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hn65537 wrote:


我沒有說快中子爐有商轉中的


真是抱歉,看錯了...

快中子爐絕對是個好方向,無法成為核電主流的問題在於難以持續穩定運轉。只能期盼突然有跨時代的材料進步,要成為真正可商轉的第四代電廠個人覺得不怎麼樂觀。

重水爐則是核武國家的關注標的,各強國為了避免產生過多鈽衍生出軍事安全問題而刻意壓抑自身與他國的重水爐發展。短期內態勢不會有太大變化,畢竟鈽核武實在太小太難徹底管控,沒有一個核武強國願意讓這種危險材料數量不斷增加。

我認為傳統式壓水反應爐在各方面優勢都很明顯,其的後繼安全改良型(全黑停機)在快中子爐實用化前應該是各國核電運用的主流。
chlorite wrote:

俄羅斯的BN-600和BN-800




是我孤陋寡聞了... 俄羅斯的快堆科技果然厲害。

查了下資料,BN-600已經運轉相當長一段時間,技術層面應該很穩定,也有相關後續計畫持續推動,相當不錯。希望俄羅斯能將這些科技更加發揚光大,有機會能成為下一個核能霸主,我們也能有更多核電選擇。

chlorite wrote:

分離過程中所衍生的各種汙染物,如離子交換樹脂、過濾器、衣服手套等,是被歸類為低階到中階核廢,處理起來相對容易。


麻煩的是那些鈽精煉過程中產生的廢液與廢氣... 之前法國幫忙處理完核燃料,那些提煉過程產生的廢液可是要業主自己運回國處理,這些東西內含核種的複雜度與放射性強度都非常棘手,處理起來一點都不輕鬆。
oculata wrote:
麻煩的是那些鈽精煉過程中產生的廢液與廢氣... 之前法國幫忙處理完核燃料,那些提煉過程產生的廢液可是要業主自己運回國處理,這些東西內含核種的複雜度與放射性強度都非常棘手,處理起來一點都不輕鬆。

用過燃料棒送到法國再處理完後,送回來的是玻璃化後的分裂產物(及少量錒系元素)和壓縮過後的燃料棒外殼,都是封裝好的固體,沒有廢液。
chlorite wrote:
用過燃料棒送到法國再處理完後,送回來的是玻璃化後的分裂產物(及少量錒系元素)和壓縮過後的燃料棒外殼,都是封裝好的固體,沒有廢液。



我說的麻煩就是純化過程產生的化學廢液、廢氣,它們經過固化處理只能減少運送儲存過程的麻煩,但本身的核種與放射線強度都是高階核廢料等級,體積也比原來的燃料棒大許多,這些高放射性廢棄物的處理非常麻煩!
oculata wrote:
我說的麻煩就是純化過程產生的化學廢液、廢氣,它們經過固化處理只能減少運送儲存過程的麻煩,但本身的核種與放射線強度都是高階核廢料等級,體積也比原來的燃料棒大許多,這些高放射性廢棄物的處理非常麻煩!


這些放射性物質本來就存在乏燃料內,乏燃料處理雖然麻煩,但現有的技術已經能將裡面可利用的鈾和鈽萃取出來,剩下的分裂產物和次要錒系元素也都玻璃化封裝好,封裝後的體積只有原本乏燃料的1/5左右,可以直接深埋,無須再次處理。
chlorite wrote:

.....封裝後的體積只有原本乏燃料的1/5左右,可以直接深埋,無須再次處理。



這又是再處理廠在商言商的另一個文字遊戲。

原來的用過燃料棒中有九成以上是U238與少量U235+Pu239,若有經過快中子爐進行核燃料循環再生,其中的U238經過快中子爐再處理後一部分成為鈽並繼續核分裂,過程中因質量損失遠低於1%, 這不及1%的部分才是用過核燃料經再處理後真正能減量的部分。

目前所說的廢核燃料再處理一般只有進行化學萃取,所謂體積減少為原本乏燃料的1/5,說的是"不含"鈽鈾混和物的體積。只單指高階核廢料在化學純化過程產生的固態、液態與氣態輻射廢棄物,這些強輻射汙染物額外添加玻璃基材進行固化處理後,體積才是原來用過燃料棒的1/5. 而用過核燃料再處理的主角,化學分離純化所得的鈽與鈾並未進行玻璃固化,也不計算在這1/5內,若經過完整製程成為新的MOX燃料棒,那這些新燃料棒的總體積與原來的廢燃料棒相去不遠。

嚴格來說,目前的廢核燃料再處理至少會讓高強度核輻射物質的體積增量20%以上。

若以廢核燃料再處理前後強輻射物質的總質量變化來看,由於玻璃化需額外加入基材,這些高強度核原料的重量同樣不減反增,且這些高強度廢料除了發熱量小於處理前廢核燃料外,其他諸如生物毒性,輻射威脅等都等同廢燃料棒,處理起來不會省事多少。


廢核燃料棒再處理的作用主要在於有可能減少未來產生的核廢料,如果台灣日後建立能使用MOX的新反應爐,那就可以減少未來的廢核燃料數量,但擁有MOX與擁有核武只有一線之隔,台灣要能運用MOX的難度很高。
oculata wrote:
這又是再處理廠在商言商的另一個文字遊戲。


英國、法國、日本、俄羅斯、印度、中國現在都有進行「商業」乏燃料再處理。美國、比利時、德國也曾處理過核電廠乏燃料,他們難道都被再處理廠騙了?


oculata wrote:
原來的用過燃料棒中有九成以上是U238與少量U235+Pu239,若有經過快中子爐進行核燃料循環再生,其中的U238經過快中子爐再處理後一部分成為鈽並繼續核分裂,過程中因質量損失遠低於1%, 這不及1%的部分才是用過核燃料經再處理後真正能減量的部分。


核分裂造成的質量損失跟再處理無關,也跟快中子爐無關。不管有沒有乏燃料再處理,也不管用的是快中子爐或熱中子爐,都會有質量損失,損失的量跟燃耗有關,有沒有再處理都一樣。


oculata wrote:
目前所說的廢核燃料再處理一般只有進行化學萃取,所謂體積減少為原本乏燃料的1/5,說的是"不含"鈽鈾混和物的體積。只單指高階核廢料在化學純化過程產生的固態、液態與氣態輻射廢棄物,這些強輻射汙染物額外添加玻璃基材進行固化處理後,體積才是原來用過燃料棒的1/5. 而用過核燃料再處理的主角,化學分離純化所得的鈽與鈾並未進行玻璃固化,也不計算在這1/5內


再處理的目的主要是資源再利用,以及減低需深埋的高階核廢量和深埋時間。有包括再處理的核燃料循環中,需要深埋的只有分裂產物(FP)和次要錒系元素(MA),分離出來的鈾和鈽是資源,要留起來用,不埋。
鈾和鈽既然是資源,當然不做玻璃固化,也不被視為廢料。下面這張圖是JAEA所整理出來的資料,列出了有、無乏燃料再處理的差別。


oculata wrote:
嚴格來說,目前的廢核燃料再處理至少會讓高強度核廢料的體積增量20%以上。

不能直接這樣看,要算的話就要把發電量考慮進去。相關內容我之前在另一個主題有寫過了,請直接移駕到這個連結

oculata wrote:
廢核燃料棒再處理的作用主要在於有可能減少未來產生的核廢料,如果台灣日後建立能使用MOX的新反應爐,那就可以減少未來的廢核燃料數量

台灣不用MOX,別國可以用,分離出來的鈽可以給別人用。就算要用MOX,也不用建新反應爐,略加修改即可,畢竟,就算一開始用的是鈾燃料,核電廠所發的電,也約有1/3是鈽發的。福島第一核電廠三號機,1970年代建好時是用氧化鈾燃料,後來改用MOX,沒有建新反應爐。

oculata wrote:
但擁有MOX與擁有核武只有一線之隔,台灣要能運用MOX的難度很高。

這條線的寬度,大概跟擁有核電廠跟擁有核武的距離一樣寬。MOX也要經過再處理才能做核彈,有本事把MOX再處理做成核彈,就有本事把一般乏燃料做成核彈。
chlorite wrote:

他們難道都被再處理廠騙了?



如果政府跟百姓說廢核燃料經過再處理過程後能減少核廢料數量,那就是欺騙!!

必須讓納稅人清楚知道廢核燃料棒的再處理只能增加未來可使用的核燃料,而非減少已有的高階核廢料。


chlorite wrote:

核分裂造成的質量損失跟再處理無關,也跟快中子爐無關。不管有沒有乏燃料再處理,也不管用的是快中子爐或熱中子爐,都會有質量損失,損失的量跟燃耗有關,有沒有再處理都一樣。


你說的沒錯.... 只是字面上意義解讀不同。

chlorite wrote:

再處理的目的主要是資源再利用,以及減低需深埋的高階核廢量和深埋時間。有包括再處理的核燃料循環中,需要深埋的只有分裂產物(FP)和次要錒系元素(MA),分離出來的鈾和鈽是資源,要留起來用,不埋。
鈾和鈽既然是資源,當然不做玻璃固化,也不被視為廢料。



這是歧異度最高的地方,在支持核電一方當然認為這些mox是重要資源,留著沒用都是好的,總有一天會派上用場。但在視廢核燃料棒為洪水猛獸的反核人士眼裡,核廢料再處理只會讓這些大麻煩越來越多。

個人認為這些用過核燃料還是留置在核電廠內部妥善安置比較好,等需要時(鈾資源短缺時)再進行處理,畢竟高階核廢料的運輸與再處理風險都遠高於定置不動。在台灣還沒有能力運用MOX之前就把這些廢燃料棒當菩薩供起來,平安無事就好。


chlorite wrote:

這條線的寬度,大概跟擁有核電廠跟擁有核武的距離一樣寬。MOX也要經過再處理才能做核彈,有本事把MOX再處理做成核彈,就有本事把一般乏燃料做成核彈。



所以老美把台灣的廢燃料棒看得很緊.... 況且MOX的鈽濃度已經高達7%,絕對是重要戰略物資..台灣要操作MOX得克服不少問題。
我需要核燃料核機組核發電 唯一代理權!
個人觀點喜歡就拿去用!用就是你的了!
oculata wrote:
如果政府跟百姓說廢核燃料經過再處理過程後能減少核廢料數量,那就是欺騙!!

必須讓納稅人清楚知道廢核燃料棒的再處理只能增加未來可使用的核燃料,而非減少已有的高階核廢料。

假設核電廠一個循環發電產生100單位的乏燃料

總共2個循環
沒有再處理:200單位乏燃料拿去埋
再處理:第1循環的5單位和第2循環的100單位拿去埋。合計105單位
200>105

總共5個循環
沒有再處理:500單位乏燃料拿去埋
再處理:第1~4循環共20單位和第5循環的100單位拿去埋。合計120單位
500>120

總共10個循環
沒有再處理:1000單位乏燃料拿去埋
再處理:第1~9循環共45單位和第10循環的100單位拿去埋。合計145單位
1000>145
核電廠的壽限可以輕易使用到10個循環以上。

這樣不算高階核廢減量?當然,以上的數據不是實際狀況,是舉例簡化說明而已,但邏輯上就是如此。把部分現有的乏燃料拿去再製成新的核燃料,當然是高階核廢減量。難道資源回收不能做到垃圾減量?
商業乏燃料再處理已經運作了幾十年了,有沒有減量可以看實際結果。

oculata wrote:
你說的沒錯.... 只是字面上意義解讀不同。

不只是字面意義的解讀不同,你原本的陳述是基本概念的混淆。

oculata wrote:
這是歧異度最高的地方,在支持核電一方當然認為這些mox是重要資源,留著沒用都是好的,總有一天會派上用場。但在視廢核燃料棒為洪水猛獸的反核人士眼裡,核廢料再處理只會讓這些大麻煩越來越多。

在反核人士眼哩,用核能就是罪大惡極。但事實不會因為有人反對就改變,乏燃料再處理的確有它實質上的成效。就像疫苗不會因為有人反對就沒有效用一樣。

oculata wrote:
個人認為這些用過核燃料還是留置在核電廠內部妥善安置比較好,等需要時(鈾資源短缺時)再進行處理,畢竟高階核廢料的運輸與再處理風險都遠高於定置不動。在台灣還沒有能力運用MOX之前就把這些廢燃料棒當菩薩供起來,平安無事就好。

你認為直接留置就好,有人認為可以想方設法去再利用。
台電之所以考慮再處理,並不是為了要用MOX,而是因為燃料池滿了,新北市又不讓已經蓋好的乾貯運作。如果能送去法國再處理,就能空出燃料池的位置,讓電廠能繼續發電。以台灣的例子,是有人不讓核廢料留置在核電廠內,只好另闢途徑,把燃料棒送出去。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8)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