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來看“一位野百合父親寫給立院女兒的信…”


wenjong wrote:
我在乎的是要有“程序正義”,不管是社會上一般生活或是政府行政加諸於一般民眾,更何況立法院是直接代表民意,更應該要徵詢且合乎程序來讓多數人心服口服的執行。
至於您提到“恐中的憂慮”...如果真的一切按照程序來走,我相信不會有這麼多人有意見,就像洪仲秋事件,就是軍方不符合程序,讓我們看不下去啊。

我提出我的觀點是:台灣的立法院長久這60年來從來沒有輪替過,造就既得利益者盤根錯節越來越深也越來越廣,而讓過半數的政黨為所欲為,無視其他民意,他們只要想強行表決的法案都可以通過,甚至完全背離民意。



您在乎程序正義是值得尊敬的,不過後面您說"讓過半數的政黨為所欲為,無視其他民意..."則似乎又暗示所謂的程序正義不是重點,重點是您對目前台灣代議政治的不信任。所以,或許您心中應該釐清一下,到底您是反對30秒付委院會備查的程序正義問題,還是因為不信任國民黨,所以認為即便多數人民選他們作民意代表,也不能代表民意? 台灣的代議制度,對您而言,到底出了甚麼毛病?

我之前已經說過了,恐中或仇中的觀點是被尊重的。只不過,個人的意見與問題是:

1. 對於很多爭議的事件(核四、大埔、文林苑、洪仲秋案...),是否無法由人民所選出來的代議士(無論多數黨是國民黨或是民進黨)所代為決定,而一定要由類似全民公投的方式來決定? 而雖說主權在民,但是全民公投所需要的台灣公民素質是否值得信任?

2. 強大的中國,與目前中國是台灣的最大貿易夥伴,是不容逃避事實。而基於貿易互惠的原則,台灣若極為嚴格審理對中國的貿易協定,基本上就是代表不想積極與中國發展廣泛的經貿關係。說白話一點,用政治來領導經濟政策,是否是台灣該走的路? 或許,我們人民應該找出一個至少是多數人能夠接受的中國原則,而不要每次碰到中國議題就造成嚴重的內鬨與內耗。
mikexiangkimo wrote:
您在乎程序正義是值得...則似乎又暗示所謂的程序正義不是重點...(恕刪)


麻煩別用你自己想像的“暗示”來扭曲或誤導我已經明白且清楚表示的觀點。
不符合程序且沒有公平正義的條例從過去60年來台灣的經歷,已經有太多太多的經驗了,不需要我再一一說明,為什麼會這樣?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立法權的失衡,造就“動用黨紀,強行表決”這種強暴民意的做法(久了,他們就會覺得“沒有什麼不可能的”。
我不認為我有任何地方暗示這一點不重要。

至於您提到現今的立法院也是民選出來的,現金的總統也是民選出來的,他們當然也一定代表相當的民意。可是民意也會有所改變,尤其是針對區域性的法案或變更,那更應該更尊重地區性的民意。除了必要較大規模且較長時間舉行公聽,聽證會之外,也更要仔細謹慎體察民意,因為任何區域性良好的小改變才能慢慢造就大環境的改變。
您提到的大埔案,核四案...等案件,都是明顯的例子。世界各地也都有其彌補民意代表盲點的方式。盡量不要預設立場的舉行公聽會,發放問卷,或甚至是第三方公證的單位來收集意見,透明不隱藏解釋該建設或條例的優缺點,讓在地民眾真的瞭解也真心瞭解政府的用意,這不都是辦法嗎?我不相信那些行政官員不知道有這些方法,況且他們還常常拿公費去國外考察呢。

國外甚至都許多條例或建設都還有可能會因為時過境遷或當時沒有做足夠的採樣報告,而造成法源與民意有所落差,最後都還整個工程凍結或停止的例子。德國,美國都有核能發電廠蓋好之後不運作的例子。

沒有細查民意,利用執政優勢強行通過法案,只會口頭上講“依法行政”這真的是最糟糕的。當地許多居民都已經忍無可忍了,其他不相干的人都群聚來抗議了,還會無感的動用行政資源來強制執行,這樣也只是讓人一再的失望與無奈。

加拿大溫哥華曾經發生過收垃圾的工會兩三個月的罷工,造就市長下台,多倫多市長更因為在他用以前當市議員時候的便簽寫信為他私人的足球基金會募款3150元,而被法官依照違反市政利益衝突下令一個月內下台...

然而台灣人的忍耐力,老實說我真的無法想像,能被一個政黨無止境的剝削超過60年而永遠不讓他們下台,這在世界上我看真的是“唯一”的例子。當然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台灣的弱勢團體與勞工階級都沒有工會(台灣只有公務單位的勞工有工會,台電,台鐵,以前的電信局...都是吃公家飯的),沒有抗爭(我不太想用抗爭這兩個字,不過這卻是事實)就永遠不會有謙卑反省與進步。

仔細想想:
不就是因為有以前的民主抗爭,我們才能有報禁解除嗎?
不就是因為有24年前的野百合抗爭,台灣才有機會停止萬年國會嗎?
不就是因為有紅杉軍,才有機會讓吳淑貞定罪,阿扁抓去關嗎?
不就是因為有大埔,文林苑案,才讓我們知道官僚謀財害命嗎?

其次,與中國的貿易問題,就想辦法當作與南韓,日本或是美國等地的貿易問題來看待與處理,這樣就好,政府沒有必要那樣遮遮掩掩,不敢講清楚用包裹表決,動用行政優勢強行表決這都代表行政人員有心虛的地方。不要老是用”鎖國,內耗,空轉...“這種理由來推卸責任或恐嚇民眾。

台灣現在的政府(或是從以往到現在都是)都認為與大財團掛鉤,給與大財團免地價租稅,遠低於人民用電的電費等等補助,才能創造大的經濟發展進而創造工作就業機會...我不否認這些大財團能創造工作機會,但是這些商人是一直往更低成本的地方去走的,過去15年因為中國提供比台灣更好的免地租稅等補助以及更便宜的人工勞力,再加上“講中文就可以通”造成什麼樣的狀況?事實就是台灣薪資倒退15年,現在那些台商因為大陸便宜的優勢漸漸消失,又說成“鮭魚迴游”要回來剝削壓榨在台灣的居民。

加拿大與美國也是兩個人口與經濟規模相差很大的地方,兩個國家也都講英文,與台灣和中國之間的經濟狀況也有許多類似的問題與狀況,但是加拿大政府卻不會單純的想要依附美國的經濟規模來發展,反而更會利用自家的優勢來區分與美國的不同,例如兩國都有落磯山脈,也都有尼加拉瀑布,但是加拿大利用其地理優勢來創造“帶不走”的經濟,讓美國人或是到美國旅遊的人都會想要到加拿大去玩。(有機會去比較看看美國水牛城那邊的經濟狀況與加拿大那邊的差別,尤其冬天時候的差別)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