引述自 《方言》本字與上古漢語之研究 一文
陳世明 亞洲大學資訊工程系 黃明祥 亞洲大學資訊工程系講座教授

西漢揚雄《方言》乙書,蒐集周秦西漢之際,輶軒之使至各地採集方言,並作成記錄典藏起來。揚雄及輶軒之使均係官方的代表,必以當時的官方語言記載方言,即本書係以官方語言記載。
第七卷
第廿五條目:「漢漫、䀼眩,懣也。朝鮮洌水之間煩懣謂之漢漫,顛眴謂之䀼眩。」漢漫,即「頇顢19」同音異字之誤也。漢,音 hàn;漫,音 bān。頇,音han;顢,音 bān。漢,《唐韻》呼旰切《集韻》虛旰切《韻會》《正韻》虛汗切,𠀤音熯(臺語讀音 hān)。水名。頇,《廣韻》《集韻》𠀤許干切,音鼾。《玉篇》顢頇。經過比對之後,發現「漢漫」與「頇顢」係同音異字之誤也。本條目僅考慮「漢漫」乙詞,可調整為:「頇顢、䀼眩,懣也。朝鮮洌水之間煩懣謂之頇顢,顛眴謂之䀼眩。」


然而 揚雄 生於西漢武帝曾孫宣帝之時
據《史記》記載箕子朝鮮據說是商朝的宗室箕子建立,《尚書大傳·卷二》記載:「武王釋箕子之囚,箕子不忍周之釋,走之朝鮮。武王聞之,因以朝鮮封之箕子。」
箕子(又名胥餘,子姓)是被商紂王囚禁的大臣,周武王將箕子從監獄中釋放。箕子不願臣服於周朝,率商朝遺民出走東方的「朝鮮」
《朝鮮洌水之間煩懣謂之頇顢》 , 箕子王朝 沿續 殷商語
箕子王朝在朝鮮1000多年, 後被衛滿朝鮮所滅。漢武帝後又滅了衛滿朝鮮。
《後漢書·卷85》:初,朝鮮王準(箕子朝鮮最後一代)為衛滿所破,乃將其餘觿數千人走入海,攻馬韓,破之,自立為韓王。準後滅絕,馬韓人復自立為辰王。
《高麗史》肅宗七年(1102年)十月壬子朔:「禮部奏:我國教化禮儀,自箕子始,而不載祀典。乞求其墳塋,立祠以祭。」
煩懣/漢漫/頇顢 這一詞在朝鮮洌水 ,應源自殷商語
倒裝詞在台語非常普遍 , 誰先誰後 ?
南朝梁顧野王所撰的一部聲韻學方面的字書《玉篇》有"顢頇"一詞 , 為頇顢 的倒裝詞, 晚於 西漢揚雄《方言》漢漫/頇顢
由此可知,漢漫/頇顢 的說法早於 顢頇
例如 喜歡/客人/母雞/蹊蹺/熱鬧/壁後/習慣 ,台語稱 歡喜/人客/雞母/蹺蹊/鬧熱/後壁/慣習
介紹 紹介 siāu-kài 引薦某人與人認識, 例如《魯仲連鄒陽列傳》勝請為紹介而見之於先生

除了箕子王朝之外, 韓語和台語發音超級像, 可能是因為都源自唐語
台語源自上古漢語,且同時是漢語系中保留最多上古音的語音系統,還可追溯至殷商語。
唐高宗年間,光州固始縣(今屬河南省)陳政、陳元光父子帶領軍民入閩,至今,台灣,新加坡人尊為"開漳聖王"。之後移入的王氏一族也同樣是光州固始人為主,這讓唐朝光州語成為了當時閩地的通用語言

唐代時期的韓國半島上高句麗、百濟與新羅三國和渤海國亦持續派遣使節入唐。
積極交流,使唐朝各類書籍諸如佛經、史書、曆書、文集等,得以向韓輸出。在語言上也大量吸收了唐語,相似自然不足為奇。
但是,中國的"普通話"/北京語 是近代400年才起源的滿蒙混語 , 是借用了漢字, 和中古漢語來源根本不同, 台語和北京語兩者之間當然無法溝通。

現代中國定義為地方語言,所謂的"閩南語"這一名詞起源很晚 , 最早出現於1935年5月6日上海《申報》
但是 "閩南語" 根本就不是這種語言的源頭 , 唐朝光州語之前還有漢語,漢語之前還有先秦的語言 , 流通的地區也不只在閩南 。
大馬 新加坡稱 福建話
台語 的稱呼起源很早, 在荷治時期東印度公司召募福建的移民至台灣開墾,伴隨着1661年明代末期鄭成功征服大員而傳播至台灣,此後230多年,接連被明鄭東寧與清治台灣政府教育語言和官方語言。

由於鄭芝龍經營日本-台灣-東南亞航線, 鄭氏王朝所說的這種語言成為這條航路上,江浙福建台澎菲律賓大馬帝汶新加坡印尼華人的優勢語言,在日治時期則命名為臺灣語,台灣總督府授權或主編出版了許多與日語對譯之作品,更法定為台灣公務員考核之必修。
台語淵源有古商語與唐朝官話、河洛語、百越語, 來到台灣後再加入南島語和日語
原中原河洛地區所說的語言, 在北方遊牧民族不斷的入侵之下,語言發生大改變, 河洛中原的八音古漢語,已經徹底消失在北方, 是遷移到南方的人群還保留著。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8%87%BA%E8%AA%9E%E6%9C%AC%E5%AD%97%E5%88%97%E8%A1%A8
臺語本字列表
台語和殷商甲骨文能比對出來的, 符合形 音 意 的字非常多
上古詞語,它們主要見於甲骨文、金文及經、史、子、集各類典籍中:
例如
(1) 「企」:「站好」的「站」一詞客語讀作k'i4,台語讀作k'ia4,它的本字應是「企」字
《荀子.勸學》篇也有:「吾嘗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
「企」這個字早在殷商時代的甲骨文中就有,甲骨文中「企」字形像人側立而踮起腳踵,表示站立用「企」字已在漢語裡使用了數千年,現在的客語和台語仍保留此一先秦古語的說法。

(2)「走」:台語有「卡緊走」,客語「遽遽走」都不是慢步走路,它都表示「跑」的意思。
《孟子.梁惠王上》也有:「填然而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句中「走」即「逃跑」之意。
三國演義當中:文醜戰不三回合,心怯撥馬而走, 美髯公千里走單騎 ,「司馬懿必謂吾怯,. 將有彊伏,循山走矣。」, 三十六計走為上策, 文句當中的"走"都是「逃跑」的意思 ,而非現在中文的"步行"
「走」這個字最早見於周朝的金文之中,如〈盂鼎〉銘文中有此字,字形像人擺手開步而向前奔跑之形。
今日的中文寫「走」是「慢步行走」的意思,只是客語和台語還能保存「走」為「跑」的本意。

(3)「鼎」和「鑊」: 台語不同於現代中文叫"鍋子", 台語稱「鼎」,客語稱為「鑊」vog。「鼎」字甲骨文這個字,像兩耳鼓腹且有足的器物,「鼎」是商周時代燉煮食物的器具,台北故官博物院館藏"毛公鼎"與甲骨的文字同一形狀,此外《易經》有「鼎卦」,《周禮》、《儀禮》中「鼎」字更多見,如《周禮.秋官.司寇》:「凡諸侯之禮…壺四十,鼎、簋十有二,牲三十有六,皆陳。」
甲骨文中另有「鑊」字。古時烹煮的炊器有二:有足者稱「鼎」而無足者稱「鑊」,商周金文中有「鼎」和「鑊」合體的字,可以隸定成一字,且歷來亦有「鼎鑊」並稱之詞,如:
《周禮.天官.冢宰》:「亨人:掌共鼎鑊,以給水火之齊。」
《呂氏春秋.慎大覽》:「嘗一脟肉而知一鑊之味、一鼎之調。」
文天祥〈正氣歌〉:「鼎鑊甘如飴,求之不可得。

(4)「有身」:客語和台語都稱懷孕為「有身」,「有身」一詞還見於《詩經.大雅.大明》:「乃及王季,維德之行。大任有身,生此文王。」甲骨文亦有此字 ,隸定作「身」,學者以為此字就是「孕」字,因為它的造字正像是人子在腹中之形。留傳下來的客、台語都將「懷孕」說成「有身」,這源自是上古漢語。

(5)「枵」:台語稱肚子餓為「腹肚iau1」,客語海陸腔則說「肚屎iau1」,由音和義來看它應該就是古代的「枵」字,成語中也有「枵腹從公」一詞,是空著肚子而忙於公事之意。「枵」字見於春秋時代,《左傳.襄公二十八年》:「梓慎曰:『今茲宋、鄭其饑乎!歲在星紀,而淫於玄枵。…玄枵,虛中也。﹖』,海陸客語和台語都保留了「枵」表示「餓」的本意。

(6)肉「脯」:現代中文的「肉鬆」、「魚鬆」」, 台語和客語皆稱為「肉脯」fǔ 、「魚脯」,《周禮.天官.冢宰》:「腊人:掌乾肉,凡田獸之脯、腊、膴、胖之事。」《管子.輕重甲》:。魚以為脯,鯢以為殽」,《晉書.卷六二.祖逖傳》:「玄酒忘勞甘瓠脯,何以詠恩歌且舞。」客語及台語的「肉脯」、「魚脯」一詞歷史由來已久。

(7)「糜」、「箸」:台語和海陸客語都稱稀飯為「糜」,稱筷子為「箸」,這二字都見於戰國時候的古書:《禮記.問喪》:「鄰里為之糜粥而進食之。」又《禮記.曲禮》:「毋固獲,毋揚飯,飯黍毋以箸。」可知台語和海陸客語 這樣的用語至少能追朔到戰國時期。

(8)「後生」:台語稱兒子為「後生」,,源於《詩經.商頌.殷武》:「壽考且寧,以保我後生。」,客語稱年輕人為「後生人」,見於《論語.子罕》:「後生可畏」;二者用法稍有不同,但皆同於春秋時代古代用語。

(9)「乞食」:台語和客語都稱乞丐為「乞食」,這見於《戰國策.晉策》:「其容為乞食人而往乞。」

(10)「痀」:台語和客語都稱駝背者為「傴痀」,「痀」又可作「佝」,古語中「佝僂」也是駝背之意,《莊子.達生》篇有:「仲尼適楚,出於林中,見一痀僂者承蜩,猶掇之也。」,可知,以「痀」字表達駝背同於戰國時代的用語。

(11)「地動」:台語和客語都稱地震為「地動」,《呂氏春秋.季夏紀》有:「文王即位八年而地動。」可見台語和客語保留了秦朝以來的說法

(12)「陭(崎)」:台語和客語都稱山坡陡峭為「陭」,戰國宋玉〈高唐賦〉有:「盤石險峻,傾崎崕隤。」也表示陡峭之意,這一個形容詞不見於現代中文,卻能保留在台語和客語之中。

除先秦以外,台語和客語也保留了不少兩漢、六朝、唐宋及明清時代的古語詞:

(13)「阿母」:台語和客語稱母親為「阿母」,表面看來帶「阿-」的稱呼似乎是鄉野鄙人,其實此一稱謂早在漢朝,如樂府詩《古詩為焦仲卿妻作》:「上堂啟阿母。」,曹操的小名阿瞞,〈木蘭詩〉:「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願爲市鞍馬,從此替爺征。」「阿」的本義是「山阿」,古代曾尊稱商朝名臣伊尹為「阿衡」,可見台語和客語中以詞頭「阿-」稱人其實是敬語且來源甚為古老。

(14)「交關」、「眠床」「外家」、「才調」:台語和客語稱生意交往為「交關」,這一詞語自《後漢書.西羌傳》:「臣愚以為宜及此時,建復西海郡縣,規固二榆,廣設屯田,隔塞羌胡交關之路,遏絕狂狡窺欲之源。」又睡覺的床稱「眠床」見於《南史.虞愿傳》:「弘有眠床一張。」而稱娘家為「外家」、稱才華、本事為「才調」,二者皆見於《晉書》,台語和客語都保留這六朝時代的古詞。

(15)「鬥」、「虯」、「鬧熱」、「參詳」、、「歕」、「煠」、「翕」、「~無?」:台語和客語將兩件事物「連接起來」為「鬥起來」。「鬥」字作「連接」早已見於唐宋時代,如《敦煌變文集.維摩詰經講經文》:「白玉鬥成龍鳳巧,黃金鏤出象牙邊。」《廣韻》也說「鬥」是「遇合、拼合」之意。此外,杜光庭《虯髯客傳》:「忽有一人,中形,赤髯而虯。」台語和客語也稱「捲屈」為「虯(kiu2)」。
又如台語和客語「鬧熱」不同於現代中文「熱鬧」倒裝,如唐朝白居易〈雪中晏起偶詠所懷〉:「又不見西京浩浩唯紅塵,紅鬧熱白雲冷,好於冷熱中間安置身。」
「參詳」表示商量之意則見於唐.司馬貞《史記索隱.匈奴列傳》:不參詳終始利害也。」
「歕(pun1)、煠(sa7)、翕(hit7)」在客、台語分別表示「吹氣、水煮穿燙、密蓋空氣不流通而引起悶悶的感覺」, 其意義可見於宋代的《廣韻》。
唐白居易〈問劉十九〉:「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這種拿否定詞當做疑問詞尾的情形在台語及客語仍然常見,如「有影無?」

(15).「做生理」、「過身」、「細膩」、「滾水」:留存明、清時期的古語詞則如元明之時《水滸傳》裏的「做生理」;明代《西遊記》九十三回:「悟淨說得好,呆子粗夯,悟空還有些細膩。」這裏的「細膩」和客、台語同樣都是「客氣 或小心翼翼」的意思。此外還有「滾水」一詞見於元馬致遠《壽陽曲》:「一鍋滾水冷定了,再攛紅幾時得熱?」「過身」一詞見於清代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現象》…。等,當然這只是它們有文字記錄的時間,該用語出現的年代應該還更早。
勉勵 wrote:
台語就是閩南語 屬於...(恕刪)

閉嘴行嗎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9)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