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wing wrote:
現在說國語的人 比較多
所以 國語 就是 台語


沒辦法,200年來都是稱台語,當時並無現在這個國語

你想推翻固有習慣根本沒意義也不可能,只是為了政治目的來搗亂而已
肥馬大刀無所酬 皇恩空沿幾春秋 斗瓢傾盡醉余夢 踏破支那四百州
其實台灣原住民語言,超過20種。

別說不同族的不同,就連一個排灣族,都有南排灣跟北排灣的差異。

目前有族語教材,目的是避免族人因為不會自己的語言,導致自己的文化流失,甚至誤認。

這種過程並不罕見,像是台灣的福佬客,不會講客語,而是講河洛語,久而久之,忘了自己是客家人,以為自己是河洛人。然後呢?

同樣的,河洛人因為北方南遷者的文化、軍事力量強大,被同化為漢人,忘了自己其實是百越人,然後呢?

文化是有父母教出來的、也有被外來經濟軍事力量干擾的,都沒有錯,不必去強調正統,因為大家其實都是雜種。

問題其實都不是確定自己的血統有多正統,而是要定義自己今天是甚麼人!

就比方林書豪,他要定義自己是中國人、是台灣人、還是美國人?

從文化、國籍、認同,如果真的能有一個,他應該會認為自己是美國人。

但如果不說國籍認同,他可不可以也認同自己在文化或者血統上是台灣人、或者中國人?好像也沒問題啊!

一個人依照目的跟需求可以有多種認同,這才是常態。但在多元認同的時候,如果要有一個法定認同,你會怎樣去取決自己的認同?這是文化政治學的探討重點!

但無論如何千萬不要去爭論你的正統,千萬不要,爭到最後,你會發現,你真的、必然只是個雜種。
happyhughworld wrote:
有些人跟我說 閩南語...(恕刪)

你說台語不是閩南語,因為台語很多用字都跟廈門話不同,那你(們)幹嘛認為台灣的國語就說是北京話,雖不是你說,但你這樣論點的人,都認為我們說的國語是北京話,那阿共的北京話說的字也和我們國語也不同呀
29x5x5x2 wrote:
200年來都是稱台語


可能不對,我在文獻裡面一般都稱漢語。

台灣說漢語又分客人話跟河洛話(鶴佬話),在國民政府之前,通常沒有台語這個詞。

不過,在國民政府來台之前,台灣的漢語,是以河洛話跟客人話為讀音,而不是北京話。包括日治時期學校跟私塾教的漢語都是客家話跟河洛語(文獻裡面沒有稱閩南語)。

像是連雅堂他們,都是去滿洲才學北京話,在台灣的母語是河洛話。

ps河洛話包含閩南語、福州話跟閩北語,相近但不同,在台灣不同地區族群上是有不同的。

但河洛語跟客人語有明顯差異。
古代台灣沒有閩南語一詞,那是蔣政權來台灣帶進來的

自古都是稱呼台語
肥馬大刀無所酬 皇恩空沿幾春秋 斗瓢傾盡醉余夢 踏破支那四百州
tdbigman wrote:
可能不對,我在文獻裡面一般都稱漢語。
台灣說漢語又分客人話跟河洛話(鶴佬話),在國民政府之前,通常沒有台語這個詞。


台語, 臺灣話,閩南語, 河洛話 這些詞的出現點

台語稱呼可追朔至台灣清治時期,1852年劉家謀於《海音詩》中提及:「耗擲饔飧百口糧,如山狼籍不堪償;傷財翻被居財誤,浪說紅龜是吉祥。吉凶事,皆用『紅龜粿』;臺語『龜』若『居』,取『居財』之意也。


「臺灣話」最早出現的文獻是1874年《李文忠公選集》第一冊/同治十三年/上海探信(三月十二日)
(附):『所有東洋興兵打臺灣生番地方之事,連日議論紛紛,頃由長崎信來,知日本派柄川宮(柄川名,宮即親王也)總督其事,李仙德參議。李即去年隨副島來過,本美國人,曾任福建領事,會說臺灣話。』


「閩南語」一詞最早出現於1935年5月6日上海《申報》,後來蔣介石帶進台灣,為了去台灣化

「河洛話(語)」一詞則是1955年吳槐發表〈河洛語中之唐宋故事〉後所使用


所以最古老說法是台語無誤
肥馬大刀無所酬 皇恩空沿幾春秋 斗瓢傾盡醉余夢 踏破支那四百州
cluse651204 wrote:
你說台語不是閩南語,因為台語很多用字都跟廈門話不同,那你(們)幹嘛認為台灣的國語就說是北京話,雖不是你說,但你這樣論點的人,都認為我們說的國語是北京話,那阿共的北京話說的字也和我們國語也不同呀


應該這樣說:台灣的河洛語包含閩南語、福州話、閩北語(很少),所以台語不能等於閩南語,這是對的。不過很相近也沒錯。

至於台灣的國語就是北京話,這沒毛病,主要原因是台灣的北京話,跟中共的北京話,文化的斷層還沒有高到台灣的北京話已經形成一種可區分的語言系統。

當然,這些都是定義出來的,目前台語的定義跟台灣國語的定義,還沒有到蓋棺定論,明確到形成一個語言分支的情況。

台語(台式閩南語)的概念還很模糊。
台語吸收巨量的外來語,早已獨樹一格了

包含日語 荷語 葡語 西語 英語 原住民語,外來語中日語成分最大

◆蘋果:林狗(lìn-gòo)
◇りんご(ringo)
台語的蘋果除了「捧購」這個說法之外也有一些老一輩人會講的「林狗」即是源於日語的「りんご」而來,不過台語的重音在前,而日語的重音在後。

◆麵包:胖(pháng)
◇パン(pann)
「胖」和日語的麵包發音「パン」幾乎完全一樣,因此在日本麵包的台語是完全可以通的哦。

◆啤酒:必魯(bì-lù)
◇ビール(biiru)
日語的啤酒「ビール」源自英語的「beer」,而台語也直接沿用了日語的發音作為啤酒的稱呼。

◆番茄:投馬偷(thoo-má-tooh)
◇トマト(tomato)
有些中南部的人會將台語的番茄稱作「甘仔蜜」,不過北部人也有一些人會直接用日語發音「投馬偷」當作台語來說。

◆生魚片:沙西米(sa-sí-mih)
◇さしみ(sashimi)
最經典的日本料理-生魚片的日文發音也伴隨日本料理文化在台灣的發展而留了下來,因此許多長輩都會直接以沙西米稱呼生魚片。

◆山葵:哇沙米(ua-sá-bih)
◇わさび(wasabi)
說到生魚片那當然就不能忘了有人喜歡有人害怕的哇沙米啦,而哇沙米的正式名稱其實稱作山葵。

◆黑鮪魚:偷漏(to-ro)
◇トロ(to-ro)
在台灣許多人會直接將黑鮪魚稱作「偷漏」,不過日語的「トロ」其實是指鮪魚腹肉而非整隻鮪魚。

◆黑輪:歐練(oo-lián)
◇おでん(odenn)
台灣的黑輪通常是用來指稱魚漿製成的長條、圓形加工食品,常常當作關東煮食材使用,不過其日語語源「おでん」則就是關東煮的意思。

◆紅蘿蔔:您境(li̋n-jín)
◇ニンジン(ninnjinn)
台語的紅蘿蔔有些人會講「紅菜頭」也有人會講和日語發音類似的「您境」。

◆便當:扁東(piān-tong)
◇弁当(benntou)
由於便當類的東西是從日治時期才開始出現在台灣,所以台語的發音也沿用日語稱呼,甚至連中文的便當兩字也是從台語演變而來的。
【生活日常篇】
【生活日常篇】

◆中年男子:歐吉桑(oo-jí-sáng) 
◇おじいさん(ojiisann)
台語的「毆吉桑」給人感覺較隨意甚至有些失禮,所以通常都是長輩之間互相稱呼居多,日語的「おじいさん」則是用來稱呼爺爺輩、年紀較大的親戚或是年長男性。

◆中年女子:歐巴桑(oo-bá-sán) 
◇おばさん(obasann)
除了性別改為女性外大致上和「歐吉桑」相同。

◆司機:運將(ùn-tsiàng) 
◇運ちゃん(unnchann)
台語的「運將」是從日語的「運転手(unntennshu)」加上親暱稱謂「ちゃん(chann)」而來,指稱計程車、遊覽車、巴士等載客汽車的司機。但在日本幾乎還是只會用「運転手」來稱呼司機。

◆招牌:扛棒(kha̋ng-páng) 
◇かんばん(kannbann)
這一個詞台語的發音可能會因地區或說話者習慣不同,但日語則沒有重音。

◆領帶:捏枯待(ne-kut-tái) 
◇ネクタイ(nekutai)
也是從日語延續至今且發音相當類似的詞。另外西裝的台語說法「西逼露(se-bí-looh)」也是從日語的「せびろ(背広)」來的。

◆女性內衣:布拉賈(bu-là-jià) 
◇ブラジャー(burajaa)
日語的女性內衣是從法語的「brassiere」而來,在日治時代時女性內衣的普及也讓此說法開始在台灣廣傳。

◆螺絲起子:樓賴把(loo-lái-bà) 
◇ドライバー(doraibaa)
差別在於台語將日語的「ド(do)」音改為「樓(loo)」了。

◆瓦斯:嘎蘇(gá-suh) 
◇ガス(gasu)
台語和日語的發音極為類似。

◆醫院:北因(pēⁿ-īⁿ) 
◇病院(byouinn)
由於醫院也是在日治時代開始出現於台灣的設施,因此說法也沿用了下來,不過台語則將日語的「びょう(byo)」改為了「pēⁿ」。

◆打針:注蝦(tsù-siā) 
◇注射(chuusha)
伴隨醫院在台灣的出現,打針這來自西方的護理行為說法也沿用了下來。

◆打火機:賴打(lài-tah) 
◇ライター(raitaa)
差別除了尾音「ター(taa)」跟「打(tah)」的不同外,日語的ライター除了打火機的意思之外還有文章作者、寫手的意思。

◆長頸鹿:麒麟鹿(kî-lîn-lo̍k) 
|b@>キリン(kirinn)
台語和日語的差別僅在台語多了鹿的音,想必以前的人看到長頸鹿都相當有共識地覺得神似中國傳說生物麒麟吧(笑)

◆優惠待遇:沙必死(sa̋-bì-sù)
◇サービス(saabisu)
日語的「サービス」是從英語的「service」而來,也和英語一樣是表示服務的意思,台語的話則比較常用來指稱在餐廳之類的店家受到額外招待。

◆為人乾脆、豪爽:阿撒裡(a̍t-sá-lih)
◇あっさり(assari)
台語和日語發音相當接近,不過日語除了用來形容人很大方、海派之外,也可以用來表示事物清爽、不拖泥帶水。像是用在食物的話就表示食物口味相當清爽。

◆歇息:QK(khiű-khé) 
◇休憩(kyuukei)
台語的「QK」除了可以用來指休息這件事之外,也有一些老一輩人會當作去酒店花天酒地、找小姐的專有詞。但在日本則就很單純的指休息,沒有引申其它複雜含意。

◆比喻人事物沒道理、亂七八糟:阿撒布魯(ā sǎ bù lǔ) 
◇朝風呂(asaburo)
老一輩的人常會說人做事亂七八糟叫「阿撒布魯」,其語源是日語的「朝風呂」,表示早上洗澡、泡澡的意思。會有這樣的差別可能是以前台灣人沒有早上洗澡的習慣,因此看見日本人早上洗澡的行為才會覺得不合常理。

◆比喻人腦袋不靈光:秀逗(shou-dou) 
◇ショート(shotto)
從英語「short」來的日語「ショート」本來是指電線短路,不過因其英語原意上「短」的意思,所以現在也常出現在短裙(ショートスカート)、短髮(ショートスカット)等辭彙之中。台語的話除了指機器故障之外,還用來指責他人做事像腦袋短路一樣笨拙。

◆比喻人思想頑固、固執:阿搭罵孔骨力(adamakonguri) 
◇あたまコンクリート(台式日語)
這是由日語的頭(あたま)加上水泥(コンクリート)組合而成的台式日語,所以雖然聽起來像日文但在日本這句話是完全沒人聽得懂的。
肥馬大刀無所酬 皇恩空沿幾春秋 斗瓢傾盡醉余夢 踏破支那四百州
29x5x5x2 wrote:
台語吸收巨量的外來語,早已獨樹一格了

不就是個方言,
再怎麼吹也超越不了國語!
sunhm wrote:
不就是個方言


全國通用的語言,竟然被說是方言,哇哈哈!
肥馬大刀無所酬 皇恩空沿幾春秋 斗瓢傾盡醉余夢 踏破支那四百州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3)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