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天宮26日起不設大香爐及供桌

fsri wrote:
我非常的感動
竟然有這麼文明的廟
做這種決定

以生意人的角度來看
廟也是一種事業
不燒紙錢
會不會造成香油錢變少了

唉..
兩難
前幾天我還在想
也許我也可以去開一間廟
自己來賺錢好了
但是如果要聞這些有毒物質
我一定受不了了

有沒有人想過為什麼
為什麼全台灣不少民宅改建成廟
一切都是為了生活啊

先不要開一間

先去 打工 試試

不過,不必聞這些有毒物質的話

不知道 應徵打工的競爭 會不會 更激烈 了?
行至水窮處,與人云亦云。〔薪水是零元,還活得下去〕。

david9766 wrote:
贊成,
這種燒金行為背後的思想就是賄賂鬼神...(恕刪)


不用奉獻的宗教好像沒幾個 日本神道教就不說了 印度的印度教大家也知道了
而即便是基督教也都有奉獻的行為

一般而言 宗教的奉獻都是要信徒就自己能力所及的部分去捐獻
不會有宗教要自己連自身家當都送上 除了邪教以外

以奉獻的行為來說 燒香金紙自然可以免去
行天宮未來可能是向日本神道教一樣 捐錢再做點形式儀式
對於行天宮而言就是直接收到金錢而省去處理供品的麻煩

個人是覺得可以撤除燒香跟金紙但是供桌可以留下
在過渡期還是可以讓信徒有可以供奉供品的地方
以基督教而言 奉獻物是可以調整的 只要有心就好 有錢的人才需要花大錢準備

未來是否要學日本神道教直接放賽錢箱就再看民情
是不是可以由廟方代表,在大香櫨裡插上一炷清香,看是要定時去更換,還是使用燃燒時間較久的。
香客不用另外點香,也能在嬝嬝香煙裡向天祝禱。
現在的人 尤其是新一代夫妻 家裡都不見得有擺設神桌了
去拜拜 用手 用心 很好啊
喜歡點香的 就去有點香的廟拜 就好
日麗金龍萬點睛 wrote:
佛教是沒有燒金紙~《法華經卷四法師功德品》:
「受持、讀誦,或解說、書寫法華經者,當受種種供養,
如供養花、香、瓔珞、末香、塗香、燒香、繒蓋、幢幡、衣服、伎樂(十種供養)等。」...(恕刪)


釋迦摩尼初始的思想一直是
空,不住相,不二,一切起於本心
這也是佛家的最中心思想
所以,佛家被稱為空門

所以,基本上
如果很注重廟裡那座佛像,那你就是住相了
但是
佛陀的思想是不二,無分別心
無所謂有佛像,也無所謂無佛像,本心有佛即是佛
當然也無所謂禮佛的制度,重點在,你禮佛時的本心是怎樣

而佛教托缽,也主張隨緣,平等,無分別心
佛怎會去堅持要有那些品的供養?

而法華經所言
受持、讀誦,或解說、書寫法華經者 指的應是所謂的傳教者
(不是死去的佛陀,他已經進入涅槃,再把它招喚出來是大不敬呀!!)
而那十種供奉,指的應是印度當時日常用品與娛樂
目的是要使他的傳教者,有相當的生活水準
如果,佛陀出生在北極,是愛斯基摩人
那十樣供養,可能是,海豹皮,鯨魚油,等等之類的

所以,依據佛陀的思想而因地制宜
在地球暖化的環境中
佛教,應不主張焚燒任何事物
燒香燒紙這事是人想出來的還是神想出來的?
行天宮發言人鄭文賓說:「收驚要請神祈福,香是與神明連繫的媒介,所以仍延續傳統,不會廢除」
新聞來源: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3/8896807.shtml

小弟我看到這篇新聞,心中不禁有個疑問:
既然行天宮的廟方發言人都出來說「香是與神明連繫的媒介」,但卻撤掉香爐不讓信眾燒香拜拜,
照行天宮發言人的說法,信眾不能燒香又該怎麼跟神明聯繫?這樣不覺得矛盾嗎?

LS65 wrote:
燒香燒紙這事是人想出...(恕刪)


都是人想出來的
如果行天宮要讓"收驚婆婆"繼續存在
那麼,行天宮就會有一套說法
不是嗎?
KCLin0423 wrote:
釋迦摩尼初始的思想一直是
空,不住相,不二,一切起於本心
這也是佛家的最中心思想
所以,佛家被稱為空門

所以,基本上
如果很注重廟裡那座佛像,那你就是住相了
但是
佛陀的思想是不二,無分別心
無所謂有佛像,也無所謂無佛像,本心有佛即是佛
當然也無所謂禮佛的制度,重點在,你禮佛時的本心是怎樣

而佛教托缽,也主張隨緣,平等,無分別心
佛怎會去堅持要有那些品的供養?

而法華經所言
受持、讀誦,或解說、書寫法華經者 指的應是所謂的傳教者
(不是死去的佛陀,他已經進入涅槃,再把它招喚出來是大不敬呀!!)
而那十種供奉,指的應是印度當時日常用品與娛樂
目的是要使他的傳教者,有相當的生活水準
如果,佛陀出生在北極,是愛斯基摩人
那十樣供養,可能是,海豹皮,鯨魚油,等等之類的

所以,依據佛陀的思想而因地制宜
在地球暖化的環境中
佛教,應不主張焚燒任何事物

本心 就是 佛、本心 就是 佛心



本心 裡面沒有佛 ?

那不是本心
行至水窮處,與人云亦云。〔薪水是零元,還活得下去〕。
KCLin0423 wrote:

莊子說,大仁不仁
就是說,如果你做一件事,是出於人善之心
就算這件事是不仁(可能是要殺人還是怎樣)的,那也是大仁

所以心誠,是對於自己的心
從心去為善,為仁
而不是因為信仰

如果做一件事
不是發自於本心
當事與願違時
這件事,就很可能在你的心裡築起一座煉獄

所以,佛家的態度是
1.你要認識你的本心,要發自本心去做事
2.事來則應,事過則靜,不要在你的心裡有太大的漣漪
如此,才不會困於自己所造的煉獄

而道家也主張清靜無為,道理也是相同

佛道的初始,並不是神通與儀式

這是每個人站的立場 及 看事情的角度問題
這裡粗略來分,有兩種聲音,一種是主張環保,一種則是主張文化傳承
主張環保,可能會讓文化逐漸式微,而主張文化傳承,可能會破壞空氣品質...
請問,哪一個是善?哪一個是惡?哪一個是仁?哪一個是不仁?
這種觀念問題,如果起了分別心,要分對錯.分善惡,那最後的結果就是,要殺人砍頭,為什麼是砍我,而不是砍你?難道你的仁是仁,我的仁就不是仁?"分別心",就是這討論到最後會吵起來的原因...

其次就是,既然不拘形式,那為何又如此在意形式?
本王最近觀察到的一些討論...
比如說,心誠的話,就算不拿香也沒關係,可是別人一主張拿香,卻又暗指對方流於神通.迷信,既然不拘形式,理當是拿不拿香都可以,怎麼會有不拿香就是心誠,拿香就是迷信.神通的觀念呢?比如說本王禮佛,要手持三把香,身穿海灘褲,本王也是不拘形式,出於誠心啊...哇哈哈...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3)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