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就算是用力量來控制,
也講究平衡及適度,
失衡則獨大,過度則極權。
中國講的是另外一個字眼 叫中庸
記得日本這個社會在就職時,
以前會做身家調查,包括從小學的記錄
叫做 內申,正常指的是內部申請
也就是小學-中學-高中-大學直升的路
但是常常會說到是在不良記錄方面。
越大的公司,派系地區出身跟本身個性調查
還有過度的競爭越多,分人才大餅種種,
形成兩種問題,勞動方壓力過大異常行為
用人方內部拉扯內耗,喪失競爭力
也有人提到歐洲電車逃票導致就職不利
種種全人教育的問題。
在我看來,是一定的制衡力控制社會規範
但是過度的制衡力,則造成活力受損。
沒有想講台灣是制度還是人的問題
我只感覺,以民主自由為名的失衡脫序
混亂的社會規範,讓整個社會沉淪。
數十年沒有顯著進步,台灣人的共業。
 
                                 
                                                    個人積分:151分
                                                        文章編號:92347740
                                                    twfrankx wrote:
反過來用淘汰的如何?...(恕刪)
我以前也開過這麼一個樓
討論度不高
不過有網友提到
問題在於上位者不會去改制度
但淘汰制無疑是一個好的想法
相對多數制的當選者
只承載了支持者的民意
有力的競爭者越多
彼此的得票就越分散
那麼做為總統
當選者的代表性顯然不足
而如果是淘汰制
反對票最少的候選人
雖不見得是眾望所歸
但起碼是最大公約數
比較能讓更多人服氣
淘汰制也比較能跳脫大黨思維
現行制度下
宋楚瑜之流出來根本沒有機會
淘汰制之下
就算郭董自己選都有當選可能
淘汰制也能讓執政黨自我檢討
因為要當選不能只看基本盤
反對票要少
施政就不能讓人詬病
從而提升施政品質
回到主題
發言不是要推淘汰制
或是認為對岸制度好或不好
但當國家發展遇到問題時
確實需要看一下問題出在哪裡
現在的民主選舉
感覺就是大勢力間的爭鬥
就是(人民)彼此的撕裂
就是票多的贏票少的輸
只要這個東西不改
別的不說
首先人民就不能團結了
 
                                                    個人積分:5699分
                                                        文章編號:92349077
                                                    為提供您更優質的服務,本網站使用cookies。若您繼續瀏覽網頁,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s政策。 了解隱私權條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