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悲歌 教授拚業績 大學拚評鑑

foxpeter wrote:
因為台灣的大學對外是非常封閉。
所謂國際化,就是開開全英文的課程,找老外來念而已。
然而對於學生與世界接軌、如何強化國內外教學和研究交流、人事任用、對外籍生在台灣的發展.等等
說真的,語言還是其次的問題,整體制度過度保護國內學生,對外籍生不友善。
光香港幾所大學的作法,台灣就被民粹化的制度卡死,根本學不來。


妳應該想想幾個問題

1.外國學生為甚麼要來台灣念書?

2.台灣納稅人花錢辦教育的目的何在?

3.除了香港這個城市,世界上有哪些主要國家的高等教育是建立在培育外國學生為主體?
關於大學評鑑的問題,其實中研院院長翁啟惠已經點出關鍵,就是評鑑的標準不應該是只有一套一体適用全部的大學.

每個大學應該定位好自己是屬於研究型的大學,技術專科型的大學,甚至是城市社區型的大學.如果是研究型大學,論文發表與SCI指數當然很重要.但是對非研究型的大學,就顯然是不恰當了.

所以正本清源之道是要趕快做好大學的分類,並根據不同性質的大學,訂定適合的評鑑標準.師資與設備的標準亦然.

評鑑標準甚至還可以根據系所性質再做細分,就像現在醫學類科系有其特有的評鑑標準,而且達到國際水平,所以台灣醫學教育訓練的品質有相當水準.可見好的評鑑標準確實可以引導教育體系往良性發展.

CleanRoom wrote:
關於大學評鑑的問題,...(恕刪)


看到這些學術大老的發言,才是令人無言。
因為他們是真正能夠改變政策的人,卻只會對外發言畫大餅,講自己的想法有多先進。
而他們有能力卻沒有要求教育部改變,這才是最令人無言的地方。
這個評鑑已經存在多少年,也不是第一天有這個問題。
我念研究所的時候,還被當做學生代表之一,去和評鑑委員聊聊天。
不覺得這樣能評出什麼,只是不斷地限縮學校的發展。
評鑑委員也不過來幾天,就可以完整地評估某個學校,我真的很質疑。

foxpeter wrote:
看到這些學術大老的發...(恕刪)


上面講的才是比較對的

您說那大老改變啥....錯很大
基本上學術界是無數個小團體組成 ...
有些老師都是獨立個體
你覺得 A領域的大老 B領域的會理嗎 ?
就A領域的大老... 同樣領域的大老二號
你覺得會聽另一個大老的話嗎 ?
尤其兩個萬一又不對盤
其實追根究底有能力改變的還是付薪水的人
1、應該會有幾間轉型為才藝之類的學府

2、爛的後半段大學 快收起來吧

3、大專學院過於集中的地區會砍掉幾間
如北部 讓人口南遷

4、併校

5、空的校地專賣給老人安養或公共休憩場所
倒一堆野雞大學也好,剩下來的彼此競爭一下
再倒一些...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